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海:“焊”向世界最前排

2020-09-19

中国工人 2020年8期
关键词:王海焊枪中车

“我们就是要不断地苦学技术,把一切不可能变成可能,让中国制造业走上世界舞台的最前排。”这是王海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他手持焊枪,32年如一日地努力前行。

这是两年前的一个难忘时刻,至今铭记在每一位职工的心中。

2018年9月26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国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齐车”)。

正在这里考察工作的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讲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要靠我们的经济竞争力。经济竞争力,我们还是要抓实体经济。”他这样叮咛在场的职工,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握优势,乘势而为,做强做优做大。

长时间的热烈掌声中,中国中车资深技能操作专家王海格外激动。从生产一线成长起来,并且扎根在生产一线,他从总书记的亲切勉励中深深汲取着力量。“我们就是要不断地苦学技术,把一切不可能都变成可能,让中国制造业走上世界舞台的最前排。”

让中国制造走到世界舞台的最前排。这是王海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他手持焊枪,32年如一日地努力前行。

接班

1987年,王海上班了。当时,今天的中车齐车还叫齐齐哈尔车辆厂 。

和那些技校毕业后进入工厂的工人不同,王海是接了姥爷的班得到这份工作的。

然而,第一次拿起焊枪跟着师傅学手艺,王海就遭遇了“开门黑”。其实,师傅教的是最简单的平角焊,这是焊工的基本功,也是所有焊接技术中最简单的一项,类似于数学中的加减法。这么简单的操作,王海却觉得难上加难。他从来都没有摸过焊枪,就连把焊条打着火都不知从何下手。

同样一把焊枪,到了师傅手里就非常听话,到了王海手中就纹丝不动。“拿个板儿自己去练吧。”生气的师傅递给王海一块铁板,挥挥手,让他自己去琢磨。

着急,紧张,害怕。带着复杂的心情,王海拿着铁板蹲在地上自己练了起来。情急之下,他甚至忘记佩戴防护眼镜,任凭电焊的弧光在眼前火花四溅。结果,他的眼泪整夜流个不停,第二天早上双眼又红又肿,只能眯成一条缝,把头向后仰着,透过狭窄的缝隙往外看。

挨批评,没学会,眼睛难受,王海一肚子委屈,跟家人大吐苦水。没想到,平时最心疼他的姥爷第一个站出来“反对”:“这叫什么辛苦啊,我们当年连厂房都没有,都是在室外工作,不比你们辛苦多了!”姥爷还叮嘱王海,一定要好好干活,“干一行,爱一行”。

家里人的“不心疼”让王海没了退路,他觉得只有把工作干好,才是自己唯一的出路。

从此,王海的业余时间就剩下“学习”两个字,要么在夜校学习电焊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要么就是自己闷头看书。白天上班,晚上学习,每天累到筋疲力尽,却都无法阻挡王海钻研业务的决心。

“有病吧?都上班了谁还看书学习啊?”面对别人的不解和讽刺,王海不作解释。他知道,自己底子薄,只有付出努力才能赶得上。

短短3个月,当别人还在继续跟着师傅学徒的时候,王海已经开始独立顶岗。30年后的今天,他更是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

“到了现在,王海还是每晚睡觉前都拿着手机用软件背单词,不让他背都不行。”妻子艾丽说。

王海到大连中车集装箱公司进行不锈钢焊接培训

王海(中)与工作室成员一起研究铝合金焊接问题

原来,企业现在经常与外国公司合作,王海和外方人员的交流还需要通过翻译,他希望能够自己自如地进行交流。

15年前,近千人参加了这场焊工竞赛,最终进入决赛的只有40 多人,过关斩将,王海成了唯一的状元。人们看到的是王海领奖时的神采奕奕,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爆发” 背后是实力的积攒。

蛰伏

在中车齐车的大院里,坐落着一个独栋小楼。楼门口挂着一个牌子——王海金蓝领劳模创新工作室。

走上三楼,工作室门前有一张大幅海报,上面写着“齐车有海”四个大字。今天,王海是中车齐车的一张名片,更是一块金字招牌。

看,习总书记视察中车齐车时,欢迎的队伍中——有他;

看,黑龙江省春节团拜会上,被安排坐在省委主要领导身旁接受新春祝福的——有他;

看,黑龙江省总工会举办的各种劳模宣讲活动中,上台与大家分享成长、成功、成才经验的典型代表中——有他。

在这个金蓝领劳模创新工作室中,堆放了王海大量的获奖证书和奖牌。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在众多证书之中,王海更看重的是一个已经有些破损、卷边的老证书。

这是2002年2月,王海获得的“2001年度公司技术比武CO2 焊工工种状元称号”的荣誉证书。

15年前,近千人参加了这场焊工竞赛,最终进入决赛的只有40多人,过关斩将,王海成了唯一的状元。人们看到的是王海领奖时的神采奕奕,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爆发”背后是实力的积攒。

电焊是一个非常辛苦的工作。理论只是最基础的,更多的要到实践中去学习和巩固。

电光、弧光考验着眼睛,焊条与金属燃烧后发出的刺激性气体考验着鼻子,持续不断的刺刺啦啦声考验着耳朵,长时间保持单一不变的站跪蹲躺等姿势考验着体力。所有这些,都在考验着毅力。

在那场争夺状元的比赛中,王海要完成的是一个仰焊项目,即需要仰面焊接。电光火石之间,悬在上方的铁水滴答下流,先淌到拿着焊枪的右手上,又沿袖口涌到胸口上。不论铁水多烫,王海连哆嗦一下都没有,依旧稳稳地拿着焊枪。

熟悉的人知道,不是王海不知道疼,而是他习惯了这种疼。

15年里,王海早已经受了千锤百炼。哪怕是听到手上的皮肤被焊花烫得吱吱有声,他也依旧不慌不忙地稳稳地握住焊枪。他深知,唯此,才能保证焊接没有缺陷;唯此,才能求得一道完美的焊缝。

触摸王海的手,很容易会发现一些疙疙瘩瘩的地方,这都是电焊过程中,铁水融化后喷溅、滴落到手上留下的疤痕。

“第一次手被烫伤的时候,还挺当回事儿。把水泡挑开,然后抹上烫伤药膏。后来,烫的次数多了,也就不在乎了。”在王海看来,这些疤痕并不难看,反而是一名电焊工成长成才的功勋章。

重任

随着中车齐车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各种新产品订单纷至沓来,让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这家老牌国企焕发出活力。

1998年,中车齐车第一次生产出口澳大利亚的粮食漏斗车。这个订单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中车齐车的海外订单量,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争议产生了——这种车型的支撑梁与侧梁焊缝,到底是用传统的电弧焊?还是用当时普及率不高的气体保护焊?前者容易出现夹渣、咬边等焊接缺陷,后者则会出现成型不良的焊接缺陷。

为了确保产品质量合格,澳大利亚方面特派了一名“监造”到中车齐车。按照双方的商务合同约定,一旦产品质量处理不当,中车齐车不仅会失去订单,还有可能面临巨额的罚款。

艰难时刻,王海不声不响地悄悄做起了试验。多年的学习和积累,他早已掌握了电弧焊和气体保护焊两种方法。结合长期实践经验,他大胆地提出了与其他人不同的电流处理方法。

王海(右)对职工进行现场培训指导

“不是增大电流强度,而是降低电流强度。”通过在180安培到280安培之间以10安培为一个单位进行调整,王海最终找到了220安培是最合适的电流。

使用这种电流焊接出来的产品,最终得到了澳方监造的认可。“我们用实力证明,选购中国制造的商品不仅可以有价格上的实惠,更有产品质量上的保证。”王海说。

这一次的优异表现,又一次让王海证明了自己。

2004年,为了更好地适应外部市场需求,进一步提高企业科研公关能力,王海所在的车间成立了“试制组”,为所有新产品探索技术路径。既然是试制,自然就要经常面对无样板可参考、无规律可遵循、无现成方法可解决问题的“三无”状态。

困难面前,又是王海站了出来。他摸索出了一套破解难题的“MAG活性气体保护焊‘四部’操作法”,把“稳”“准”“悟”“勤”与焊接工作紧密相连,加速了现场操作工人的技能提升。

考验

如今,奔驰在澳大利亚境内的货运车辆,100%都是中国制造,其中的60%来自中车齐车。这就意味着,大约有1.1万辆来自中车齐车的铁路货车驰骋在澳大利亚铁路上。

如此大比重的市场占有率,当然不是一蹴而就便可以取得的。

2006年,一批以前出口到澳大利亚的列车已经进入了检修期。按照双方约定,王海一行前去为列车进行检修。

到达澳大利亚后,王海和工友检查发现,由于澳方铁轨质量和使用的原因,不少连接货车车体和走行部分的芯盘出现了损坏。

列车的芯盘是整个列车所有部件中焊接要求最高的,一旦出现崩裂则会造成列车颠覆的情况发生。经过慎重研究,王海和同事们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不过,这种修复需要在芯盘深度50毫米、宽度50毫米的坡口上进行焊接,而且是难度较大的“仰焊+横焊”的多层多道焊。

澳方人员的心里显然是满满的怀疑,面孔严肃地拿来照相机、录像机。中国工人的手碰到哪里,他们的拍摄就跟到哪里。

所有检修完成,所有探伤无误!直到这时,澳方工作人员的脸上才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赞赏中国工人水平高。最后,中车齐车还被授予“最佳供应商”的称号。

相比于在海外解决问题的考验,2010年在国内为澳大利亚生产FMG不锈钢矿石车的经历显得更加惊险。

FMG矿石车的竞标过程中,尽管多家富有实力的德国公司参与,中车齐车还是成功地拿下这份大单。

这是世界铁路货运载重量最大的货车,光是轴重就有40吨。何况,生产过程还被提出了多个非常苛刻的条件——焊接间隙都要控制在2毫米、不同材质的钢铁要焊接在一起。

最让人没有想到的是,澳方聘请的监造竟是来自竞标失败的德国企业。他们第一次“执法”的时候,就拿着白粉笔把全车从前到后画了个遍。弧坑、气孔、局部咬边、成型不良等焊接技术中正常出现的问题,都被当作“重大问题”挑了出来。

按照中国的生产标准,以车体咬边为例,小于0.5毫米的咬边且咬边长度不超过100毫米,都在标准范围内。按照德国人在本国遵从的“欧标”,标准则会更加宽泛。

没想到的是,这位竞争对手化身的监造,竟然既不按照“欧标”也不按照“国标”进行“执法”。

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很好地破解难题,整个生产将会毁于一旦。

这一次,王海再次冲在了最前面。

“为什么不按标准来?标准就是法律,不能你说不行就不行!”一方面,他通过翻译与德国监造据理力争。另一方面,他也鼓励、安慰同事们,要在对方的苛刻条件中提高技能,增长本领。

接下来,外方监造提出焊接熔透率要达到80%。然而,王海和同事们把熔透率达到了100%。这位之前拿着粉笔到处画圈的德国监造佩服地说:“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有些你们已经做到了我们的前面。你们对质量精益求精的态度,让我们非常欣赏!”

最终,中车齐车圆满完成了生产任务,王海也被称为FMG产品的功臣,中车齐车的海外订单源源不断。

王海在一次次重大任务中的出色表现,带动了更多工人学技术、增本领。

2012年,王海焊接金蓝领工作室成立。工作室发挥磁场效应、共振效应和蓄水效应,解决生产难题,为企业奉献良策,培养人才。

截至目前,王海焊接金蓝领工作室共获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解决技术难题65项,获得创新成果130项,在焊接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2篇,培训人员累计2500人次。工作室先后被命名为黑龙江省王海技能大师工作室、国家级王海技能大师工作室、全国首批劳模创新工作室等荣誉称号。

采访手记

众说王海

“我都认识他20多年了,他的认真劲儿一点儿都没有变。”谈到王海,王海金蓝领工作室的核心成员胡永明有说不完的故事。

王海和胡永明在一个试制车焊接现场,由于产品的特殊性,内部空间比较奇特。王海去了二话不说,采用跪立的姿势焊了两个多小时。“晚上干到半夜,早上8点起来继续上班,这都是常事儿。”胡永明说,王海现在看起来光环加身,背后的艰辛却只有自己知道。

“师傅总能发现和纠正我手上的‘微微’动作。”6年前,荀少宝被王海选为徒弟。在同伴羡慕和嫉妒的目光中,荀少宝接受着师傅的高要求训练,一些细微的差错都不会被王海放过。

王海对徒弟的要求是锱铢必较,但对徒弟的技术也会赞美有加:“现在,荀少宝在铝合金焊接方面有自己的绝活,比我强多了。”在王海的理念中,徒弟必须超过师傅,超过越远,师傅的成就感就越高。

不仅对自己的徒弟,王海对任何人都毫不吝惜自己的技术。工作室骨干成员、试制组副组长杨志刚说,工作室在现场设立了一个“技能加油站”,所有职工都可以扫描挂在墙上的王海微信二维码提出问题,王海都会在第一时间为大家解决难题。

“王海这孩子,我第一眼就看中了。”说话的人是王海的岳母曹国珍。谈到为什么会同意自己的女儿嫁给王海,老人反复说了一句话:“他说话不飘,实实在在,有啥说啥,我觉得他靠谱,值得信赖。”

猜你喜欢

王海焊枪中车
品牌护航中车高质量发展
水下螺柱焊枪的研制与应用
基于Robot Studio焊接项目的编程与优化
我 猜 你 是 开 玩 笑 的
我猜你是开玩笑的
智能化焊接制造设备
中国中车再次斩获美国地铁列车大单
中国中车再次斩获美国地铁列车大单
中国中车:角色定位问题制约发展
中国中车:铁总“长工”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