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HPV型别与宫颈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研究*

2020-09-27敖梅红郑涵李明梅李隆玉

江西医药 2020年9期
关键词:癌栓子宫颈癌肌层

敖梅红,郑涵,李明梅,李隆玉

(江西省妇幼保健院肿瘤科,南昌 330006)

已证实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的直接病因, 不同的地区, 不同病理类型宫颈癌其HPV 感染型别有一定的差别。然而,在宫颈癌发生发展过程中是否也存在不同的HPV 基因型别也存在差异呢? 本研究旨在探讨宫颈癌高发区江西地区宫颈癌中不同HPV 感染的型别与宫颈癌病理特性之间的关系,为宫颈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我院肿瘤科于2015 年1 月-2015 年12 月住院因IB-IIA 宫颈癌行根治性宫颈癌手术患者。入选标准:既往无宫颈手术史,无盆腔放射治疗史;术前3 个月内已用导流杂交技术进行HPV 型别检测;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既往宫颈手术史,盆腔放射治疗史;未行或用其他方法检测宫颈HPV 型别;资料不完整。

1.2 组织学、临床分期判断标准 组织病理和临床分期由2 名本院该专业的专家进行诊断, 有疑问时经第3 名专家协商确诊。 组织病理分类遵照2014 年世界卫生组织分类标准: 鳞状细胞癌、腺癌、 其他类型肿瘤。 子宫颈癌的临床分期按2009年FIGO 子宫颈癌的临床分期标准。

1.3 研究方法

1.3.1 HPV 型别检测 在术前3 个月内采用导流杂交技术进行HPV 型别检测方法: 针对HPV L1段基因设计引物,利用生物素标记的引物进行PCR扩增,然后DNA 快速杂交仪,与固定在纤维膜上的HPV 基因型的特异性探针进行杂交和显色, 检测HPV 感染型别。 包括 HPV6、11、l6、18、26、31、33、35、39、40、42、43、44、45、51、52、53、54、56、58、59、61、66、68、73、82、83 及 CP8304。

1.3.2 结果判定 每一张芯片有生物素点和IC 点各一个,当两点同时显色才为HPV 阳性。根据杂交膜条上相应点的有无和位置判读HPV 感染的亚型,多点阳性即为多重感染。

1.4 统计学 分析采用SPSS 16.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 确切概率法,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015 年 1 月-2015 年 12 月在我院肿瘤科有339 人因IB-IIA 期宫颈癌行根治性宫颈癌手术,符合本研究条件的141 例,其中鳞癌132 例,腺癌7 例,其他病理类型2 例。年龄为26-67 岁,中位年龄 46 岁;IB1 期 110 例,IB2 期 15 例,IIA1 期 13例,IIA2 期 3 例。

宫颈癌组织中总HPV 感染率为89.4%(126/141),单一感染率为 77.3%(109/141),多重感染率为12.1%(17/141)。 单一感染中主要感染型别依次为 HPV l6、18、52 和 58,分别为 82 例、12 例、4 例、3 例;17 例多重感染中含 16 型、18 型, 分别为 14例、2 例。

HPV 多重感染与单一感染、无HPV 感染的比例在病理分级方面存在差异(P<0.05),在年龄、脉管见癌栓、肌层浸润、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和淋巴结转移上无差异(见表1)。

16、18 型感染(含多重感染)与其他型别感染、无HPV 感染的比例在病理分级方面存在差异 (P<0.05),在年龄、脉管见癌栓、肌层浸润、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和淋巴结转移上无差异(见表2)。

表1 141 例宫颈癌患者HPV 感染状态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

3 讨论

子宫颈癌一直是危害女性生命三大癌症之一,对女性健康产生严重威胁。 全球每年约 50 万新发子宫颈癌患者, 给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子宫颈癌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较重负担[1]。 发达国家(尤其是欧洲)因从1960 年代开始就开展宫颈癌筛查, 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以每年2%-4%递减,呈明显下降趋势。2009 年国家卫生部全面开展了对农村妇女免费的两癌 (子宫颈癌和乳腺癌)筛查项目,发现宫颈癌例数增多,以早期宫颈癌增加为主,筛查效果初步成效[2],但子宫颈癌防治形势仍不乐观。 子宫颈癌的发生与 HPV 感染有密切相关性。 研究表明,有一半以上的有性生活史的女性曾感染过HPV, 但绝大部分的女性感染的病毒一段时间内可被自身免疫清除, 仅有一小部分人群将会出现高危型HPV 持续感染[3]。 环境、遗传学或免疫学等因素可能在宫颈癌的发生过程中也起着关键的作用[4]。 本研究旨在探讨宫颈癌高发区江西地区宫颈癌中不同HPV 感染的型别与宫颈癌病理特性之间的关系,为宫颈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表2 141 例宫颈癌患者HPV 不同型别感染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

在宫颈病变的进展中,HPV 分型比HPV 负荷更为重要,相关性更为密切。 有学者[5]对丹麦哥本哈根11088 名登记在册的妇女进行了为期数年的跟踪随访研究,结果发现,连续两次HPV 检测(相隔2 年)阴性的危险系数均为1.0,第一次、第二次均为阳性, 感染型别至少有一种是相同的, 其致HSIL 的危险系数为813.0。 本研究针对IB-IIA 宫颈癌行根治性宫颈癌手术141 例资料分析宫颈癌中单一HPV 感染为主。宫颈癌组织中总HPV 感染率为 89.4%(126/141), 单一感染率为 77.3%(109/141),多重感染率为 12.1%(17/141),主要感染型别依次为 HPV l6、18、52 和 58。 可 见宫颈 癌与HPV 感染是密切相关的,HPV l6、18 仍为主导地位,HPV 型别不同致癌可能性不同。

但对宫颈癌患者HPV 感染的分布情况及多重感染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仍不完全明确[6,7]。我们研究宫颈癌IB-IIA 期早期宫颈癌,发现HPV 多重感染与单一感染、 无HPV 感染的比例在病理分级方面存在差异(P<0.05);在年龄、脉管见癌栓、肌层浸润、 临床分期、 病理类型和淋巴结转移上无差异;16、18 型感染与其他型别感染、无 HPV 感染的比例在病理分级方面也存在差异(P<0.05),在年龄、脉管见癌栓、肌层浸润、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和淋巴结转移上无差异。 其原因可能是HPV 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重要原因, 目前已有研究证实当人体感染高危型HPV 后,HPV 可以将自身的DNA 整介到机体DNA 中,通过无限复制导致细胞癌变[8]。而HPV 多重感染可能意味着患者HPV 感染时间更长,细胞癌变时间史长有关。 有学者[9]报道年龄在50 岁以上、分期为III-IV 期、鳞癌、淋巴结转移的患者HPV 多重感染率更高。 与我们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推测我们研究的是早期宫颈癌,可能宫颈癌至中晚期后体内原有的免疫力低下导致潜伏期病毒复活有关。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 HPV 多重感染及HPV16、18 型感染与宫颈癌患者病理分级有关,与年龄、脉管见癌栓、肌层浸润、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和淋巴结转移上无差异,推测可能是独立的致癌因子。后续将扩大样本数,前瞻性研究来证实。另外,继续跟踪研究, 探讨HPV 型别与治疗疗效是否有关; 同时从分子水平进一步探讨HPV 病毒感染后如何导致细胞癌变。当HPV16、18 型感染或合并多重HPV 感染时需提高警惕。

猜你喜欢

癌栓子宫颈癌肌层
《中国肿瘤临床》文章推荐:对门静脉癌栓的新认识与新实践
对门静脉癌栓的新认识与新实践
18F-FDG PET/CT预测肾细胞癌伴下腔静脉癌栓侵及下腔静脉壁
肽基脯氨酰同分异构酶(Pin1)对子宫颈癌细胞脂质代谢的作用
如何早期发现子宫颈癌
得了子宫颈癌怎么办?
HPV疫苗和筛查:人类癌症防治的典范
子宫内膜癌的ADC 值与肌层浸润深度的相关性研究
乙型肝炎相关肝癌合并门静脉左支与右支癌栓患者根治术后预后研究
经口内镜黏膜下隧道食管固有肌层肿瘤切除术的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