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南京随园布局复原新考

2020-09-18于佳辰胡运宏

园林 2020年8期
关键词:随园袁枚造园

于佳辰 胡运宏 汪 辉

清代著名文人袁枚的随园继承了隋织造园的前身,于1768年达到其建设活动的巅峰期,如今已无遗址。此前有关随园复原的研究存在着材料和方法上的疏漏,其研究结论在真实性上需要提升。为弥补研究不足,文章通过相关古画的比对和分类分析的复原方法还原随园的各个构成要素,再将各要素叠加成园林总平面图,进而尝试探索出更具参考价值的随园布局图像。

风景园林;随园;复原研究;古典园林

1 史料考略

1.1 相关文献资料

目前关于古典园林的复原成果比较丰富,尤其是在数字化景观方兴未艾的当下,很多消失了的或仅存遗迹的传统园林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数字化复原。随园作为南京清代中叶地标性园林,加上园主人袁枚在社会上的声望,其独特的造园手法与丰厚的文化积淀受到很多人的关注。相关的基础资料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中文字类包含诗文游记和地方志,图像类主要参考以随园为主题的古图和南京的历史地图(表1)。

除上表所述,关于随园的研究论著大多偏重于文学和社会学方面,例如王英志的《关于随园女弟子的成员、生成与创作》一文[10]叙述了随园中袁枚女弟子们的文学成果,他的《袁枚〈随园诗话〉述评》[11]使用大量的文献比对来叙述袁枚的“性灵说”。沈玲的《从随园看袁枚的园林美学思想》[12]《袁枚诗学思想述论》[13]和《袁枚生态美学思想研究》[14]对于研究随园的造园思想有参考的价值。

1.随园复原平面图(引自童寯《随园考》)

2.随园复原平面图(引自赵丹苹《清代南京随园复原研究》)

表1 关于随园的基础文献资料

探讨随园园林艺术的文章,最早的是童寯的《随园考》[15],该文首次较为详细地对随园进行了平面复原,并对随园的旧址、布局、景观进行较为详细的考证。李晓光《随园故址考辨》[16]一文则专门探究了随园在南京城的方位;王静煜《生境·意境·画境——清代袁枚与南京随园植物景观研究》[17]一文主要研究了随园的植物;赵丹苹的《清代南京随园复原研究》[18]对随园进行了再复原;王芳的《清中期南京随园造园理法简析》[19]则依据前人的平面复原图研究了随园的造园手法,此外王英志的《袁枚初归随园考述》[20]和《袁枚“一造三改”随园考述》[21]详细考证了随园前后长达二十年的营建过程。

1.2 历史复原成果考辨

《随园考》依据袁起1865年版本的《随园图》,还原了随园的总平面布置图(图1),该图标出了随园在南京城中的大致方位,并详尽绘出了园林的平面想象图。《清代南京随园复原研究》也是在1865年版《随园图》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字资料而绘出平面图(图2),并弥补了前人研究的一些细节缺陷。

仔细对照时间节点发现,在乾隆十七年(1752年),袁枚从陕西返回随园,对之前的废墟进行治理,经过“一造三改”之后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完成了随园[21]。而随园老人去世后(1798年),其子孙一直保护随园直到1853年太平天国的战火将其毁灭[22]。据此可见,袁起绘制1865版《随园图》(图3)时,随园早已消逝了12年之久,因此该图只是袁起凭记忆画出,难免会有所贻误或疏漏。

复原方法上,童寯《随园考》依照1865年《随园图》直接复原了园林平面,参考资料过于单一,主观因素影响过大。赵丹苹《清代南京随园复原研究》一文虽然参考图文资料丰富,但忽略了园林“随形就势,精在体宜”的特征,割裂了园林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2 研究方法和突破点

2.1 方法

(1)采取图文对比的方法。单一的资料类型会局限复原的严谨性,所以材料类别要尽量多样化,通过文字和图像互证,以最大限度求得客观事实。

(2)采用因子分层分析和图像叠加的方法。江南古典园林大致包含地形、水系、建筑和植物四大造园要素。为了使研究过程系统化,仿照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23]中的“千层饼模式”,对各个因素进行分别探究,最后把图像叠加合成为平面图。

(3)利用递进的研究策略进行复原。从周边环境开始考证,依此证据获得建筑方位,之后凭借建筑方位推导植物类别等细节内容。

2.2 突破点

3.1865版随园图(引自南京博物馆藏品)

4.1841版随园图(源自网络)

5.随园访胜图(引自麟庆《鸿雪因缘图记》)

6.1841年版《随园图》、1841年版《随园访胜》、1865年版《随园图》对比示意图 A(改绘自袁起1865版《随园图》);B(改绘自袁起1841版《随园图》);C(改绘自《鸿雪姻缘图记》之《随园访胜》)

7.随园方位推测(改绘自谷歌地图)

8.《江宁府城图》(引自《老地图·南京旧影》)

9.1909年《陆师学堂新测金陵省城全图》(引自《老地图·南京旧影》)

(1)图画参考价值上的突破。1841年,袁起曾画过另一幅《随园图》(图4)赠与友人,该图早年被海外收藏家珍藏多年,近年才出现于拍卖场所,经古画专家鉴定为袁起的手稿。另外,《鸿雪姻缘图记》中的《随园访胜》(图5)据查最晚是在1849年完成,也是于随园尚存时所做的图像记录,这两幅画皆在随园被毁之前所作。

对比1841年版《随园图》《随园访胜》以及1865年版《随园图》(图6),方框1内,袁起在《随园锁记》中这样描述鸳鸯亭:“沿堤而南于山凹水曲处建两亭。”[5]说明该建筑是建在顺双湖亭之堤向南的端头。B图和C图中的方框1对此处描绘一致,即鸳鸯亭在堤之南端,回波闸在其西侧。而A图则与前两者不同,其鸳鸯亭的位置在回波闸以西,出现了方位上的错误。

方框2内,袁起对于其中半山亭的解释如《随园锁记》所记载:“山半结亭以棕代瓦”[5]根据古地图的高程信息,平桥对岸地形较为平坦,并非山腰之处,因此A图在方框2内显示出过平桥即到半山亭的信息有误。B图和C图在此处的描绘完全一致,与A形成明显对比。综上内容,复原的参考图像应该是以1841年的《随园图》和《随园访胜》为主导。

(2)研究方法上的突破。还原随园的周边地理环境,依据地理条件分类推导造园要素,最后叠加合成平面图。考证随园周边环境有助于理解园林的营造思想,对造园要素的分类推导既能方便材料收集和复原工作,又能保证研究的系统性。

3 平面复原探析

3.1 方位推测

袁枚有叙述:“织造隋公当山之北巅,构堂皇,缭垣牖,树之萩千章、桂千畦”[1],此后他又“茨墙剪阖,易檐改涂”[1],在前隋园的基础上构建了新园,可见园子并没有超出小仓山的范围[16]。童寯先生描述其方位:“随园布局,中间一条是溪流,乃今广州路面;园门设东北隅,在今上海路广州路口;园东南角靠近五台山永庆寺。园北紧临今东瓜寺合群新村一带;园西北角伸至今宁海路南口,西南角为袁氏祖茔。”[15]另外,《金陵古迹图考》以及1909年的《陆师学堂新测金陵省城全图》也对随园的旧址有所描绘,可以借以上文献粗略地估计随园旧址,推测出的大致范围如图7所示。

3.2 山水环境

根据“金陵自北门桥西行二里,得小仓山。山自清凉胚胎,分两岭而下,尽桥而止。蜿蜒狭长,中有清池水田,俗号干河沿。”[1]可以知道随园所在的小仓山的大致方位。小仓山主体来自于清凉山,山脉中间夹着干河沿,也就是随园内水景所在地。参考《老地图·南京旧影》中《江宁府城图》(图8)和1909年的《陆师学堂新测金陵省城全图》(图9),可以得出随园所在地域的大致地形。在以上的地形图资料中,清末《陆师学堂新测金陵省城全图》所注等高距是5 m,那么可得知小仓山余脉其山顶与山底的高差在1909年大概是10 m。

袁枚为了满足思乡之情,意欲模仿西湖“:每治园,戏仿其意。为堤为井,为里、外湖,为花港,为六桥”[21],而在1841年版本的《随园图》中,那里有明显规划里外湖的痕迹。再通过《陆师学堂新测金陵省城全图》和《江宁府城图》这些图像和文字资料,可以粗略得出园林周边地理环境图像(图10)。

10.随园周边地理环境推测图

11.建筑区位关系图

3.3 建筑布局

根据地理环境推测图确认建筑群落所在的大致方位。以《随园锁记》与《随园图说》为参考基础,结合袁枚本人的文字记述以及相关图像,可以得到各个建筑节点的区位关系(图11)。

随园不仅仅包含着游憩观赏功能,还是袁枚社交、讲学与表达心性的地方。若依据建筑功能区分游览流线,园内线路可以分为北、中和南三条。

北路游线位于整个园林的最高处,包含的景点大多数位置清净、视野开阔,大抵属于私人活动的区域。比如“诗世界”是随园老人陶冶诗文性情之地,《随园锁记》内提到:“自先大殳有诗话之刻海内投诗者不可胜计”,此室置于园入口,也是交际之需。向西而行,园林的幽静之意慢慢加强。小仓山房西侧紧邻古柏奇峰,“阶下璎珞,柏高不盈五尺。虬曲心空,而皮仅存。苍藓如鳞,上生嫩条,翠叶袅袅盈风。”[3]此处宛如壶中天地,置石造景,颇有山林情趣。北路各个景点依山就势,环境清雅是随园内生活起居之频繁处。

到了中路,由于毗邻平坦的河滩,所以各个景点的体量开始增大,这条游览线路以集聚活动为主。从《随园图》上可以看出,在小眠斋南面,分布着蔚蓝天、绿净轩、嵰山红雪这三个建筑。《随园二十四咏》对蔚蓝天写道:“坐客笑且惊,都成庐杞面。”这三处建筑分别用蓝色、绿色、紫色玻璃做成,平时是当作迎客接待之地。自此再往南可以到达南台、悠然见南山与小栖霞,这些建筑大多体量高大,视野开阔。

南路和北路较为相似,偏重自然野趣,建筑相比之北路更加玲珑小巧,并且布局疏朗。游览线路从双湖北岸的群玉山头开始,经过柳谷这一水榭,紧接着从双湖之间的河堤穿过,河堤取意西湖之“三堤”,借此来表达随园老人的思乡之情。

3.4 植物类别

依据总结的文字资料以及建筑的分布方位,将记载到的植物进行分类归纳,共涉及21种植物,其中乔木11种、灌木3种、草本及其他类型植物有7种(表2)。

3.5 总平面布局

依照递进式复原策略,地理环境和各造园要素依次成型[24]。其中建筑平面细节的完善参考了同时期附近地域园林的建筑样式和清《营造法原》一书,叠加以上各造园要素便得到彼时随园的平面图(图12)。更进一步,将园林本体置于附近的大环境中,可以得到随园及其周边的大致平面状况(图13)。

4 讨论

以本文的复原平面和前人两幅平面图比较(图14),发现存在一些值得讨论的地方:

(1)布局层面。D图中的方框1,按照1841年版《随园图》所描绘的图像,内房自南向北分为两排,每排应各有面阔三楹的房舍四间。由于参考图像的缺陷,该平面在此区域的还原上有误。方框2,《随园图说》里描述夏凉冬燠相对于小仓山房的位置是“东偏簃室”,《随园锁记》里提到“山房之左有室一品颜曰夏凉冬燠所”。1841年版本《随园图》透视明确,小仓山房与夏凉冬燠各自的屋檐前端齐平并构成整体,山房面阔三楹,D图复原的平面不满足此条件。方框3,《随园图说》将小眠斋描述成:“自环香处西达小眠斋”,《随园锁记》描绘其“面东南楹屈曲而幽远”可以得出,它是面向东布局的。再根据《随园锁记》中“环香处,四壁皆窗,窗外皆桂”,可知小眠斋和环香处不是无间隙的相邻,而是间隔桂花丛。因此D图对小眠斋的还原有误。方框7,《随园图说》提到:“山半亭,亭西登崇岗,古柏六株,互蟠成偃盖因之缚茆,曰,‘柏亭’。出亭,崎岖而上,筑室于高峰之巅,曰,‘山上草堂’。”由“登”和“崎岖而上”这两组词可以看出,从山半亭至柏亭再到山上草堂是一个海拔逐渐上升的过程,因此D图中这三个建筑的方位都应当改正。

表2 随园的植物分类汇总

12.随园平面复原想象图

13.随园及周边地理环境平面复原想象图

E图中,结合上文所述,其方框1至3部分有相同缺陷。另外,方框4里,《随园图说》与《随园锁记》皆是将诗世界与因树为屋分开描述,而在没有图像和文字依据的情况下将诗世界和因树为屋合二为一是不准确的。并且,1841年版本的《随园图》清楚地将南台至群玉山头的廊道描绘成直道和倾斜状,并且出发处是在因树为屋的后廊,对比发现E图有误。方框6,根据本文2.2中的分析,鸳鸯亭和回波闸方位不实。

(2)意义层面。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本文先弥补其资料不充分和参考价值不足的缺陷,再对造园各要素和周边环境分别推敲而推导出随园的总平面图。但由于历史研究不能一蹴而就,所以还需要继续探讨。总之,只要能够复原随园的布局平面,把握各个造园要素的空间拓扑关系,以二维平面推导三维空间来更深入诠释袁枚的造园意匠,对于中国传统园林研究具有重要意义[25]。

14.随园三类平面布局复原比较图

猜你喜欢

随园袁枚造园
壹 造园·纳瑞集祥
聚是一团火 散作满天星
——“随园夜话”班主任沙龙10周年学术论坛活动掠影
一百顶高帽子
江南园林造园手法在新中式园林中的应用初探
关注性情 求新求变——浅论袁枚的“性灵说”
袁枚的高帽子
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
关于“园理”研究的点滴思考
随园捶虾
随园·袁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