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育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探析

2020-09-21李婵

新丝路(下旬) 2020年8期
关键词:美育思想政治教育

李婵

摘 要:梳理美育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发现把美育教育中审美主体的审美修养纳入核心地位的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的新方法论,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开阔了新境地。审美修养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在美育视野下分析新现象、新情况和新问题,可以促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同时,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提供助推力。

关键词:审美主体;审美修养;美育;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梳理美育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文献和实践教学研究发现对创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具有重要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追求真、善、美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独特学科,我国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对于真(即科学性)、善(即道德性)的教育已经达到常态化水平,但是对于美(即审美性)的教育却相对欠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作为一种价值创造活动,本身就蕴涵着美的价值。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美育视域,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一、美育的内涵阐述及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1.美育的内涵及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国内最早提倡美育的思想家是孔子。王国维提出“美育即情育是也”,把美育概念引入中国。蔡元培认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学家朱光潜也指出,“人生是多方面却相互和谐的整体。”“教育的功用就在顺应人类求知、想好、爱美的天性,使一个人在这三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和的发展,以达到完美的生活。”美育是“使人作为人而成为人”的教育。通过美育教育,高等院校可以培养和造就品德高尚、知识丰富、意志坚强、情感美好、人格和谐和人性完整的青年才俊。

2.美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1)美育教育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的需要。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础上,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而素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审美修养的培育有助于审美力的形成,实现人的最终全面发展,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目标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2)美育教育是提升文化自觉以抵制低俗文化侵袭的需要。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形成“地球村”,不同民族、国家和区域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异质文化间的碰撞日益频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一些低俗腐朽文化也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个体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蕴含着真善美的价值观教育,提升审美主体理性,净化审美主体心灵,丰富审美主体情感,从而使审美主体能够自觉抵制低俗文化的侵袭,而审美修养的培育是其中重要一環。

(3)美育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提升个体幸福感目标的需要。社会发展为人类带来了客观福祉的提升,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主观幸福感的普遍降低,这构成了现代化发展的又一个困境。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担负着提升审美主体幸福感的重任。美育能够为审美主体深入自然、社会与心灵,发现美和感受美,提高自身内在精神的愉悦度,从而产生主观层面的幸福体验。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培育审美修养是实现提升审美主体幸福感目标的必然选择。

二、用美育教育来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

美育教育中,审美修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性过程,要实现审美修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助力作用,就必须采取双向互动、多管齐下的“脱胎换骨式”的观念更新。

美育教育中,审美修养教学是对个体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和塑造的过程,最终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审美修养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只有更新观念,摆正审美修养教学的位置,加大对美育理论、实践的探讨和实施,将其真正融入教学之中,才能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双向互动模式,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互动方式。自上而下的互动,要求教育者讲授审美知识和理论,开展审美实践和体验,带动个体通过知识和实践的结合,不断实现自我丰富和自我完善,从而帮助审美主体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下而上的互动,审美修养因各人年龄、兴趣、天赋等因素而存在不同,审美主体在某些审美体验和审美实践中优于个别教育者,因此审美主体可以通过自己的优势来影响教育者,促进教育者的审美观念的更新,从而影响在更多层次、更广范围来影响他人。

三、用审美修养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

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理论学习,同时也关注教育实践,因此个体普遍具有审美修养的基础,但是也往往止步于此,没有达到审美修养对思想政治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功能。审美修养的形成是动态的,这种动态过程可以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通过“与美合一”的方式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1.提升感悟美的能力

审美修养的形成,需要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进行从形式到内容、从外在到内在的全面感知与体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往往只追求形式、只关注外在,影响实际教育效果。以审美修养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求转变实践的重心,调动审美主体的积极性,以审美修养的实践要求引导审美主体全身心投入到对审美对象内容与内在本质的体悟中,激发审美主体源于生命内在的底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性。

2.深入感受美

审美修养的形成,不仅要求审美主体懂得用眼睛去发现美,而且还要求审美主体将自己融入到所赏的景中,“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便是将自己置于审美空间内,使人能够与自然、社会以及心灵得以亲密和谐的统一起来。审美修养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摒弃枯燥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置于自然、社会与心灵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切身融入其中,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性。

3.享受美的陶冶

审美修养的形成并非“苦旅”,而是一种通过身体感知器官的联动而带来的精神的愉悦体验。美的趋向性是个体生而有之的天性,个体深谙享受美之道,而随着个体社会性的不断成熟,这种趋向性便被淹没在为生计而奔波的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幸福学”学科,可以充分利用审美修养的培育,使疲于奔波的个体通过感悟、融入来实现对美的享受,陶冶性情、焕发英气,实现个体幸福指数的提升。

美育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审美修养的培育是一项终身性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塑造个体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学科,应该充分利用审美修养的最高境界追求,使“三观”教育成为伴随审美主体的终身。

参考文献:

[1]周芳.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陈章.“三个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创新[J].教育评论,2014(12)

[3]石长平.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滥觞与历史分期[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

猜你喜欢

美育思想政治教育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回顾青年学者们的思考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美育教师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