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结合康复技术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

2020-09-24纪文凯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72期
关键词:肩部肩周炎肩关节

纪文凯

(四平神农医院,吉林 四平 136000)

0 引言

肩周炎属于临床常见疾病,患者多表现为肩部疼痛、肩关节活动功能受限等,多发于体力劳动者,需及时进行治疗,避免病情发展,造成三角肌萎缩等[1]。目前,临床对于肩周炎的治疗以保守方案为主,包括口服消炎镇痛类药物、痛点局部封闭、按摩推拿等,通过内外在共同作用下,促进肩关节恢复活动功能[2]。但治疗效果不甚理想,在此基础上,本次研究结合实际案例,合理分析针灸结合康复技术在肩周炎患者中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108例肩周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分组:对照组共54例,男14例,女40例,年龄40-58岁,平均(48.76±2.96)岁,病程3-18个月,平均(10.46±2.47)个月;观察组共54例,男16例,女38例,年龄40-60岁,平均(49.08±3.17)岁,病程3-19个月,平均(10.79±2.52)个月。本次研究均为自愿参与,参与者及家属对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享有知情权,组间基线资料对比,差异具有良好均衡性(P>0.05)。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针灸治疗:患者取坐位,针灸部位皮肤常规消毒,选肩贞、肩前、秉风、天宗、曲池、外关、臑俞等穴为进针穴位;沿健侧条口穴刺向承山穴位方向,完成进针后,指导患者完成外展、上举、前屈、内收等动作,注意力度轻缓,捻转毫针,持续6 min,拔出毫针,其余穴位入针与该方法相同,1次30 min,1天1次,持续治疗14天。观察组采用针灸结合康复技术治疗:针灸方法同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康复技术;患者取坐位,放松肩部;康复师轻按患者肩胛,使其固定,托起肘关节,指导其进行肩关节旋转运动;抓紧患者肘部,做肩关节外展活动,以患者耐受程度为准;上述康复技术锻炼幅度均由小至大,若康复过程中,出现肩部灼烧感或撕裂松懈声,可给予冰袋冷敷,以防止肿胀情况;1天1次,1次30 min,均治疗14天。

1.3 观察指标。评估两组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并观察其治疗效果。①疼痛程度: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AS)[3]进行评估,选择10 cm标尺,左右两端标记为“0”和“10”,0表示无痛,10表示剧痛,分值越高,疼痛越严重。②治疗效果:结合临床症状评估,划分等级为显效:患者肩部疼痛轻微,肩关节活动功能基本恢复;尚可:患者肩部疼痛感减轻,肩关节活动能力有效改善;无效:上述效果未体现。治疗总有效率=(显效+尚可)/54×100%。③抽取前臂外周静脉5 mL,以3500 r/min离心10 min后,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及配套试剂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进行检测对比,包括IL-6(白介素-6)、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④观察两组麻木知觉障碍、颈椎病、托举无力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将本次研究数据输入至SSPS 20.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分析处理,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s)表示,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以(%、n)表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时P<0.05。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的比较。治疗前,两组疼痛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疼痛程度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对比(±s,分)

表1 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对比(±s,分)

?

2.2 两组治疗效果的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7,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效果的比较[n(%)]

2.3 炎性因子水平变化。两组治疗前IL-6、TNF-α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水平均明显下降,其中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灸可达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的作用,配合康复技术使用,对放松肩周肌肉、解除痉挛、滑利关节等作用显著。二者配合使用,可消除肩周疼痛症状,松解粘连组织,改善僵硬的肩关节,提高其关节功能活动度。中医理论中指出,人体在寒性凝滞痹阻关节后,会形成痛痹,针灸的应用可通过针刺,疏通痹阻经络,起到迅速缓解或消除患者疼痛症状的效用[5]。此外,现代医学认为[6],针灸具有加速血液循环、提高血管通透性、减少炎症渗出等效用,与康复技术配合应用,临床效果良好。在吴振忠学者[7]的研究中指出,在针灸、推拿结合

表3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对比(±s)

表3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对比(±s)

?

2.4 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出现麻木知觉障碍1例,颈椎病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70%。对照组出现麻木知觉障碍3例,颈椎病4例,托举无力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60,P=0.026)。

3 讨论

肩周炎属于临床常见肩部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肩关节周围软组织不明原因自限性无菌性炎症,多发于中老年群体,反复性较强,遇冷、吹风会导致病情加重,不利于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及工作。其中女性患病率略高于男性,发病诱因与年龄增长及长期劳作有关。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肩关节软组织功能退化,而长期劳作会加重肩关节的损伤,从而出现肩周炎症状,该疾病临床多表现为肩部疼痛及活动受限,在病情较严重时,可出现肩部肌肉痉挛及萎缩等。

中医理论中,认为肩周炎的形成与肌肉劳损、肩部经络不通、风寒侵袭、素体虚弱等具有相关性[4],因此,临床治疗需快速有效地接触患者肩周肌肉痉挛及粘连,缓解患者疼痛,恢复其肩关节活动度。现阶段,中医领域内对肩周炎的治疗方法包括理疗、针灸、推拿、关节松动等等,但在单一治疗方案下,效果往往无法达到预期,因此,本次研究将针灸与康复技术进行合理结合,应用于肩周炎患者的治疗中。临床数据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单一针灸治疗组,且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具有优越性。

结合肩周炎的病理机制及本次研究治疗方案分析,针对肩周炎经络阻滞、气血闭阻、经脉不通等病机,针治疗的基础上加行康复训练的治疗肩周炎,总有效率更高,疼痛感受更轻,具有实施价值。该理论与本次研究具有一致性,但本次研究着重选取针灸及康复技术进行分析,于肩周炎患者而言,研究理论更具针对性。另外治疗后观察组IL-6、TNF-α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针灸结合康复技术治疗能够有效调节肩周炎患者疾病炎性反应过程,有效切中病机从而缓解病症。从并发症角度分析,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针灸结合康复技术在改善肩周炎预后中作用突出,能够规避诱发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促进疾病恢复。

综上所述,将针灸结合康复技术治疗的方式应用于肩周炎患者中,可在疏通经络的基础上,缓解肩周肌肉的痉挛症状,从而减轻患者的肩关节疼痛感,临床治疗效果良好。

猜你喜欢

肩部肩周炎肩关节
肩关节习惯性脱位怎么办?
肩痛≠肩周炎!一起来正确认识肩周炎
不是所有的肩痛都是肩周炎
活动颈部时有响声是怎么回事?
超级秀场 肩周炎复发
肩关节为何这么 容易脱位?
如何预防习惯性肩关节脱位?
四个小窍门轻松缓解肩部疲劳
四个小窍门轻松缓解肩部疲劳
你的肩膀担着你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