APP下载

新冠肺炎网络舆情的生成机理与路径引导

2020-09-27郭明飞王暾

关键词:新冠肺炎网络舆情突发事件

郭明飞 王暾

摘 要:新冠疫情的突然爆发,在网络当中迅速形成了有关于此的舆情,直接影响着网络空间乃至现实社会的正常秩序。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当前网络空间中庞杂的舆情信息,通过网络爬虫技术收集与新冠疫情相关的文本信息,并对其进行梳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当前因新冠肺炎疫情而起的网络舆情中,官方信息发布少、移动端用户基数大、次生舆情数量多是当前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最为显著的特征。同时,传统引导方式、信息传播格局以及人际关系结构等因素的改变直接影响着网络舆情的演化方向,是造成其复杂多变的内在机理。基于此,本文提出,应从提高舆情监测科技化水平、推进舆情治理体系现代化、强化组织联动处着手,应对突发疫情背景下的网络舆情。

关键词: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新冠肺炎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20)05-0016-09

Abstract:The sudden outbreak of the Covid ̄19 pandemic ignited internet public opinions, exerting great impact on the cyberspace, even the society. Therefore, this paper focuses on complicated public opinion information in current cyberspace, collecting text information related to the COVID ̄19 pandemic through web crawler for sorting out and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current online public opinion caused by the COVID ̄19 pandemic is featured prominently with a small amount of official information, a large number of mobile terminal users and many secondary public opinions in the spread of information. The change of traditional guidance structure, th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structure and network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structure attributes to the complicated and changeable nature of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and its evolution. Therefore, we should improve the technological level of public opinion monitoring, modernizing the governance system, and strengthening organizational connection in the face of breaking public opinion against the sudden pandemic.

Key words:cyberspace public opinion; emergences; COVID ̄19

網络时代的来临为信息交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但也成为社会舆论引导的最大变数。网络空间的开放、无界等特性,既促成了信息来源的多元化,也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快、范围广、影响时间长。当社会舆情置于网络媒介时,其表现和影响往往更甚。

就当前网络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讨论而言,它从起于个人微信到形成舆论场,随着疫情事态本身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至2020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专门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发布疫情,回应境内外关切。要加强舆论引导,加强有关政策措施宣传解读工作,增强群众自我防病意识和社会信心。”[1]至此,网民对此次疫情的关注度达到峰值。此后,网民的关注程度虽略有起伏,但仍保持在一个较高、平稳的水平(见表1)。本文以新浪微博社区舆情为例,分析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舆情的生成机理,期待为应对突发性疫情背景下的网络舆情引导提供启示。

一、研究设计

1.样本对象

作为一个网络社交服务平台,新浪微博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和开放性,用户可以从中获取或发布各类消息。同时,微博用户规模也一直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根据新浪网2018年第四季度报告显示,新浪微博“拥有月活跃用户4.6亿,日活跃用户增至2亿。”[2] 因此,在样本源的选择上,将主要针对新浪微博中话题讨论条目中不同用户的言论及其详细信息作为原始文本进行采集。

2.研究思路

作为一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此次疫情之所以在网络的舆论场域中掀起波澜,主要是因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通常携有突发、危害等特点,容易在全社会范围内弥漫恐慌情绪,并由此形成一定的网络舆情。而网络舆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网络空间内网民群体对某一事件的态度、情绪与意见。在信息流纷繁复杂的网络空间中,作为受众的网民通常会被各类信息所包围,接受多元化的信息内容。在当今“流量为王”的传媒环境下,突发性事件会迅速成为不同媒体关注的焦点,并将话题信息汇集一处。因此,在本研究设计中,将在微博社区采集与疫情相关的话题内容与个人信息,并进行总体性概括。而在内在机理和路径引导的分析中,主要以微博社区中采集到的原始样本作为材料支撑,并佐以微博社区中相关案例作为补充例证。

3.样本概况

本研究运用网络爬虫应用,在新浪微博社区中以对话题词“#新型冠状病毒#”的相关评论作为样本,共收集到1 127条相关条目,去除重复数据49条,最终保留有效信息条目共1 078条。通过对信息的汇总,可以看到在微博社区中,参与该话题讨论的人数较多。就性别而言,男性用户共有729人,女性用户302人,另有47名用户没有填写性别信息。就媒体类型而言,主要是通过对于新浪微博认证信息去抓取,在信息的搜集过程中,将认证信息中填写有党政机关、国企事业单位、高校与官方媒体的微博视为官方媒体;新浪、凤凰网等作为大型商业媒体;还有一类是认证自媒体。在搜集过程中没有认证信息或是非以上三种类型的,皆归为个人用户。在众多信息条目当中,由官方媒体发布的涉及新冠疫情的信息146条,自媒体337条,大型商业媒体7条,个人媒体为588条。就发出客户端应用而言,由手机、平板等可移动设备客户端发出参与话题讨论的用户,视为移动端用户,共有754条;使用电脑网页或是社区客户端的视为固定端用户,共有324条。就用户所在的地理位置而言,通过对个人认证地址信息的抓取,占比较大比重的地区主要是:北京20.1%,海外12.2%,四川9%,河南6.2%,浙江5.8%,广东5.56%,山东3.85%,湖北3.63%,其他29.1%。可以看到除北京与海外用户之外,参与话题讨论积极度较高的用户都是所在地距离湖北较近的地区(见表2)。

二、新冠肺炎网络舆情话题的现状特征

通过对已知信息的汇总,可以看出在当前疫情的背景之下,微博社区的网络舆情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在相关话题的引导当中,官方媒体的信息条目占比较少。“媒介即信息”是麦克卢汉的名言,即是说在现代媒体业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人们去了解社会不再需要自己亲身经历的验证,而是通过多样化的媒介便可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由于丰富的传媒资源通常为各类媒介组织所掌握,因此可以说作为社会个体所认识和了解到的社会现状,其实是由媒体所建构的“拟态社会”,而并非现实社会的完全真实反映。现代的各类媒体在客观上发挥着社会个体了解真实社会的中介作用,然而,媒体在筛选信息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各类媒体在面对海量信息时,只会摘取符合自己价值判断的信息文本,再借由相应的媒介传导至受众。“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他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 [3]也就是说,媒介会潜移默化式地逐步改变受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从网络信息源的流量来看,官方媒体所供给的信息量占比较少,仅为13.5%,较之自媒体、商业媒体等在话题引导方面相对处于弱势。这样一来,作为受众的社会个体,长期沉浸在这样的信息环境之中,其认知体系势必会受到非主流舆论影响,成为当前网络舆论引导的一个现实问题。

第二,大多数网民通过移动终端参与网络议题的讨论。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较2018年底增长2 984万,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4]这表明,我国绝大部分民众是通过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平台接入互联网。从微博用户的使用情况来看,同样是移动端用户占据主导地位(见表3)。

智能手机当然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它不仅是一种连接互联网并在其上接受信息的工具,同时也是向外传输信息的重要平台。有别于受时空限制的固定端,移动端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在网络空间中输出自己的言论,这无疑便利了人们在网络中发表自己的言论,增加了网络舆论场中的信息来源,从而使海量信息充斥于网络空间之中,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网络信息的泛滥。

第三,在#新型冠状病毒#的主议题之下,产生了较多的次生舆情。一般来说,突发性社会事件的网络舆情生成之后,会以其为主线衍生出众多的次生舆情,具有爆发突然、演变多样的特点。而这场由突发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所引起的网络舆情同样如此。从搜集到的样本内容来看,几乎所有的微博内容都包含了多个话题因素。从如下在微博社区中所采集内容的词云图可知,在主议题之下,衍生出了众多的子话题。

更重要的是,一些次生舆情在积累到一定阶段,会直接反作用于网络舆论环境成为新的舆论热点,成为网络舆情演变中的一大不可控因素。例如,在2020年1月31日,一则“双黄连可以抑制病毒”的消息迅速引起网民们的关注,有关于此话题的热议在一夜之间攀升至顶峰。虽然在次日早晨,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都发表声明,认为双黄连的疗效需要进一步证实,但它还是引起了网民们的关注和讨论,并造成了现实当中的人们排队购买双黄连相关制品的局面。

三、新冠肺炎网络舆情生成的内在机理

自从此次新型冠状肺炎网络舆情的爆发以来,在网络舆论场域中产生了许多言论,看似充满了偶然性,实则是有许多因素共同促成了这次舆情的生成、演化。分析把握网络舆情演变的一般性规律,对认识舆情演变的内在机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信息传播结构的改变削弱媒介组织的信息筛选功能。随着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也随之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这同样对传统的信息传播结构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典型的是由互联网平台孕育而出的自媒体,这类媒介组织的出现对传统的信息传播具有颠覆性的改变。在以往的信息传播框架内,信息传播的媒介通常是报社、电台、门户网站等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这些组织往往处于信息流传播的上游段,在信息传播圈层中处于中心位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详细阐释了传统媒介组织对信息结构的影响。他指出,各个媒体或是相应的宣传职能部门,一方面扮演着信息传播者的角色,另一方面也充当着信息传播的“把门人”。这些组织在信息发出伊始便对新闻信息进行着甄别、筛选,使公众所能接触的信息内容皆符合主流的价值判断,从而营造稳定可控的舆论环境和秩序。然而,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已有的信息传播方式,使得网络信息传播经历了“去中心化—在中心化”的發展过程。这种改变的影响,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所引起的网络舆情中体现了出来。就从信息发布量来说,在#新型冠状病毒#的话题讨论中,非官方媒体占绝大多数,达到86.5%,充当着信息发布的主力军。一时间,各类消息层出不穷,有些信息未经筛选,被直接发布在微博社区当中。因此,在2020年2月7日之后,新浪官方也开始每日发布“微博辟谣消息汇总”,以应对如此局面。这就说明,正是基于网络媒介孕育而生的新兴媒介组织挑战着传统传媒结构之下官方媒体等权威性媒介自组织组成的信息源中心的地位,使其不再是事件信息的唯一来源。许多媒介组织或者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发布和传播信息,无形中成为了新的信息源。这意味着传统的信息传播结构在这样的冲击之下逐渐解体,取而代之的是新兴自媒体、大型商业媒体、官方媒体等媒介组织多元共存的传播格局。

猜你喜欢

新冠肺炎网络舆情突发事件
政府要做好公共价值的创造者和守护者
新冠肺炎疫情前期应急防控的“五情”大数据分析
科学与价值: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风险决策机制及其优化
台陆委会正式改称“新冠肺炎”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处置及应对策略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
收益共享—回购联合契约下应对突发事件的供应链协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