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创视域下高校贫困生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2020-09-22林杰辉

读天下 2020年22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体系贫困生双创

摘 要:双创视域下的高校贫困生人才培养体系是一种新型的动态培养体系,但近几年,贫困生基数大、困难种类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尚未完善等内外困境,严重阻碍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基于此,文章以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教育为导向,创新贫困生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双创;高校;贫困生;人才培养体系

创新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发展永不枯竭的动力和源泉,它不仅在国家五大发展理念中居首要地位,更是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核心。随着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一方面,为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制提供政策扶持,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另一方面,以政策扶持为基础,以人才培养为导向,促进高校创造更高质量的创业水准和就业高度,进一步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在双创视域下,为培育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人才,只有不断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建设,诸如成立创新创业实训基地等,充分发挥学生特长,挖掘创新潜力,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同时,辅以政策扶持,将人才培养贯穿教育全过程。

一、 双创视域下高校贫困生人才培养现状

高校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与同等类型学生相比,无论是经济、生活,甚至是学业、心理上,所面临的困境与压力都是无比巨大的。尽管精准扶贫、精准资助等脱贫攻坚政策的出台,能有效缓解贫困家庭的经济压力,但对贫困生而言,日益增长的高耗能经济消费模式,与现有的资助水平及就业环境形成鲜明反差,单纯的经济资助已满足不了贫困生的成才梦;对高校而言,在内有困境不一、庞大基数的贫困生,外有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匮乏的双重形势下,贫困生人才培养体系困境重重。

(一)贫困生困难种类多样化,育人机制困境层出不穷

经济上,尽管传统高校已建立起一系列的资助政策,诸如:国家助学贷款等,以政策为导向,以经济资助为模式,帮扶贫困生,但现实中高昂的生活费等会日益增加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心理上,据一项问卷调查分析(以广东某高校为例,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劣和入学成绩有直接关系,挫折面前低分数段学生的抗压能力与心理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差,往往易因学习、生活、交际等压力而产生自卑、自闭的心理问题。学业上,对贫困生而言,一方面,新型的专业知识、“互联网+”的学习模式是学习压力的来源之一;另一方面,经济上的压力促使其参加兼职,赚取学费、生活费等,但学业与兼职的平衡称上往往易失之平衡,进而形成重兼职、轻学业的局面,从而“荒废”学业。就业上,面对最难就业季的高校毕业生,特别是贫困生,大部分在大学期间因缺乏自信,不敢直面自我,进而缺乏对大学三年职业生涯规划的合理定位。正因为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导致贫困生在面对就业压力与竞争时,内心渴望的高薪职业与现实的低薪职业形成鲜明对比,现实就业中产生的挫折以及內心理想的破灭,让贫困生更加缺乏自信心,进而导致“恐业”心理的产生。

(二)创新创业教育缺乏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创新创业精神的实质是“做不同的事情,而不是把已经做过的事情做得更好一些”。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中坚力量,应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人才为目标,以孵化创业项目为研究导向,但教育不同于工业生产,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新型的学科,并非学科间的简单叠加。而作为高校教育的基础——课程,集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等发展性功能为一体,但纵观国内开展创业教育的高校,绝大多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尚未完善,国内自主开发和设计的“双创”课程数量有限,较为零散、形式单一,没有统一标准的课程体系,且学科之间的创业课程缺乏渗透,结合较少。一方面,在人才培养上,尚未对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才能的人才建立完整的创新创业生涯培养模式;另一方面,创业教育模式不健全,既缺乏新型的管理机制,又缺乏具有创业经验的教师,以至于在人才培养上,缺乏贯穿全过程的双创教育。

二、 高校贫困生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创新措施

新型的贫困生人才培养体系,以大学生的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意识培养、政府+高校+社会扶持为核心,在专业教育、创业教育、政策扶持三向架构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模拟、科技竞赛、入驻双创基地等方式促进三者之间的糅合、相互促进、螺旋交叉,以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将每一位学生纳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在培养并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同时,以科技竞赛、创新创业比赛等方式判定学生是否具备创新创业潜质,并淘汰机制筛选出具备培育潜力的学生,从而形成集公平性、开放性、整体性、实践性、全程性为特征的大学生涯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

新型的贫困生人才培养体系,以课程为媒介,将各类育人措施以及平台构建融入其中,从而实现育人与教学的双重成效。课程,作为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一方面,将具有开放性、跨学科性及创造性特征的创业类课程与基础通识课、专业核心课相融合,以融汇交错的方式,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将创业知识教授给每位学生;另一方面,在创业实践课程中,将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具现化的比赛,诸如: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等作为案例分析,进一步引导大学生认识并挖掘身边中的创新思维并将其具现代化。教育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人才培养则是一个双向性的过程,其成长水平取决于人、环境、教、学、评等各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程度,一靠政策,即大力推进并制定高校人才培养的专属机制,保障各要素之间的良性运转;二靠整合,以最优化理论为指导思想,极大限度优化资源;三靠体系,即构建科学、合理的全方位育人模型体系,保障人才培养无死角,育人教育全过程。

参考文献:

[1]杨鹏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10(5):75-78.

[2]俞园园.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J].教书育人,2017(12):34-35.

[3]徐志强.高校创业新人才培养的双螺旋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2015(3):30-34.

作者简介:

林杰辉,广东省广州市,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体系贫困生双创
“四大板块、六大支撑” 协同式“双创”教学模式研究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山西省级双创示范基地总数达27个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职业院校“双创”教育辨析:基于现实审视与理性思考
创新创业教育视阈下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应用
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研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