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任务驱动的翻转课堂在医学研究生医患沟通教学中的应用

2020-09-11史瑞洁胡珊博张琳苑刘喜文

护理研究 2020年17期
关键词:医患驱动评价

高 博,史瑞洁,胡珊博,张琳苑,刘喜文*

(1.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陕西710032;2.空军军医大学)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要着重培养学习者在复杂情境中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1],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IIME)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将沟通技能认定为全球医学毕业生应该具备的7 个能力之一[2‐3]。作为后备骨干力量的医学研究生,掌握医患关系的特点及医患沟通的方法,提升解决临床复杂环境下沟通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对提高其专业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有很大助益。但是,目前研究生的《医患沟通》课程还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阶段。在临床实践中,研究生的沟通主要集中在倾听和询问病史上,与病人的情感性沟通较少,部分医学生和病人之间难以建立和谐的沟通关系[4]。任务驱动教学法(task based learning,TBL)[5]是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基于任务驱动实现教、学、做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但单纯的任务驱动法存在学生个体差异性大,进度比较难把握,教师需实时监管等困难和不足。进入“互联网+”时代后,作为一种聚焦问题解决的学习模式,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逐渐走入教育者的视野[6]。翻转课堂是一种基于网络的学习手段,让学生课下以视频等其他媒介形式进行自学,课堂讲解时间由实验和课内讨论等活动代替,达到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完成疑难解答或创新引导教学目标的方法[7‐8]。有研究表明,翻转课堂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改善教学质量[9]。目前,基于任务驱动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应用于计算机、英语、医学等教学领域[6,10‐11],应用于医学研究生沟通相关教学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将基于任务驱动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到医学研究生《医患沟通》课程中,引导医学研究生将沟通理论更好地应用于实践,进而提升解决临床复杂问题的能力,为开展医患沟通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我校2017 年9 月—2018 年12 月所有选修《医患沟通》的研究生一年级学生共183 名为研究对象。学生主要来源于临床医学、航空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康复医学与疗养学、护理学等专业,其中2017级110 名为对照组,2018 级73 名为试验组。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教学法,试验组采取基于任务驱动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试验组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1.2.1 课程基本情况 《医患沟通》课程开课时间为研究生第一学期。授课学时设为32 个学时,2 个学分。其中20 个学时为理论,12 个学时为实践。本课程以医患关系的基本理论(原理、技巧、路径)为主要内容,具体讲授不同类型病人的心理特征及应采取沟通方式及技巧。

1.2.2 教学准备 教学组核心成员由7 名教师组成,其中6 人为教授,1 人为副教授;6 人获军队育才银奖,1 人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主持国家、省级各类教学课题22 项,主编教材28 部。教学组成员主要负责自学材料的制作、与学生线上沟通、课堂学习的组织及评价等,1 名助教主要负责电子在线资料的上传、评价、分析、总结等文字性工作。

1.2.3 教学设计

1.2.3.1 教学手段 在课程实施前2 周,教学组根据教学对象特点,以紧跟学科发展前沿为出发点,选定章节和知识点实施基于任务驱动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给学生提前布置自学任务,注重自学材料中问题对学习内容的启发性;学生结合教材、课件、辅助材料进行网络自主学习,并将学习结果以及存在的问题以小组形式进行反馈,达到有效的互动。在课堂教学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和研讨,教师组织学生深入学习,并实施课堂指导,尤其注重对临床沟通问题的讨论,教学过程中积极采用情景教学、案例分析、观摩示范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课下课上综合性、开放式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对各种复杂的沟通问题的深刻认识,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根据学生课堂表现给出相应的成绩。

1.2.3.2 工作任务 工作任务安排上体现螺旋式上升的3 个阶段。①第1 阶段(第1 章~第3 章):初始培训阶段。即将“社会人”培训成“职业人”的过程。工作任务以“Calgary‐Cambridge”指南为基础,以医学访谈为主线,注重在一次完整的沟通访谈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核心技巧,同时,在每个章节的课程中主动参与技巧训练与相应技术,达到通过沟通过程提升沟通能力的目标。②第2 阶段(第4 章~第6 章):“职业人”阶段。在第1 阶段掌握核心技巧的基础上,通过在临床及护理实践中有目的、高强度并更有意识地去运用这些核心技巧,深化对核心技巧的理解,把握运用的程度,从而在面对其他特定的沟通问题和挑战时(如性别、年龄、宗教信仰、特殊疾病或者文化问题等),都能积极应对,达到提升今后工作中沟通能力的目标。③第3 阶段(第7 章~第10 章):“职业社会人”阶段。通过综合人文修养能力的提升,使沟通实践更有效;同时,也将良好的职业素养及沟通技巧应用到社会及医疗生活的其他方面,达到在社会及医疗生活中提升沟通能力的目标。

1.3 教学评价 ①学生考核成绩。试验组课程评价由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部分组成。线上,教师对学生的活跃程度、讨论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进行评价;课堂上教师对各组学生的汇报及讨论进行评价,并将结果及时进行反馈,提高时效性,线上及课堂成绩占总成绩的50%;结果评价主要通过个人课堂实践作业及理论考试成绩进行评价,占总成绩的50%。对照组主要通过个人课堂实践未通过作业及理论考试成绩进行评价。②满意度。每位学生于课程结束后填写自编翻转课堂满意度评价问卷。该问卷包含学生对基于任务驱动的翻转课堂形式、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等方面满意度指标。在线发放和收回问卷,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73份,回收率100%,问卷中应答率100%,均为有效问卷。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人数或百分率表示。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考核成绩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学生考核成绩比较(±s) 单位:分

表1 两组学生考核成绩比较(±s) 单位:分

注:t=-2.441,P=0.016。

组别对照组试验组得分85.75±3.94 87.23±4.11人数110 73

2.2 试验组学生对翻转课堂的满意度(见表2)

表2 试验组学生对翻转课堂的满意度(n=73) 单位:人(%)

3 讨论

3.1 基于任务驱动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相关研究提出,教师能力水平和教学方法差异会导致教学设计不同,教学评价有所侧重,进而造成最终教学效果的差异[12‐13]。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学习成绩较好。与郑雯等[14‐15]研究结果一致,而国外相关研究显示两组学习成绩差异不大[16‐17],可能与考试制度的差异性有关。本研究中,以任务为驱动,注重以开放式问题为基点,强调理论和实践结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有效提升实践创新能力。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利用在线工具及时询问并解答学生学习中的困惑,改变了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引入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18],注重对学习过程的重建,可以有效减少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挫败感,并提升学生深入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从容、自信地进行医患沟通,并着重观察病人的非语言行为,及时识别潜存问题,正确实施综合分析和干预。此外,本课程教师团队以沟通技巧为基础,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技巧的训练相结合,以能力提升为目标,汲取国内外人文学科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知识,从不同角度提升有效沟通的能力,引导学生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采用基于任务驱动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一方面为学生学习成绩与沟通能力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在新的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教师不断积累并总结了教学实践经验,激发了课堂教学的成就感。此外,教师在研学研教的氛围中,求知欲、系统化思维能力也不断得到提高,逐渐摸索并确立了新的执教理念和思路[19],教学能力稳步提升,并对学生产生了言传身教效应,有助于改善教学行为和提高教学质量。

3.2 基于任务驱动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研究结果显示,98.63%的学生认为基于任务驱动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增加了课堂的吸引力。此模式通过在线工具将常规教学模式中的预习部分进行了加强,主张学生在学习环境中保持活跃,发挥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学会以有效的方式思考如何促进医患间的良好沟通,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沟通问题,进而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动机[19],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100.00%)、学习主动性有效提升(98.63%),达到了提高学习效率的目标(98.63%)。相关研究证明,翻转课堂能明显提高医学生的学习兴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0]。加之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增加,并为个性化的一对一的教学进行了积极尝试。此外,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不断增强、评判性思维也得到了提升,创新精神进一步深化,自我管理能力不断优化,有效强化和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3.3 基于任务驱动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强化医患整体沟通效果 医患沟通是指医患双方的一种信息和情感交流,是对医学理解的一种信息传递过程,是为病人的健康需要而进行的,使医患双方能充分、有效地表达对医疗活动的理解、意愿和要求[21]。本研究结果显示,93.15%的学生喜欢这种教学模式,97.26%的学生认为此教学模式强化了师生交流,学习后提升了医患沟通理论及实践能力(89.04%),对医患沟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100.00%),尤其是之前有临床工作经历的学生反映,学习后,对医患沟通有了全新的认识,理论基础、沟通技能与实践经验达到有机结合,针对临床工作实例,有了丰富的人文情怀以及更多元、更易操作、更有效的沟通方式,有助于医学生主动进行职业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自我体验和反省,对改善临床医疗沟通能力有很大助益。

猜你喜欢

医患驱动评价
汉末魏晋时期的医患关系考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数据驱动世界。你得懂它 精读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关于实习医生医患沟通的教学调查及教学改革建议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标准化病人在培养全科住院医师医患沟通能力中的应用探索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