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非洲猪瘟时期福建省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2020-09-21

中国猪业 2020年4期
关键词:猪瘟福建省生猪

寇 涛

(福建省畜牧总站,福建福州 350003)

生猪生产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猪肉是城乡居民的重要食品。生猪养殖业作为福建省畜牧业产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与居民消费、农民增收及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1]。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受消费习惯影响,牛羊肉消费量较低,猪肉消费约占肉类消费的60%以上,形成了生猪强、家禽优、草食动物稳的畜牧业发展格局。2013年国家发布《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全国畜禽养殖纳入环保政策范围[2];2016年农业农村部出台《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由于福建省地处南方水网地区,人口密集,水环境治理任务重,区域受资源环境条件限制,生猪生产发展空间受限,被列为约束发展区域。环保政策的落实进一步促使福建省降低生猪产能扩张速度,淘汰落后产能。

自2018年8月我国发生第1例非洲猪瘟以来,福建省和全国一样,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下降。为了恢复生猪产能、保障猪肉稳定供应,2019年9月福建省制定《福建省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随着生猪产业链各环节扶持政策的落实和生猪市场价格高企,全省生猪生产恢复向好的因素明显增多,生猪生产整体上进入了止降回升的后非洲猪瘟时期。截止2020年二季度末,全省生猪存栏较2019年9月增长34.7%,较一季度末增长12.7%,高于全国增幅6.9个百分点,实现了连续10个月持续增长。

1 后非洲猪瘟时期福建省生猪市场行情变化

2019年以来,全省生猪价格持续上涨,至10月份达到全年价格最高点38.86元/kg,随后在生猪稳产保供各项政策落地和生猪产能持续恢复的利好影响下,全省生猪价格小幅下跌至12月的36.21元/kg。2020年1—7月,全省生猪价格呈现“双峰式”波动,2月份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生猪出栏受阻,生猪价格达到42.2元/kg,但随着全国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和复工复产的全面推进,活猪价格开始下跌至5月份的32.59元/kg,较2月份下跌22.7%;进入6月份以后,国际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严峻、我国少数地区疫情的反复及南方洪涝灾情对生猪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生猪价格止跌回升至7月份的39.47元/kg。

猪粮比价是指生猪出场价格与玉米批发价格的比值,通过猪粮比价可以直接反映生猪市场供需关系[3]。政府对生猪生产盈亏平衡点对应的猪粮比价采取区间设置,盈亏平衡点合理水平在5.5∶1—5.8∶1之间,正常猪粮比价在5.5∶1—8.5∶1之间。在非洲猪瘟疫情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叠加影响下,猪粮比价持续上升,2020年2月份达到19.18;而随着生猪稳产保供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形势好转,截止2020年7月,全省生猪猪粮比价回落至16.51,同时也表明生猪和猪肉保供压力依然较大。

2 非洲猪瘟疫情前后福建省生猪产业布局和结构变化

2.1 生猪养殖布局变化

生猪存栏和母猪存栏是生猪产能大小的重要指标。由图1可知,2017—2018年,福建省生猪养殖重点区域分布在龙岩市、漳州市、三明市、泉州市、福州市等地,其中龙岩市、漳州市、三明市3地2年的生猪存栏量分别占全省的54.6%和53.8%;2019年全省生猪养殖布局略有调整,龙岩市、南平市、三明市等成为全省养殖量最大的3个设区市,生猪总存栏量占全省的54%,而龙岩市、南平市、三明市、漳州市、泉州市等5地占到全省养殖总量的77%,成为最新的生猪养殖重点区域。可以看出,南平市逆势而上,成为全省第2大生猪养殖设区市,占比从2017年的8.67%上升到2019年的14.52%,上升5.85个百分点,而福州市养殖量略有降低,占比从2017年的10.99%下降到2019年的9.96%,下降1个百分点。从区域看,2019年龙岩、南平、三明3地成为全省生猪养殖的主产区,主产区集中度不断提高,分布在人口较少的山区,生猪自给率均超过100%,在满足自给的基础上还可外调;而福州、厦门、泉州等地由于经济发达,生猪生产发展空间不足,是全省生猪主销区,生猪产能增长空间不大,由此可见,福建省生猪养殖业重心明显向闽北和闽西转移。

2.2 生猪养殖结构变化

在非洲猪瘟疫情威胁下,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小规模生猪养殖户大多具有快进快出的特点,生物安全设施和技术水平较低,防控措施不够严密,比例过高不利于疫情的有效防控[4];而规模养殖场拥有先进的养殖技术和养殖设备,资金和生物安全风险控制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竞争优势;规模养殖比例的提升有助于平抑生猪产业的周期波动,而散养户所占比重过大可能会导致产业波动频繁,不利于产业整体质量的提升。

农业农村部将生猪年出栏500头以上的养殖场定义为规模养殖场。近年来,福建省不断优化生猪产业发展结构,提升养殖标准化生产水平,年出栏5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生猪出栏量占比逐年增加,生猪规模化率持续提高,位居全国前列。由图2规模化猪场出栏比例变化趋势来看,全省生猪规模场出栏量比重逐年增加,从2017年的82.04%增长到2019年的86.32%,增长4.28个百分点。其中年出栏量500—2 999头的规模场比重有所下降,下降1.6个百分点;年出栏量3 000—9 999头的规模场比重有所增长,上涨2.38个百分点;年出栏量10 000—49 999头的规模场比重上涨较快,增长4.07个百分点;年出栏量50 000以上规模场比重略有下降,下降0.56个百分点。从养殖户数和户均出栏量变化趋势来看,2017—2019年全省生猪养殖户数下降56.8%,户均出栏数从2017年的232头上升到2019年的459头,上升近1倍。其中年出栏500头以下的非规模生猪养殖户数量下降60%,户均出栏量增长62.7%。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场中,出栏500—2 999头的规模场户数下降22%,但户均出栏量增长4.22%;年出栏量3 000—9 999头的规模场户数下降11%,但户均出栏量增长8.86%;年出栏量10 000—49999头的规模场户数基本持平,户均出栏量增长18.22%;年出栏50 000以上的规模场户数下降20%,户均出栏量下降28%。

养殖结构的变化说明受到非洲猪瘟疫情的威胁影响,在生猪稳产保供政策扶持下,大型生猪养殖场建设步伐加快,福建省的生猪养殖结构进一步优化,年出栏3 000—50 000头的生猪规模场比重进一步提高,占据全省生猪养殖的“半壁江山”;虽然全省生猪养殖户数降低较多,但单体规模场的年出栏量却呈增长趋势,福建省生猪养殖标准化、大型化、规模化的发展趋势快速形成。

3 福建省生猪稳产保供促进转型升级主要措施

3.1 创新稳产保供政府联席工作机制

2019年9月以来,省农业农村部门联合省发改委、省商务厅、省市场监管部门、省统计调查部门建立福建省生猪稳产保供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和办公室会议,分析研究全省生猪稳产保供工作形势,提出工作意见,会商制定生猪生产、保供、稳价等相关政策措施,促进生猪产能恢复。此外,建立“日监测,周报告”工作制度,从市场和生产两端同时关注生猪市场供需和价格等主要指标变化,每日监测全省10个设区市生猪及猪肉价格,每周调度全省生猪及猪肉价格波动情况、市场供应情况及市场监管情况。

3.2 采取有效措施增产扩能

在提升养殖场产能上,一方面支持现有场增养补栏,鼓励有改造条件的规模猪场改造标准化栏舍,通过流转周边土地、挖掘存量土地、单层改多层等方式,增加生猪栏舍面积,提高生猪养殖场环评容量。省农业主管部门积极与省自然资源厅沟通协调,落实中央部委有关政策,出台了《关于规范和加强设施农业用地管理的通知》,允许适度增加配套环保设施用地使用比例,允许建设多层建筑。落实环评改为事中事后监管承诺制,仅2020年1月至7月,全省审批告知承诺年出栏量近100万头。另一方面加快新建产能落地投产,对新建规模养殖项目,在养殖用地和环评等环节简化程序、加快审批,推动新建40多家现代化猪场建设投产。此外,通过“公司+中小场户”增产复养,支持引导大型产业化养殖企业通过合作参股、租赁兼并、生产托管等模式引导中小养殖户增养补栏,降低中小型养殖场风险,提振养殖信心,加快产能恢复。

3.3 推动解决引种问题

福建省通过加大贷款贴息、项目支持等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国家核心种猪场、省级原种场、扩繁场建设,提高全省供种能力。此外,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组织协会定期发布全省猪苗供求信息,推动种猪场与新改扩建养猪场精准对接和“订单”生产,畅通仔猪、种猪调运绿色通道,解决养殖场能繁母猪和仔猪的来源问题。

3.4 探索建立异地代养合作模式

为解决销区养殖空间不足、生猪保供压力较大的问题,福建省尝试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销区政府通过与产地政府建立异地合作代养关系,向产区提供经济补偿的模式,保障产区完成销区保供任务,加快促进全省生猪产业布局发展和转型升级。以泉州某地为例,全区现有规模养殖场6家,生猪存栏5 000头,单场规模小,不具备扩大产能的条件,完成保供压力较大,当地政府通过与南平市某地政府协商建立“协议专供规模养猪场”,每头出栏给予产区政府80元的补贴,确保实现销区新增存栏1万头的市场保供任务。

4 当前生猪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一是市场调控能力有待增强。当前福建省猪肉供给主要依靠生猪供给量和库存量,猪肉进口量和投放量相对较少,对于稳定市场预期、增强猪肉市场的保供贡献度有待提升。二是生猪产业化水平还有待提高。全省育-繁-推、产-加-销一体化的生猪产业化龙头企业还不多,产品品牌化程度不高,对产业质量提升的龙头带动作用不明显,有待进一步培育扶持。三是福建省生猪养殖产能与本区域屠宰产能不匹配。受到居民消费“热鲜肉”为主的消费习惯影响,全省近一半生猪屠宰场布局在生猪销区,生猪保供目前仍以活体运输为主,导致冷链运输及精深加工技术发展较慢,疫情防控压力较大。四是生猪产业智能化程度还处于起步阶段。在非洲猪瘟的疫情威胁影响下,全省生猪养殖产业已提前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虽然福建省生猪养殖业规模化率位居全国前列,但是智能化、信息化程度还不够高,行业标准的制定不能适应发展形势的需要,智慧生猪产业发展质量有待提升。

5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几点建议

5.1 加强市场监测预警和调控

各级政府应密切关注生猪及替代品市场供需和价格等主要指标变化,重点关注仔猪、能繁母猪、生猪、白条猪肉、零售猪肉及家禽等替代品市场价格,准确掌握全省各地生猪存栏、出栏和能繁母猪存栏等产能指标,研判分析当前猪肉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趋势变化,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引导合理安排生产。全面推动落实出台的财政、金融、用地、环评等扶持政策措施,促进生猪产能提升;及时根据市场价格波动趋势提前统筹做好冻猪肉储备投放。增加猪肉进口,扩大肉品进口来源国,弥补市场需求缺口,持续强化冻猪肉储备调节能力,合理把握储备肉收储时机和力度,通过进口、商业库存转储等方式增加储备,有序轮换出库,保持必要的吞吐调节能力[5];加大农贸市场、超市等巡查工作,督促生猪屠宰、加工、冷链等企业及批发商及时向社会投放冻猪肉,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串通涨价等违法行为。科学合理引导群众理性消费,增加禽肉及牛羊肉等肉类消费,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做好宣传引导工作,确保稳产保供工作取得实效。

5.2 优化养殖和屠宰产业布局

当前福建省生猪产业布局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各地政府要依据环境承载力以地定养,推进种养结合循环发展,以龙岩、三明、南平等3个主产区为重点,挖掘增长潜力,在全省培育一批生猪产业化龙头企业,以龙头带动引领,布局适度规模生猪养殖基地,支持龙头企业与养殖合作社、养殖大户通过技术托管、技术入股、兼并重组等形式紧密合作发展[6],提高全省生猪产业化发展水平,树立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高质量标准化标杆示范场,力争在未来形成“哑铃式”生猪养殖结构。同时,政府部门应进一步优化屠宰企业产业布局,引导屠宰加工企业向南平、三明、龙岩等养殖主产区转移,推动生猪就地屠宰,推进生猪屠宰行业转型升级和小型生猪屠宰场点撤停并转,提升屠宰行业机械化、标准化水平,提高生猪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5.3 加快现代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非洲猪瘟疫情在我国的迅速扩散,暴露出当前我国生猪传统的产区和销区分离、生猪远距离调运存在着巨大的疫病传播风险隐患,因此要加快推进“运猪”向“运肉”转变。销区政府要支持产区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新建、改扩建生猪标准化屠宰厂,升级冷却库、低温分割车间,配置冷链运输设备,提升屠宰行业生产能力;引导产区和销区协作建设冷链物流体系,支持屠宰加工企业、物流配送企业完善冷链配送体系,拓展销售网络,引导广大群众消费习惯从“热鲜肉”向“冷鲜肉”转变,满足城乡居民肉品消费需求。

5.4 构建智慧生猪养殖业发展新业态

在非洲猪瘟威胁的形势下,迅速提升猪场管理的生物安全水平迫在眉睫。提高生猪养殖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已势在必行[7]。目前猪场生产管理系统、财务系统等信息化管理手段已经普遍应用于猪场管理之中,各种物联网设备也已经开始在规模化猪场中推广普及。生猪智能穿戴设备可实现自动检测猪只体温、妊娠等数据信息并进行分析反馈;“智能背膘”“电子耳标”等各种智能设备已开始在猪场推广应用;面部识别、虹膜识别等AI人工智能技术也在生猪养殖业崭露头角,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既能节约人工成本,降低疫情发生风险,又能显著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8]。政府各部门要牵头建立生猪智能大数据管理平台,挖掘生猪生产的数据潜力,尽早制定行业标准,引领技术进步,推动企业研发养殖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健康监测系统等智能化装备,以规范行业发展,为生猪产业全面转型升级增添新的活力。

猜你喜欢

猪瘟福建省生猪
非洲猪瘟对菲律宾已造成1350亿比索的损失
生猪贴“秋膘” 管理要跟上
非洲猪瘟常态下猪场建设的12345
猪瘟疫苗在猪瘟防治上的应用技术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2016年2月生猪市场行情及分析
多国发生猪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