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肠贴促进急性阑尾炎术后肠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

2020-09-11张承丽王玉涛

护理研究 2020年17期
关键词:鸣音阑尾炎胃肠道

李 婷,张承丽,李 芬,孙 波,王玉涛

(济南市中医医院,山东250012)

肠功能紊乱是阑尾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多以恶心、呕吐、腹胀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目前普遍认为手术操作和麻醉药品造成的肠壁内源性运动活性神经抑制是导致肠功能紊乱的主要原因[1]。此外,手术损伤程度、病人身体素质以及感染等诸多因素均有可能诱发胃肠道推进性蠕动消失,导致肠功能恢复迟缓或肠麻痹。肠功能及早恢复、病人及早进食,可减少补液量,减少肺部、泌尿系感染的概率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2‐3]。中医药改善肠道功能效果显著,临床应用广泛,尤其是外用贴敷治疗,操作简便,病人接受程度高[3‐5]。本研究通过观察通肠贴改善急性阑尾炎术后肠功能的效果,旨在为阑尾炎术后肠功能紊乱的干预提供新的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2019 年3 月因急性阑尾炎就诊于济南市中医医院并接受阑尾切除术的病人60 例。纳入标准:确诊为急性阑尾炎并接受阑尾切除术;无精神疾病或其他严重并发症;病历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过敏体质或急性炎性皮肤病病人;有肠梗阻或肠粘连病史者;有胃肠道肿瘤病史者。两组病人术后均予禁食、抗感染及补液等治疗。60 例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 例。两组病人年龄、性别、病程、体质指数(BMI)、手术方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基线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1.2.1.1 对照组 术后采取常规护理措施。①运动护理: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病人尽早下床活动,卧床时指导家属协助病人做好下肢踝泵运动,每次30 min,每天2 次。②心理护理:大多数病人在围术期容易产生紧张、恐惧、焦虑或其他心理负担,护理人员积极与病人及其家人沟通,以赢得病人的信任,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1.2.1.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通肠贴脐部外敷。通肠贴是用生大黄、枳实、木香、苍术、槟榔、砂仁、吴茱萸等药物研磨为极细面,以凡士林调膏,取10 g 药膏均匀涂抹于10 cm×10 cm 敷贴上,术后立即敷于病人脐部,12 h 更换1 次,至病人自行排气为止。

1.2.2 观察指标

1.2.2.1 胃肠功能 采用Svedlund 等改良的胃肠道症状评定量表(Gastrointestinal Symptom Rating Scale,GSRS)评估病人术后6 h、24 h 和48 h 肠功能[6]。包括腹痛、腹胀、恶心和呕吐3 个部分。腹痛:根据程度、频率、持续时间、缓解因素和社会活动影响进行分级;无疼痛或一过性疼痛计0 分,偶然疼痛,疼痛影响部分社会活动计1 分;疼痛时间延长,需要治疗,并且影响很多社会活动计2 分;严重疼痛,影响所有社会活动计3分。腹胀:根据程度、频率、持续时间、缓解因素和社会活动影响进行分级;无或一过性腹胀计0 分;短暂偶发的腹胀计1 分;频发的较长时间的腹胀,可以通过调整着装控制计2 分;持续且严重影响社会活动计3 分。恶心和呕吐:根据程度、频率、持续时间、缓解因素和社会活动影响进行分级;无恶心计0 分;偶发的短暂不适计1 分;频发的长时间恶心,无呕吐计2 分;持续恶心、频繁呕吐计3 分。胃肠道症状分级评分为腹痛、腹胀、恶心和呕吐积分,分值为0~9 分。

1.2.2.2 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 术后6 h 开始听诊肠鸣音并计时,2 h 听诊1 次。选取右上腹、右下腹、左上腹、左下腹及脐周5 个部位听诊,每个部位听诊时长≥2 min。有≥3 处听诊部位闻及频率为每分钟3~5 次的中等强度肠鸣音,则认为肠鸣音恢复。

1.2.2.3 术后首次排气时间 记录病人首次排气时间。排气时间以病人返回病房起计时,以病人主诉或家属观察到的首次排气为准。

1.2.3 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GraphPad Prism 8 以及SPSS 22.0 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胃肠道症状评分比较 两组病人术后24 h 和48 h 评分较术后6 h 评分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术后6 h 胃肠道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术后24 h 和48 h 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肠道症状评分改善更为显著,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术后不同时间胃肠道症状评分比较(±s) 单位:分

表2 两组病人术后不同时间胃肠道症状评分比较(±s) 单位:分

注:F 时间=171.423,F 组间=21.139,F 交互=4.258,均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 值P术后48 h 1.30±1.09 2.90±1.06-5.766<0.001例数30 30术后6 h 6.30±1.62 6.53±1.61-0.559 0.579术后24 h 3.40±1.00 4.23±1.19-2.926 0.005

2.2 两组病人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和肠鸣音恢复时间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病人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和肠鸣音恢复时间比较 单位:h

3 讨论

肠功能恢复延迟可增加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胃肠动力的严重变化会影响肠道的正常吸收,导致细菌和细菌内毒素的易位。内毒素可以引起全身炎性反应,进而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影响病人预后[7]。胃肠运动是一种由自主神经系统和肠神经系统控制的复杂的自主运动,主要由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参与,控制胃肠平滑肌的协调推进、收缩和蠕动[8]。肠功能紊乱是常见的腹部术后并发症,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较为流行的观点主要包括:一是迷走神经学说,认为迷走神经在术中受损,导致肠功能紊乱;二是胃肠交感神经学说,认为手术操作和术中用药增强了胃肠交感神经的抑制性活动,使得胃肠道功能受限;三是胃肠道激素学说,认为术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胃肠道激素分泌和调节作用受到抑制;四是低血钾学说,认为疾病或术前禁饮食导致的营养不良或低血钾可能诱发腹胀[9‐10]。移行复合运动是胃肠道的基本动力,胃肠道动力抑制是术后肠功能紊乱的基本病机,而结肠的移行复合运动只能产生节段性蠕动,因此结肠功能紊乱时间可持续48~72 h。结肠功能恢复的时间决定了术后肠功能紊乱的发病时长。因此,大多数研究将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排便)时间作为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的重要指标。

国外一项针对手术后干预肠功能紊乱的系统回顾研究发现,术后肠功能紊乱的干预措施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措施是口服镁剂,其次是嚼口香糖、口服艾维莫潘和其他干预措施[11]。尽管镁剂应用最广泛,但Andersen 等[12]的随机对照试验发现,口服镁剂对首次排气或排便时间未有显著改善。

术后肠功能紊乱属于中医学“肠结”“痞满”范畴,其基本病机为腑气壅滞,以行气通腑为治则。中医认为,气是人体的生命能量,在经络系统中循环,促进器官的正常功能。手术损伤经络系统可引起气滞,导致肠功能不全,进而引起各种术后并发症。中医药治疗术后肠功能紊乱方式多样,疗效显著,其中口服中药制剂、穴位贴敷和针灸等方式应用广泛[13],上述治疗可以缩短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调节胃肠激素的释放,加速术后肠功能的恢复[14]。通肠贴药物组成包含大黄、枳实、木香、苍术、槟榔、砂仁、吴茱萸,其中大黄和枳实通腑导滞、破气除痞,共为主药。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大黄一方面可以使肠道黏膜细胞排列紧密,维持肠黏膜屏障的正常功能[15];另一方面,大黄还能兴奋胃肠道平滑肌,增加肠道胃动素,加快胃肠的运动[16]。枳实可以增加胃动素的分泌,提高胃肠蠕动和排空能力,也可以使小肠电活动活跃,收缩肠道平滑肌,提高肠道的运动能力,加速肠 道 排 空[17‐18]。

本研究采用通肠贴脐部外敷改善急性阑尾炎术后肠功能,效果显著,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优势:一是穴位贴敷制备简便,应用方便,贴敷于脐部,不影响病人正常活动;二是基于阑尾炎术后8~9 h 肠功能开始恢复的理论[19],本研究采取了脐部贴敷的方式给药,既保证了术后干预的时效性,又可以避免口服给药增加胃肠道负担的可能性;三是贴敷给药可由皮肤吸收,经血脉经络输布,输送至脏腑气血阴阳失调之处,发挥效用[20];四是经皮给药,避免病人因不能接耐受中药味道出现拒绝配合治疗等情况。

综上所述,通肠贴可有效改善急性阑尾炎术后肠功能紊乱,且具有给药简便、病人接受程度高等优点。但由于中药成分多样,且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复杂,通肠贴改善肠功能紊乱的机制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鸣音阑尾炎胃肠道
肠鸣音监测仪在临床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超声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肚子为什么会“咕噜”响?
阑尾炎能自愈吗?
肚子“唱歌”,可能是消化不良
分辨肚子咕噜声
原发于生殖系统胃肠道外间质瘤MRI特征分析
超声诊断小儿胃肠道淋巴瘤合并肝肾转移1例
2019胃肠道肿瘤防治新技术、新进展高峰论坛在京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