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肿瘤资讯·

2020-09-11

肿瘤防治研究 2020年8期
关键词:恐龙癌症样本

北大开发微肿瘤预测模型:药效准确性逾90%

近日,北京大学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北京大学数学学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研究团队联合在《科学转化医学杂志》(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IF=17.2)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题为“Patient-Derived Tumor-Like Cell Clusters for Drug Testing in Cancer Therapy”。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全新原代肿瘤细胞自己“任性游走”组装形成微肿瘤的方法,建立了乳腺癌等癌种的微肿瘤模型。临床实验结果显示,该微肿瘤模型预测患者药效的准确性高达90%以上。

北京大学终身教授席建忠、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教授研究团队此次设计开发的方法被称为微肿瘤PTC模型,通过原发性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免疫细胞的自组装和增殖,在结构和功能上再现了原发肿瘤。研究者认为,微肿瘤PTC在培养时间、细胞组成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无论是手术样本还是穿刺样本,2周内可检测100~2 000种药物;此外,微肿瘤PTC是由肿瘤干细胞、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等多种细胞组成,能够很好地再现肿瘤组织本身的多细胞微环境与肿瘤上皮细胞相互作用。研究者通过免疫荧光、流式细胞分析、转录组测序等大量方法分析,表明微肿瘤PTC与肿瘤组织在分子、细胞以及组织结构等方面,具有高度一致性。

论文中指出,PTC模型下确定的培养条件和药物浓度有助于其在精准肿瘤学中的临床应用。团队采用微肿瘤PTC药敏检测模型进行临床双盲验证,对入组并获得PTC的35位乳腺癌患者,采用影像学结合Miller & Payne分级系统评估临床疗效,PTC检测结果与临床疗效的一致率达到91.4%。团队还进行了病理评估的同期验证,对于化疗无效患者的预测率达到87.5%。

研究对59名胃癌、结直肠癌或乳腺癌患者进行的PTC检测显示,预测其临床结果的总体准确率为93%。研究团队应用PTC来指导一位结直肠黏液腺癌常规治疗后复发转移患者的化疗选择,经过三周期由PTC确定的非常规治疗,患者表现出了积极的治疗效果。

研究团队强调,这些发现需要在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中验证,但它们表明PTC模型可以前瞻性地应用于临床治疗决策的选择。(来源:澎湃新闻)

癌细胞能改编免疫细胞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Isaac Chan及同事,在实验室中实时研究了自然杀伤细胞与侵袭性乳腺癌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转移性乳腺癌细胞可以重编程自然杀伤细胞,使它们停止杀伤癌细胞,反而协助其转移。相关论文近日刊登于《细胞生物学杂志》,题为 “Cancer cells educate natural killer cells to a metastasis-promoting cell state”。

Chan说:“研究确定了癌细胞拉拢利用免疫系统的新策略。如果我们能阻止或逆转自然杀伤细胞重编程,可能会带来一种阻止转移和减少乳腺癌死亡率的新方法。”研究显示自然杀伤细胞可选择性地靶向启动转移过程的细胞,并揭示了癌细胞诱使免疫系统协助它们的途径。该研究还凸显了多学科癌症研究的力量。

借助分子表达谱和计算分析,研究人员能够描绘免疫细胞与癌细胞之间每种疑似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并识别可能调控细胞间通信的相互作用。当研究人员阻断这些抑制信号时,自然杀伤细胞会不断清除癌细胞。研究人员在论文中也描述了在乳腺癌转移小鼠模型中逆转这一重编程过程的新免疫治疗策略。

研究者表示,其他癌症类型可能也涉及这一过程。靶向自然杀伤细胞的免疫治疗也可与刺激T细胞对抗癌症的现有免疫治疗联合使用。(来源:中国科学报)

科学家首次在恐龙化石中诊断出恶性肿瘤

8月3日,一篇发表在《柳叶刀·肿瘤》上的研究显示,科学家首次在有角恐龙化石中发现和诊断了侵袭性恶性骨癌——骨肉瘤,这也是首次在该种恐龙中诊断出恶性肿瘤。

据报道,这种患有癌症的腓骨或小腿骨属于一种存在于7 600万年至7 700万年前的有角恐龙。其最初于1989年在艾伯塔省恐龙省立公园中被发现,化石的畸形端头最初被认为是骨折愈合的痕迹,然而在使用现代医学技术对其进行进一步研究后,麦克马斯特大学病理学和分子医学教授说,“这是同类动物中的第一个。”报道指出研究过程中,科学家在仔细检查和扫描骨骼后,在显微镜下对化石骨薄片进行了观察。随后,使用三维重建工具,就癌症如何在骨骼内扩散的过程进行可视化分析,最终诊断出恐龙患有骨肉瘤。

为证实这一诊断,他们随后将化石与同种恐龙的正常腓骨,以及确诊为骨肉瘤的人类男性腓骨进行了比较。揭示化石标本来自成年恐龙,患有癌症晚期,其癌细胞可能已入侵体内其他系统,但尚不清楚恐龙是否因癌症而死。(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外团队开发血检早筛癌症方法:逾十万样本显示可早4年发现

近年来,血浆中的循环肿瘤DNA (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已被证明在癌症的非侵入性检测、晚期癌症的个体化治疗以及治疗期间和治疗后的监测方面具有实用价值。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发表了来自复旦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等团队的一项研究:一种非侵入性的血检作为一种潜在工具,或能在常规诊断前4年对5种常见的癌症做出早期检测。该研究题为“Non-invasive early detection of cancer four years before conventional diagnosis using a blood test ”。

研究者提到,虽然ctDNA有早期诊断的潜力,但目前仍有一些障碍。例如,血浆中肿瘤DNA的数量是有限的,尤其是在早期阶段,这可能会影响敏感度。此外,典型的ctDNA突变筛选方法容易出错,导致特异性降低,而癌症的突变本质也意味着要筛选大量可能的突变,以获得一致的生物标记。研究团队提到,在论文中展示了在江苏泰州进行的一项纵向研究中,123 115名健康受试者提供了血浆样本并长期保存,随后监测癌症发生情况。这些受试者年龄在25~90岁,血浆样本采集于2007—2014年。

论文中提到的5种常见为癌症胃癌、食道癌、结直肠癌、肺癌和肝癌。截至2017年底,575名诊断前患者(起初无症状)在4年内被诊断出上述5种常见癌症中的一种。研究团队对上述575名患者中的191例患者进一步分析,分析样本还包括223名癌症确诊患者的血浆样本,以及414份健康样本。研究证明,癌症确诊患者PanSeer检测的总体敏感度为88%(95%CI:80%~93%),特异性为96%(95%CI:93%~98%);无症状受试者PanSeer检测的敏感度为95%(95%CI:89%~98%)。

另外,尽管PanSeer检测在血浆样本中显示了对癌症检测的高敏感度,但研究团队观察到一些基因组位点在癌症组织和癌症血浆样本之间并没有显示一致的甲基化变化。因此,研究团队对PanSeer数据进行了进一步分析。他们确定了277个基因组区域在组织和血浆中显示了一致的甲基化,当仅使用这277个基因组区域建模时,敏感度和特异性仍然很高。这表明即使在更严格的设置下,PanSeer也能检测出早期癌症。研究团队强调,PanSeer检测不太可能起预测作用,相反,它最有可能识别已经有癌变,但是在目前的常规检测方法下表现为无症状的患者。(来源:澎湃新闻)

专家呼吁关注抗肿瘤药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以“肿瘤药物治疗规范与质量控制”为主题的研讨会“中国质量万里行”于7月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杭州等10个城市陆续展开。临床及药学专家于此间共同探讨肿瘤药物的安全与质量标准等话题。在第三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促进医药行业转型升级的同时,确保药品质量安全也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专家于此间呼吁关注抗肿瘤药全生命周期管理。

为更好地解析肿瘤药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陈志东等专家介绍了窄治疗指数药物(NTIDs)原研和仿制药的差异,强调谨慎选择原研或仿制NTIDs。NTIDs是指用药剂量或血药浓度有小的差异,就可能导致严重治疗失败和或药物不良反应的药物,其生产工艺及质量的微小差异都会直接造成安全性问题或疗效缺失,用药安全性和制药企业的药品质量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NTIDs尽管特殊,但目前各国仍缺乏完整的目录,各国的药物品种划分也并不完全一致,亟需药物监督管理部门完善管理,制定规范。

上海日前发布了《窄治疗指数药物质量评价及标准制订的通用技术要求》,其中涉及NTIDs质量管理、质量评价、稳定性研究以及质量标准建立等内容;有14个药品列入了《窄治疗指数药物目录》。(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科学家发展CAR-T细胞治疗新方法

7月29日,国际学术期刊《细胞》在线发表了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许琛琦团队、北京大学医学部黄超兰团队和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惠恩夫团队的合作研究成果。该研究发展了CAR-T细胞治疗的新方法,在血液肿瘤和实体肿瘤治疗中展现出良好应用前景。

许琛琦团队前期发现了T细胞受体(TCR)的信号调控机制并发展了基于胆固醇代谢调控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在此次研究中发现了TCR的磷酸化现象。黄超兰团队研究得出,TCR中有20个磷酸化位点,分为12种不同类型,要实现对全部磷酸化位点的同时定量分析,绝非易事。“我们构建了一个基于质谱的绝对定量法,发现了TCR中关键信号分子CD3ε的单磷酸化状态,提示它具有特殊功能。”进一步研究发现,CD3ε中既有激活基元又有抑制基元。28Z CAR是目前临床上针对血液瘤的一种CAR-T细胞,把CD3ε加进去,细胞生长持续性更好,而且细胞因子分泌更少,从而促进细胞生长和存活,减少细胞因子风暴,具有更强的清除肿瘤活性。

目前,该研究还处于小鼠实验阶段,由于其在血液瘤和实体瘤治疗中展现出了良好应用前景,科研团队表示将继续探索,争取早日将实验成果应用于临床。(来源:解放日报)

猜你喜欢

恐龙癌症样本
BCAA代谢异常与癌症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FBP1在癌症中的研究进展
体检发现的结节,离癌症有多远?
用样本估计总体复习点拨
规划·样本
癌症“偏爱”那些人?
随机微分方程的样本Lyapunov二次型估计
恐龙笨笨
恐龙跑的快吗?
恐龙大逃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