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信息化2.0时代职业院校教师智能化素养研究

2020-09-18王晓楠郑君慧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人工智能智能

王晓楠,周 婧,郑君慧,奚 峡,张 晔

(天津市河东区职工大学,天津 300162)

一、职业院校教师核心素养评价指标

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在于师资,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素养水平将直接影响职业教育水平的高低,职业教育水平又直接影响着职业我国教育的未来发展。因此,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时代,职业院校教师需要具备比以往更科学更全面的素养,才能有效地提升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职业院校教师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包括以下4个维度,即:专业素养、人文素养、智能素养、终身学习能力。

其一,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基础是教育教学的核心,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因此,培养扎实的专业素养是培养职业院校教师核心素养的关键。专业素养是其它素养培养的基础,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应加强专业知识的掌握,并能用恰当的方式方法转化为学生能够吸收的知识,这才是教师所必须的专业素养。

其二,人文素养。新时代教师除了需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共情能力。人文素养是教师核心素养不可缺少的维度,教师具备了人文素养从而能体现其人格魅力,能在教育教学以及与学生沟通过程中展现出自身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从而体现出自身的人文精神。

其三,智能素养。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整个社会的变革,也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教育信息化是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那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师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素养,更要培养适应人工智能2.0和教育信息化2.0时代发展的智能素养。智能素养是基于教师核心素养的关键因素,为教师更好地适应教育信息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四,终身学习能力。在人工智能2.0和教育信息化2.0时代,知识折旧率比以往更高,80%的知识会在几年内迅速被淘汰,那么,培养教师的终身学习能力尤为重要。职业院校教师只有具备了终身学习能力,养成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良好习惯,才能更好地提升专业水平,不被社会所淘汰。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智能素养内涵

智能素养是指在人工智能时代学习者所具备的适应时代发展的基本素养,是智能化社会的核心素养。智能化素养是基于核心素养构建的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学习者的基本素养,是对核心素养中“信息意识”在人工智能时代的进一步明确、丰富和提升,它是确保教师能适应并超越人工智能时代的素养。智能素养是信息化素养的高阶,比信息化素养更全面更深入。信息化素养侧重于信息技术层面,以提升技术为主要目的。智能素养是教育信息化2.0时代职业院校必备的素养,为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以及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基于核心素养的职业院校教师智能素养的培养是适应教育信息化2.0时代发展的必需,教师智能素养是基本能力,也是包括知、行、意、情为一体的综合能力的体现。职业院校教师智能素养内涵演进是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2.0时代的发展要求为指导方向和评价体系,结合终身学习理念、贯彻以人为本教育观,关注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职业院校教师智能素养情况分析

基于核心素养的职业院校教师智能素养包括基础素养、支持教学和支持学习这三个维度,三者是紧密联系又相互协作的统一整体。其中,基础素养是职业院校教师为适应教育信息化2.0时代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包括:意识态度、技术环境、信息责任;支持教学关注于职业院校教师所需具备的大数据、智能化教学态度和能力,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设计、实践储备;支持学习是为了促进教师更好的发展,融合创新意识、协作能力、终身学习等方面的素养,包括:自主学习、互动交流、协作创新。

(一)基本情况

为了解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职业院校教师智能素养水平,本研究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对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的职业院校教师的智能素养水平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共335份。其中21岁至30岁教师占比10.75%,31岁至40岁教师占比42.99%,41岁至50岁教师占比17.31%,51岁至60岁教师占比28.66%,60岁以上教师占比0.3%。博士及以上学历占比4.18%,硕士研究生学历占比51.04%,本科学历占比43.28%,专科及以下学历占比1.49%。教授职称占比5.97%,副教授职称占比41.19%,讲师职称占比39.4%,助教职称占比13.43%。

(二)基础素养情况

1.意识态度。93.13%的调查对象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和状况非常了解或一般了解,只有6.87%的调查对象仅仅听说过教育信息化。98.5%的调查对象认为现代信息技术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现代信息技术将对职业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有83.88%的调查对象对智慧教育概念的认识水平属于非常了解或者一般了解,只有16.12%的调查对象仅仅听说过智慧教育或对智慧教育不感兴趣。有92.83%的调查对象认为智慧教育将会成为未来教育的必然形态。97.31%的调查对象认为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有必要全面提升教师的大数据、智能化素养。69.85%的教师面已经主动提升个人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化意识,有21.79%的教师不急于提升,认为不掉队就可以,另有5.67%的教师缺乏动力、积极性和有效提升方法,2.69%的教师持无所谓的态度。96.12%的调查对象认为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对师生更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且98.8%的教师认为大数据技术有助于自己更科学准确的掌握学情,从而有的放矢的实施教学。

2.技术环境。所任教的学校对教师进行大数据、智能化素养的培训情况,一学年3次以上14.93%,一学年1-2次46.87%,很少组织该类培训29.55%,至今未组织过该类培训8.66%。所任教的学校对教师进行大数据、智能化素养的考核情况是:受访者所任教的学校中有22.09%具有科学完善的考核测评体系并且已经实施多年,40.6%的教师表示学校考核测评体系刚起步还不完善,15.82%的教师表示学校正处于研讨制定考核测评体系阶段,另外还有21.49%的教师表示自己的学校没有这方面的考核。

所任教学校智慧教室的建设使用情况,39.4%学校建设有智慧教室,并投入日常教学使用,25.07%学校建设有智慧教室,但未服务日常教学,21.79%学校未建设智慧教室,13.73%不清楚。所任教学校在教育教学中运用大数据技术的情况,20.9%具备大数据条件,科学合理运用,43.88%具备大数据条件,但运用存在欠缺,21.79%无大数据条件,没有此类技术的运用,13.43%不清楚。在课堂上不仅使用PPT,还使用多媒体、网络、微课、教育大数据等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情况,40%融合使用多种现代教育信息技术,45.07%偶尔使用,但对这些信息技术掌握不熟练,10.15%做课或比赛时才使用,仍有4.78%仅仅播放幻灯片,甚至不使用幻灯片(图)。在基础素养的技术环境方面,职业院校表现出缺乏系统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体系,对教师教育教学的技术环境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

3.信息意识。本研究调查对象中,有52.84%的教师能够在引用他人文献时做到规范注明出处,还有35.52%的教师在引用他人文献时能够比较规范的注明出处。在信息安全法律意识方面,法律意识强并且具备法律常识的比例达到54.93%,法律意识强但缺乏常识和法律意识一般的比例也达到了28.36%和15.22%,持无所谓态度的比例仅为1.49%。数据表明,调查对象的职业院校教师作为教育教学过程中信息的主要收集者、加工者和传递者,具备基本的法律责任意识和知识产权意识。

(三)支持教学情况

1.教学内容。47.16%的教师能够按照技术要求熟练制作数字教学资源(电子教案、课件幻灯片、微课、视频动画等),37.01%的教师表示能够勉强独立制作,另有14.33%和1.49%的教师分别表示需要求助他人完成制作和从来不会制作数字教学资源。35.22%的教师有意识地、积极地规划和丰富个人数字资源库,38.51%的教师虽然有规划资源库的意识但资源并不够丰富,21.19%的教师对个人数字资源库缺少规划,这一部分的教师主要依赖在日常教学中的逐渐积累来丰富资源库,另有5.07%从没有过对个人数字资源库的积累。40.6%受访教师尊重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要,并对这种需要进行科学收集、分析,选用不同类型的技术工具(包括学习网站、APP等)为学生提供学习平台和学习体验。45.37%受访教师表示自己了解学生的需要,但是对于技术工具选取和运用存在欠缺。此外,14.03%的受访教师对于调查学生需要和实用技术工具辅助教学表现得没有兴趣和动力。

2.教学过程设计。被问及是否能够运用教学媒体和资源支持不同环节的教学时,57.01%的教师表示自己经常这样做,有38.81%的教师表示这样做过但是不是经常如此,另有4.18%的受访教师表示从不这样做也并不感兴趣。在关于能否依据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学生特征和技术条件,设计兼顾过程性与个性化的评价方案的问题中,有50.15%的教师表示自己经常这样做,有43.88%的教师表示这样做过但是不是经常如此,另有5.97%的受访教师表示从不这样做也并不感兴趣。

3.实践储备。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能有针对性地观察并利用技术手段收集过程性数据的教师占比为48.06%,能够依据收集的数据进行课堂分析并提出见解和改进措施的教师占比达到49.55%。另有45.97%的教师,针对以上两项实践内容不能经常做。调查中还显示,只有49.55%的教师能够经常性的根据事先设计好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在真实或模拟的教学情境中顺利实施。

(四)支持学习情况

1.自主学习。调查显示,30.15%的教师能做到经常性大量阅读关于智慧教育研究的论文或著作,42.39%的教师能够做到主动少量阅读,24.78%的教师会在需要时才阅读,自主学习相对被动,另有2.69%的教师对此不感兴趣。面对网上大量资源,检索所需资源时,42.69%的教师可以做到主动检索并且方法得当,还有45.67%虽然能够偶尔主动检索但只是掌握一定的检索方法,另有9.85%的教师没有检索方法、随意性强,1.79%的教师表示不感兴趣。积极主动并且经常参加大数据、智能化等高新科技的讲座或培训的教师占比仅为31.94%,有42.99%的教师只是偶尔参加公派的培训或讲座,还有18.81%的教师只是参加过学校硬性要求参加的此类培训或讲座,另有6.27%的教师表示不感兴趣也从不参加,如图1所示。

图1

2.互动交流。32.54%的教师在开展教师之间互评时能够充分利用技术工具进行合理评价,35.82%的教师会用到技术工具,28.06%的教师表示基本不借助技术工具,3.58%的教师对此不感兴趣。54.93%的教师经常使用微信、QQ等社交软件,熟悉其多种功能,并合理运用辅助教学。32.84%的教师偶尔使用,仅仅使用微信、QQ等社交软件的基本功能。7.46%的教师只会在做课或比赛时才用到,4.78%的教师从不使用该类软件辅助教学,如图2所示。

图2

在关于将手机、平板等智能设备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情况调查中,有38.51%的教师表示能够合理使用并事半功倍,谨慎使用并表示对此喜忧参半的教师占到48.36%,该部分比例最大,呈现出对使用智能终端设备的不确定性,另有10.75%的教师坚持传统教学手段,这部分表现出对智能设备的课堂使用的拒绝,2.39%的教师对此持无所谓的态度。

3.协作创新。人机协作既支持规模化教学,又兼顾个性化教学。在对教师的人机协作情况调查时发现,面对诸如 “针对具体问题合理设计并充分利用技术工具(如在线问卷、调查系统)等收集所需要的数据”,“针对采集的数据,运用数据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总结和预测”等问题时,有接近60%的教师均表示只会在必要的时候进行,表示会经常这样做的只有三成。

关于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实践教育教学的调查中,数据显示63.58%的教师有这方面的意愿但是缺乏知识储备,27.16%的教师已经付诸行动并具有一定经验,剩下7.16%和2.09%的教师分别表示没有积极性和不感兴趣。研究创新能力低,这与职业院校对师资队伍的创新能力培养机制不健全有关,学校没有将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结合起来,教师难以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研究创新活动有机结合。

四、总结与展望

北京师范大学启动国际合作项目“AI Teacher”的研究,旨在为每个教师提供基于云的智能助理,未来将是教师与人工智能发挥各自优势并协作共存的时代。职业院校教师智能素养是适应未来趋势的必要素养。目前,职业院校教师的智能素养培养还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加强:一是加强智能素养标准化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观考察和学习观摩,定期参加培训和专家讲座,营造专家、教师互动沟通的良好氛围;二是对教师开展智能素养考核,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信息化教学比赛,建立有利于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的体制机制,对于考核优秀和业务突出的教师应予以奖励,营造良好的竞争态势;三是积极促成校企合作,学校把握智能素养培育方向,企业充分挖掘潜在教育价值,双方共同开辟校企合作有效路径。四是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鼓励教师广泛大量阅读,增长业务能力,提升人文素养,提升教师的大数据、智能化理念,训练教师用大数据、智能化思维处理。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人工智能智能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2019:人工智能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人工智能与就业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