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行为理论视角下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回归家庭的影响因素与对策

2020-09-10吴金凤

客联 2020年10期
关键词:家庭成员

吴金凤

【摘 要】推进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回归家庭是帮助其实现心理康复和生理脱毒的重要方式。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回归家庭却遭遇其家庭成员的阻碍。在认知行为理论的指导下,积极寻求帮助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回归家庭的对策能够有效促进其融入家庭,实现社会化,促进无毒社会的建立。

【关键词】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回归家庭;家庭成员

一、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回归家庭的政策背景与现实状况

(一)政策背景

截至2019年底,中国现有吸毒人员214.8万名,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6%。据《2019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经过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程以及吸毒人员“清零”、“清隐”、“清库”行动等专项工作,国内毒品滥用增长势头进一步减缓。其中,社区戒毒康复工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国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的规划(2016—2020年)》表明,紧紧围绕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的总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关怀救助,注重人性化关爱帮扶,最大限度地教育、感化和挽救戒毒康复人员的基本原则,全面推进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建立集生理脱毒、心理康复、就业扶持、回归社会于一体的戒毒康复模式,积极帮助吸毒人员戒除毒瘾、融入社会,最大限度减少毒品社会危害。

(二)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回归家庭的现实状况

从国家的各项政策法规中可以看出,国家在治理毒品滥用问题上,不仅只是一昧的打击,更强调的是涉毒人员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的重要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社区戒毒人员的涉毒历史,回归家庭对于他们来说并没有那么简单。笔者曾在广州市一家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社区戒毒康复服务领域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认识到家庭成员对涉毒戒毒康复人员的回归遭遇重重困难。

1、“冷暴力”社区戒毒康复人员

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不仅需要满足生存的需要,还有爱与尊重的需要。在社戒社康人员回归家庭的过程中,其家人迫于亲情或者舆论的压力承担起社戒社康人员的照顾责任,但是却抗拒情感支持,即便生活在一起,但是不与其沟通交流,只提供饭菜,认为“活着就好”,甚至还会发生“冷暴力”事件。例如有些家庭会让家里的小孩远离社戒社康人员,认为社戒社康人员会教坏自己的小孩,还有的家庭直接和社戒社康人员分开吃饭。这都会导致社戒社康人员的“二次伤害”,严重影响社戒社康人员的社会融入。

2、“标签化”社区戒毒康复人员

标签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贝尔克提出,一般用来解释越轨行为。标签理论认为人的越轨行为是由于外界对人的过份规范,越轨者是指那些没有按照社会所指定的规范去行事的人。实际上,每个人都有可能被贴标签。但相对来说,弱势群体更容易被贴上“标签”。而社戒社康人员在回归家庭的过程中便面临“被标签”的问题,其家人往往会抱有“他已经没救了”、“他什么也不会做”、“他是一个对社会没有用的人”等想法。从而拒绝为社戒社康人员提供技能培训或者链接工作机会,严重的还会发生辱骂、殴打等行为。

二、认知行为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贝克提出的,它强调认知活动影响行为,且认知活动可以被检测和改变,而认知改变可以产生预期的行为改变。认知行为的主要原则可以分为以下几点:(1)认知主义原则,人们的情绪反应和行为深受认知的影响。(2)行为主义原则,行为在维持和改变心理状态中起决定作用。(3)连续体原则,将心理健康问题看作是正常状态的病态异化。即心理问题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不能污名化“案主”。(4)“此时此地”原则,关注当前发生的事情,而不是多年以前或者是未来要发生的事情。

认知行为理论对于解释和改变人的情绪和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的结合认知和行为因素,并加入对人的自动思维的思考,采取实用的方法开展服务工作。在本文,笔者将结合实践经验与认知行为理论的治疗模式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回归家庭的相关论题进行探讨。

三、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回归家庭的影响因素

(一)“面子”文化

“保全面子”是中国人的第一性格,也是中国社会特有的文化。學者许焕光认为“面子”源于我国的耻感文化,即主要考虑别人怎样想的来决定自己应不应该去做某件事。我们从小被教育要有礼貌,给别人留一个好印象,长大有出息给父母“争光”,这无形当中都促进了耻感文化的形成。在“面子”的影响下,当社区戒毒康复人员人员试图从违法犯罪的圈子回归家庭时,家庭成员更多的是不接纳、排斥与抗拒,认为涉毒人员的回归就是给家族蒙羞,会让自己在亲戚面前“抬不起头”。尤其是家庭里面的老人,认为家庭的教育是自己一手掌握的,因而社区戒毒康复人员今天的过错也是自己没有教育好,将所有错都揽在自己身上,并将这次的“教育失败”视为自己一生的污点。

(二)家庭成员间的责任推卸

毒品不仅会导致吸毒人员精神萎靡,还会直接促使身体的代谢机能下降,损害肢体功能。据相关资料显示,吸食毒品的人患病几率会比普通人高上几倍,吸毒人群也是肺癌、肝癌等疾病的高发人群。加上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就业困难,如果没有家庭的帮助几乎无法自力更生。因此,许多家庭成员面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回归都会表示较为抗拒,认为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回归不仅不会给家庭带来任何帮助,还会给家里人“添麻烦”,不愿意承担家庭照顾责任。还有的家庭成员会将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照顾问题推脱给政府、社会、居委,并表示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没有给家里人挣过一分钱,家里人凭什么要养他。

(三)“非理性”认知

毒品问题从古延续至今,一直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随着禁毒教育的开展,人们对毒品有了进一步的认知,但仍然停留在表面,所了解也大都是从电视、电影中所获取的,而影视作品为博得眼球和经济利益,大都会夸张和曲解化。这导致人们通常会将涉毒人员与“残暴”、“瘾君子”、“罪犯”等带有安全隐患的词语联系在一起。因而,当涉毒人员想要回归家庭时,其家里人大都数会对涉毒人员抱有恐惧心理,不愿意接受与涉毒人员生活在一起。

(四)“信用体系”的失效

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回归家庭还需要家庭成员的接纳与尊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在家庭生活中往往得不到相应的平等和信任。这很大一部分原因都与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信用体系失效有关。在过往的涉毒历史中,社区戒毒康复人员为隐瞒自己的吸食经历,往往会在金钱、时间、住址等问题上欺骗家人,可以说撒谎是涉毒人员吸食毒品的不得已的生活工具。因而,在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再次回归家庭的时候,家人面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回答和选择都会抱有怀疑态度。尤其是在涉及家族整体利益的问题上,例如房屋的分配或者选址,家人一般会将涉毒人员的意见排除在外。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无法参与到家庭生活中,自然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回归。

四、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回归家庭的对策

(一)毒品知识的教育与普及,建立理性的思维

无论是碍于“面子”,还是过份的恐惧感,皆源于人们对于毒品以及涉毒人员的不充分认识。促进知识的普及和改善家庭成员的认知,则能够有效的提高家庭成员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接受度。(1)加大社区毒品教育力度,降低“面子”影响。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回归家庭也会融入到社区当中,因而社区当中的人们对于涉毒人员的接纳程度对于他们同样至关重要。联合居委、街道办、社工机构、禁毒办、派出所等多方的力量,借助宣讲、仿真毒品宣传、志愿活动等方式实现毒品教育的多样化,帮助人们对毒品以及涉毒人员形成正确认知,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2)加强家庭教育,促进人文关怀。家庭成员对毒品的认知程度以及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认识是影响其回归家庭的重要因素。在促进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融入家庭的过程中也要建立无缝帮扶的机制,加强对其家庭成员的宣传教育,帮助涉毒人员的家庭成员建立理性思维。

(二)关注此时此刻的现实

在涉毒人员回归家庭的过程中,家庭成员面临的不仅是对涉毒人员的接纳问题,还有家庭照顾的压力,且家庭照顾问题往往是直接影响涉毒人员能否顺利回归家庭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减缓涉毒人員的家庭照顾压力是其回归家庭十分现实的问题。(1)协助惠民政策的申请。涉及弱势群体保护的相关政策有很多,而现实情况是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到位,导致许多政策不能为民所用。因此,应加大相关政策的宣传,推动涉毒人员积极申请符合条件的相关政策。(2)链接就业资源。除了帮助家庭成员提高家庭照顾的能力,促进涉毒人员自我照顾的能力提高同样重要。在帮助涉毒人员积极就业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的评估涉毒人员的能力,链接与其真正适配的工作机会,发挥自身的价值。

(三)不仅解决当下,更要关注未来

认知行为理论视角下,对问题的关注不仅仅是解决当下,更要关注未来。涉毒人员回归家庭不是“回到”家庭,回归更强调的是长久、稳定的与家人一起生活,参与到家庭的互动过程中。(1)形成良好的家庭沟通模式。有效的家庭沟通能够实现信息的交流和传递,也是家庭成员融入家庭生活的重要方式。在涉毒人员的家庭沟通建立的过程中,首先是要形成平等的交流方式,帮助家庭成员认识到每位家庭成员都对家庭问题的解决负有责任。其次,了解涉毒人员的家庭沟通模式,帮助涉毒人员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2)培育融洽的家庭氛围。在家庭生活中,共同的经历往往能够激起更多的共鸣和交流的机会,鼓励家庭成员组织家庭活动,勇于敞开心扉,分享开心或烦恼的事情,增强交流与情感分享的频率。

(四)每个人都是具有潜力的对象

每个人都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每个人的价值和个性。认知行为理论视角下,了解每个人的优势以及所处的环境的相互作用,不仅能够理解认知的形成,也能帮助行为的改变。将每个人的生活经验纳入考虑之中,帮助涉毒人员认识到回归家庭不是只是被动的接受家人的接纳,自己也可以主动的赢取家人的信任。(1)积极改变自身不良行为。涉毒人员是积极回归家庭的主体,只有涉毒人员发生相应的改变,家庭成员才能保持接纳的态度。其中,远离毒品,杜绝涉毒行为是提高家庭成员对涉毒人员回归家庭的接受程度的重要方式。(2)重建信用体系。建立信用体系可以从情绪、行为、认知上入手。在情绪上,保持情绪的稳定,形成积极有效的情绪表达方式,实现与家庭成员的良好沟通。在行为上,践行承诺,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诚实对待身边每一位朋友与家人。在认知上,引导涉毒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营造无毒守法的社会氛围。

五、总结

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能否顺利回归家庭、融入社会,影响和决定其能否顺利完成戒毒,重新步入正轨。在现实生活中,家人的接受更是其迈出改变的第一步,因而动员社戒社康人员的家庭成员积极履行亲职责任,提供情感支持和帮助,为社戒社康人员营造一个包容与爱的环境,能够有效的促进社戒社康人员维持戒毒决心,实现人生的改变。而家庭成员的力量始终有限,这不仅需要社会为家庭成员提供相应的福利照顾,建立起有效的“喘息”帮扶,缓解其照顾压力。同时也需要社会环境的“去标签化”,给社戒社康人员提供更多改变的空间。

【参考文献】

[1]《2019中国毒品形势报告》http://www.nncc626.com/2020-06/24/c_1210675813.htm

[2]《全国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的规划(2016—2020年)》http://www.nncc626.com/2018-06/04/c_129886310.htm

[3]刘静林主编.禁毒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6.

[4](美)戴维·波普诺(David Popenoe)著;李强等译.社会学 第10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童敏著.社会工作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6]姜彩芬.面子文化产生根源及社会功能[J].广西社会科学,2009(03):116-120.

[7]伍菲. 家庭环境对戒毒康复人员戒毒动机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8]王之桐. 家庭为本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戒毒康复服务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9.

[9]王豆豆. 个案工作介入社区戒毒人员不良家庭关系的探索[D].郑州大学,2019.

猜你喜欢

家庭成员
向家庭暴力“亮剑”
身体传送带
你熟悉“成长经典”吗
针对家庭成员的护理干预对住院保胎孕妇的影响
权益主体视角下农户家庭成员土地承包权益研究
浅析郁达夫自叙传抒情小说中人物形象"我"的共性
非秘密占有内容物的行为也能构成盗窃罪
浅析虐待罪的行为
幸福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