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

2020-09-10许旺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启示探索

许旺君

摘  要: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一批特殊战斗革命群体,为中国共产党成立、革命战争、新中国成立及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以湘籍为例,并以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蔡和森、李达代表,论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经历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新时代下,为了进一步加强当代青年学生理解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加强青年学生理想道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高青年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关键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启示

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及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概述

无产阶级革命家指出现于19世纪末的信仰马列主义,具有革命思想,从事革命工作,并做出重大贡献的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而湘籍无产阶级革命群体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成长起来的,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影响很大的一批地域性无产阶级革命群体。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必须具有湖南籍贯。第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第三,对党的创建和新中国成立做出不朽贡献。因此,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中国民主革命、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湖南籍职业革命家。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很好的诠释了“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相关数据资料如下表:

表1中数据表明,不同年份的不同书籍中所收录的现代人物中湘籍现代人物人数占比较大。表2中发现,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隊伍庞大。中共一大13名代表中,湘籍就有4名。在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选举的领导机关中都有湘籍革命家群体。这说明湘籍无产阶级革命群体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始成员,也是党的领导机关的重要组成人员。表3中发现,湘籍革命家群体涉及领域广,人数多。尤其在军事方面,充分彰显“无湘不成军”,说明湘籍革命家群体对革命军队的创建有着重大贡献,是革命军队的领导骨干。他们带领着中国革命走向了胜利,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一支强有力的先锋队伍。

通过上述表格中对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相关资料收集整理发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革命战争、新中国成立及建设中,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出突出贡献,他们身上的革命、建设等探索精神给予当代青年重要启示,并引领当代青年的理想信念追求,致力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突出贡献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运用和发展,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创新实践得出的宝贵结晶,更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体现。它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毛泽东的智慧,同时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尤其是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以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蔡和森、李达五位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例,从他们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中探寻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

毛泽东是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核心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明确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确立了实事求是路线,创立了毛泽东思想[1]。无论是在党的建设理论、军事战略理论等方面,还是在“万里长征”、“抗美援朝”、“两弹一星”的具体实践中,都从不同程度上体现了红船精神、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毛泽东用一生革命实践完美诠释了中国革命精神。

刘少奇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始终坚信马克思列宁主义。不论是在遭遇反动统治阶级两次逮捕,还是遭到林彪、江青等的残酷迫害,他都坚贞不屈,始终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他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对党的建设都有巨大贡献。他撰写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党内斗争》中,明确强调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提出“党的利益高于一切”。他坚持真理,坚决拥护毛泽东思想,但主张科学态度对待。他坚持实行,无私奉献。邓小平同志曾这样评价“在革命的紧要关头,他总是不避艰险,到最困难的地方去,挑最重的担子” [2]。这也是他思想和作风的真实写照。

任弼时是最早阐明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家。通过著书立说、翻译相关文献和发表文章等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1949年,他建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这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阶级力量[3]。大革命失败后,面临王明“右倾错误”,坚决拥护毛泽东的正确领导,确保了党的正确领导方针路线的贯彻执行。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他天不怕,地不怕。为了人民的利益,他恪守“三不怕”原则。任弼时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骆驼精神和“三不怕”的工作作风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体现。

蔡和森是提出“中国共产党”名称的第一人,为中共创立做出了重要贡献。1920年,他向毛泽东提出“要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他批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主张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工农,提出在统一战线中“建立一个独立的工人政党”,为中国革命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4]。1931年,他被捕入狱。无论处在何种境地,他始终坚持革命,坚持斗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忠诚爱国的革命品格,大无畏的献身精神,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彰显。

李达是杰出的理论家,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启蒙者之一。李达建立了第一个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并积极参与中国共产党的筹建工作,顺利组建了中国共产党,为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共产党的创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他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5]。李达同志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地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坚决同林彪鼓吹的反马克思主义谬论作斗争。他的一生都在为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真理而奋斗。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信马列的革命信念,忠于祖国的赤胆忠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财富。

综上所述,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蔡和森、李达等人不仅仅是杰出的理论家,极大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更是实干家,为党的创立、中国革命、建设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正是因为他们的正确领导,才能在复杂危难的革命形势下,领导全党全国人民走向胜利,建立新中国。

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启示

从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他们崇高的理想信念,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披荆斩棘、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2019年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6]!“理想与奋斗”一直是中國少年的主旋律,青年学生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勇于担起时代重任,让理想信念之花结出丰硕果实。因此,必须加强青年学生理想道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高青年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一)从娃娃抓起,加强青年学生理想道德教育

从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理想信念形成过程来看,他们非常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教化以及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毛泽东重视个人修养,他把新民学会宗旨定为“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7]。刘少奇注重以俭养德,不添新衣,不坐公车,不讲吃喝。李达从“教育救国”到“实业救国”改变的只是一种救国方式,却没有改变一颗爱国的拳拳之心[8]。敢于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的情操,奋发向上、无私奉献的高尚人格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印证。虽然时代不同,理想类型有别,但都不容忽视对人的精神品格的培养。通过对当代青年学生理想信念的调查采访中发现,当代青年学生理想信念问题主要在于功利性过强,过于关注现实,而疏离社会理想,简单地将理想定位于就业、钱财、爱情和家庭等,甚至部分学生出现缺少理想的困境。少年强则国强,时代的发展,需要青年人的奋勇拼搏。加强青年学生的理想道德教育,才能让青年学生勇于立足时代,铭记梦想与初心,找好定位,客观面对困难与挫折,在时间和改进中打磨,做到不负青春,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学习历史,加强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历史是一面镜子,能让人看清世界、认识自己。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用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9]。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青年学生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使得如今一些青年存在“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失败论”等消极认知,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产生怀疑[10]。所以只有让他们学习历史,懂得历史,了解党和国家在过去一百多年来所经历的峥嵘岁月,才能让他们深刻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艰苦奋斗和顽强拼搏。在新时代条件下,应当加强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理论武装头脑,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才能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更好的坚持自我,提升自我,发展自我,始终保持头脑清醒,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三)坚持实践观点,引导青年学生参与杜会实践活动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需要运用到中国实践中去检验的[11]。”马克思说:“共产主义是一种现实的运动。要真正树立起共产主义的理想,就必须置身于这一运动之中,使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在现实工作中得到实践和升华[12]。”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坚信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高度的认识和研究,并不是空谈理论,而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思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绝不是进行简单的理论灌输,而是要让青年学生亲身去体会、去感受、去实践,自觉承担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用一生追求实现共产主义,他们“救国救民”的理想信念也是在实践中得以实现。因此,加强青年学生理想道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同时,应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认识和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从而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弄潮儿,自觉承担民族复兴大任。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通史(第1卷)[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443.

[2]中共党史事件人物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312.

[3]周向军.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突出贡献和主观成因[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06):22-26.

[4]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32.

[5]任弼时.任弼时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6]李立三.纪念蔡和森同志,回忆蔡和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7]李达.李达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8]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9-04-30(01).

[9]吴学海.试论毛泽东同志由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转变[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01).

[10]王炯华.李达评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1]顾钰民.中国的制度选择和道路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J].思想理论教育,2009(21):40-41.

[12]张亚兰.全媒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三维路径[J].人民论坛,2019(20):112-113.

[1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9-20

[14]杨峻岭,吴潜涛.全面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的科学内涵[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04):5-13.

责任编辑  杨慧芝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启示探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