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百万扩招”计划的学情分析及教学实施策略研究

2020-09-18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百万扩招生源学情

赵 向

(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1607)

一、引言

2019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 万人”。5月初,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就做好计划安排、考试组织、招生录取、教育教学、就业服务及政策保障等进行了部署。12月份,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扩招后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做好扩招录取后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具体意见。“百万扩招”政策的出台与实施,是国家赋予高职院校新的时代使命。为保证“百万扩招”计划生源的教育教学有序进行和培养质量,高职院校针对生源背景、学习能力及学习诉求的差异性,有必要开展客观精准的学情分析,并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实施策略。

二、生源的学情分析

为做好“百万扩招”计划生源学情分析工作,本研究立足天津市某高职院校实际情况,围绕年龄分布、教育基础、工作背景、学习诉求、学习时间等五个方面编制了调查问卷,借助“麦客表单”对其录取的446名考生进行了专题调查,收回有效调查问卷446份。现对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年龄分布

在446名扩招生源中,最小的17岁,最大的48岁,平均年龄31.7岁,各年龄段人数分布见图1,图像基本成正态分布。其中26岁及以上共计350人,占总人数的78.48%。

图1 扩招生源年龄分布

可以看出,扩招生源年龄偏大,再考虑到受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影响导致学习精力下降等因素,多数考生已经错过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最佳时期。

(二)教育基础

在接受教育水平方面,446名扩招生源中本科有15人,大专有34人,高中有113人,中专与技校有182人,初中有83人,小学有6人,其他(问卷调查此项填写缺失)13人,具体分布见图2。其中,高中与相当学历及以上考生344人,占总人数的77.13%。

图2 扩招生源教育水平分布

在专业操作技能方面,446名扩招生源中83人有与报考专业相关的技能证书,占总人数的18.61%,363人无与报考专业相关的技能证书,占总人数的81.39%。

可以看出,扩招生源教育基础差异较大,两成以上考生未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八成以上考生未接受过系统、规范的操作技能训练。

(三)工作背景

在人员类别方面,446名扩招生源中退役军人78人,农民工55人,下岗职工14人,新型农民20人,在职职工215人,高中及中专毕业生64人,所占总人数比例见图3。

图3 扩招生源人员占比

在工作经历方面,446名扩招生源中从未从事与报考专业相关行业的有160人,占总人数的35.87%,曾从事与报考专业相关行业的有74人,占总人数的16.59%,正在从事与报考专业相关行业的有212人,占总人数的47.53%。可以看出,在职职工约占总人数的一半,曾经或正在从事与报考专业相关行业的约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二。基本可以认为多数考生在选择专业方面有很强的倾向性,且较为熟悉专业对口的就业岗位,应该具有较为明确的学习目标。

(四)学习诉求

在报考动机方面,446名扩招生源中报考动机为学习新知识的有335人,重新就业的有70人,只为拿个专科毕业证的有39人,其他有2人。其中,报考动机为学习新知识的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75.11%。在就业需求方面,446名扩招生源中不需要推荐就业的191人,占总人数的42.83%,需要推荐就业的110人,占总人数的24.66%,视情况而定的145人,占总人数的32.51%。可以看出,多数考生希望学习新知识,近四分之三考生无明确的推荐就业需求。基本可以认为多数考生有价值取向正确的学习诉求,有较强的学习内驱力和主观能动性。

(五)学习时间

在446名扩招生源中,能够集中一段时间到校(或教学点)上课的有172人,占总人数的38.57%,不能够集中一段时间到校(或教学点)上课的有236人(多数人因工作走不开),占总人数的52.91%,视情况而定的有38人,占总人数的8.52%。晚上或周末能够进行网上学习的有312人,占总人数的69.96%,晚上或周末不能够进行网上学习的有120人,占总人数的26.91%,视情况而定的14人,占总人数的3.14%。可以看出,近六成考生集中一段时间到校(或教学点)上课困难较大,但约七成考生能够在晚上或周末进行网上学习。

总体来看,一方面扩招生源年龄分布广且整体偏大,工作背景多样,教育基础差异明显,到校学习难以保障。这就决定了全日制统一步调教学模式必将被打破,分类教育管理、个性化培养势在必行。另一方面,扩招生源在专业选择上呈现出较强的倾向性,较为熟悉专业对口的就业岗位,有价值取向正确的学习诉求,有较强的学习内驱力和主观能动性,这都是教学顺利实施的积极因素。

三、教学的实施策略

《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各高职院校要按照“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原则,做好扩招生源的分类教育管理工作,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下面,以学情分析为基础,系统考虑培养方案、课程设计、教学措施、质量保证等方面,提出以下教学实施策略。

(一)培养方案的分类型编制

分类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是适应“百万扩招”生源教学的必然选择。分类依据可以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教育基础、应届与非应届、就业与未就业等,有多种选择。无论选择哪个分类依据来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其针对性、适应性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偏差。但受限于现阶段课程资源、师资条件等,再加上扩招人数较多,编制一人一策的完全个性化培养方案目前还行不通。因此,基于学情分析,合理选择分类依据来编制适合大多数的培养方案,是必要和可行的。从学校层面考虑,针对以上扩招生源学情分析结果,应要求各专业在遵循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的基础上,以教育基础为主要考虑因素,至少编制三个版本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满足初中及以下学历、高中及相当学历、大专及以上学历等不同层次考生的学习需求;从专业层面考虑,应在满足学校标准的基础上,再统筹考虑年龄和工作背景,编制针对性更强的人才培养方案。例如,从学情分析来看,此次扩招的学生,在职职工约占总人数的一半,且报考专业与工作岗位大多数相关。他们接受高职教育,除实现自身学历提高的个人需求外,也契合企业对员工岗位技能提升的要求。多数企业对他们的学习行为持积极支持态度,愿意配合学校完成培养任务的主动性较强。故针对这类学生,相关专业可联合企业共同编制现代学徒制培养方案,教学中融入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突出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本质特征。

(二)课程内容的菜单式设计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围绕“工作过程系统化”、“项目化教学”、“任务驱动法”等,开展了一系列的课程教学改革,在课程内容的模块化设计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较好地推动课程内容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成效。但面对扩招生源不同学习诉求和“时学时辍”的学情,现有的课程内容恐难以匹配多元学习需求和学习过程。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本研究认为企业培训员工的先进做法可给予我们有益启示。目前企业开展员工培训多采用“菜单式”订制模式,培训内容弱化逻辑关联,兼具针对性、灵活性、实效性等特点,适合短期、分阶段学习,较好地满足了员工不同学习诉求,促进了企业人力资源建设。这为扩招生源授课内容的设计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路径。故建议课程内容设计以模块化为基础,将优质培训资源从企业培训体系引入到高职课程教学体系,打造“多模块、可订制”菜单式课程。“多模块”主要依照标准不降的要求,将传统授课内容与企业培训资源进行整合归类,重构以基础达标为本的必修模块和以能力提升为重点的不同选修模块,建设总学时远超课程规定学时的若干个相对独立课程模块。“可订制”主要体现在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解决个性化培养问题。学生可结合学习需求、个人兴趣等,在课程选修模块部分自由订制学习内容,灵活搭配课程模块,选够课程最低规定学时即可。

(三)教学措施的多元化探索

在理论教学实施方面,鉴于生源学习时间难以统一的学情特点,可探索设置教学点组织教学和借助网络开展教学相结合的实施方式。设置教学点实施教学,主要是在生源人数较多的企业或区域,设置相对固定的教学点,利用周末或其他空余时间组织集中面授,突出“送教到企业、进社区”的特色,适用于阶段性“旺工淡学”。借助网络实施教学,主要是指借助智能化教学实施平台或开放的优质课程资源平台,组织开展网络直播教学、MOOC教学或混合式教学等线上教学活动,突出学习时间灵活的特点,适用于日常性分散教学。两种教学方式结合实施,互相弥补缺陷,基本上能够保障理论教学正常开展。在实践教学方面,可探索以取证为导向的入校集中实训和以就业为导向的企业顶岗实践相融合的实施方式。以取证为导向的入校集中实训,强调主动参与“1+X”证书试点,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内容融入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借助校内实训资源开展短期强化训练,培养专业操作技能,进行职业技能取证。以就业为导向的企业顶岗实践,强调校企合作育人,将职业素质养成列为培养重点,在企业生产一线开展阶段性岗位实践,强化理论应用,提高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在教学实施的支撑和保障方面,学校要搭建智能化教学实施与管理平台,组建专门教学管理团队,为教学实施与组织协调提供平台支撑和人力保障;学校要完善弹性制教学管理机制,各专业要建立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制度,为教学多元化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四)教学质量的全程化监测

针对扩招生源的学情,如何才能保证教学质量标准不降?这需要建立教学质量全程化监测与改进机制。教学实施前,学校要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学时安排、毕业要求等进行论证,对课程目标、课程标准、教学计划、考核标准等进行审核,确保培养方案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符合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适用于扩招生源培养。教学实施中,学校要借助智能化教学质量管理平台加强教学运行监控,对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课程考核、顶岗实习的关键环节进行重点督导,实时跟踪教师教学进度和学生学习进度,密切关注师生的教学反馈,阶段性开展教学质量评价。各专业要定期开展学情评估,及时发布学情预警,适时为每名学生匹配合适的教学班级,做好学生动态管理和学业指导。教学实施后,学校要评价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评估课程育人主体作用有效发挥情况,征求合作企业对课程安排的意见建议,聘请第三方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加强教学数据深度分析与应用,推动教学诊断与改进深入实施。

四、结语

高职院校“百万扩招”是国家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新举措,为高职教育发展开创了新路径。针对背景多样、学情复杂的扩招生源,本研究基于问卷调查,客观分析学情,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教学实施策略,以期对高职院校做好扩招生源教学工作有所启示。另外,必须清醒认识到本研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例如问卷调查结果的客观真实性、教学策略实施的校际差异性等。总之,高职院校广大教育教学管理者和教师应积极迎接挑战,主动转变观念,创新工作举措,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围绕扩招生源教育教学多做有益探索,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和高职教育创新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猜你喜欢

百万扩招生源学情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论高职院校农村生源班级班主任开展德育教育的路径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百万扩招”形势下高职院校的改革路径
百万扩招政策下高职教育的应对与转型
高职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百万扩招”任务的责任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