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州评话中的方言词的翻译与研究

2020-09-10钱蓉蓉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综合法非物质文化遗产

钱蓉蓉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文化趋同,如果在城市文化的建设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不仅可以丰富城市文化的内涵,还可以塑造出该城市独特的文化个性。扬州评话是扬州乡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笔珍贵遗产,其中《皮五辣子》反映了扬州传统文化的诸多特征,它的影响不仅仅在评话艺术本身,而且通过这部书,外国友人能读懂扬州人、扬州文化。笔者以跨文化交际理论为基础,以扬州评话《皮五辣子》为样本,用霍恩比的“综合法”法研究《皮五辣子》中的方言。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评话;《皮五辣子》;综合法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2-0224-02

方言,指具有地方特征并能够口口相传的语言表达方式,这种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1]。中国土地辽阔,每个城镇都有自己的地方语言,这一特征在乡土文学作品中很明显。在中国“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如何能把中国各地域的不同文化特色表达出来,研究方言土语的翻译,对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汉学家葛浩文(2014:43) 指出,读者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中,最初吸引读他们的并不是民族主义文章,而是有其乡土色味的文章。因此,在中国“走出去”的大背景下,想要让具有中国地方特色的文学作品走出国门,宣传中国当地特色文化,是译者需要解决的问题[2]。

一、国内外文献方言翻译述评

许多中外作家喜欢在文学作品中使用方言,因为它是一种“调味剂”,能给作品增添地方色彩和本土气息,比如老舍、马克吐温、鲁迅、莫言。艾夫斯曾说过方言是作家尝试用书面语再现某一地域或某一社会阶层的一种口语,它带有很明显的地方特色,因此如何将方言转移到目标语中,这对译者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鲁迅小说英译者蓝诗玲博士曾关于是否懂鲁迅小说中的绍兴方言,以及文言方言是否值得译者特别关注做出回答。她首先承认她自己不会绍兴方言,也不懂绍兴文化,在翻译作品时她不会把方言带进自己的译本,在翻译鲁迅小说时通常使用标准英语。她给出的理由是中国方言文学往往处于一种边缘地位,而且大多数英文读者只注重作品内容,不注重作品的语言个性,因此她在翻译过程中不需要再现原作的风格[3]。然而现在中国日益强大,越来越多的英文读者对中国本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有更多的外国人来中国学习当地方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译者更有义务将中国的本土方言传到世界,并通过方言来了解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如何让中国文化发出一点声音,如何将扬州本土味道传播到国外?

二、扬州方言和扬州评话《皮五辣子》

(一)扬州方言发展史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結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扬州评话是扬州文化的特色,是著名的曲艺表演艺术,同时也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目,是江苏传统曲艺的瑰宝。它始于明末,发展于清初,并在清代康熙、乾隆时期达到鼎盛。在语言形式上,扬州评话以白话文为主要载体,其中包含了不少扬州方言词语。它的语言生动有趣,内容涉及扬州当地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地展现了当地的社会世貌、山川风光、人文习俗,具有独特的地域风情和乡土气息。在内容形式上,扬州评话种类丰富,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类:一类是武侠小说类评话,以《施公案》《绿牡丹》《八窍珠》为代表;其二是名著新编类评话,以王派《水浒》、康派《三国》最负盛名;其三是市井小说类评话,以《飞跎传》《清风闸》为代表,此类评话也是扬州评话中最为珍贵的、独特的。然而,作为扬州评话中最珍贵与独特的市井小说类评话作品,仅有《清风闸》(又名《皮五辣子》)得以幸存。

(二)《皮五辣子》故事简介

《皮五辣子》是扬州评话的传统书目,根据《清风闸》改变而成。《清风闸》作者浦琳,清代扬州人。这篇小说可以说是浦琳的自传,该书以市井无赖皮五辣子为主人公,讲述了孙大理被续弦强氏和义子孙孝继谋害,其女孙孝姑被骗嫁给皮五辣子后为父伸冤,由包拯评定冤情的故事。整个评话着重情节的表述,语言不够生动,内容上夹杂着封建道德礼教,后来扬州说书人余又春对《清风闸》进行了艺术加工,并融入了自身的生活经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清风闸》改名为《皮五辣子》,描述扬州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皮五辣子》通过皮五辣子“娶亲”、“混穷”、“过年”、“发财”、“逃亡”的生活,拉扯出各行各业人物,塑造了那个时代的众生相。所以说《皮五辣子》是扬州的风俗画卷,很好地反映了扬州传统文化。

(三)《皮五辣子》方言分析

《皮五辣子》大量使用了扬州本地的俗语和方言,比如“不好过”,在书中五爷说:“明日再来!今日被房有点不好过,回去走走,明日一定前来。”“不好过”这个词扬州当地人至今都在使用,表示生病、身体不舒服。比如我今天不好过,你明天再来吧。被房指的是自己的妻子。小说中“奶奶此刻心中大有不悦之意。自己怨恨命不好,嫁了又是半本头,不得终局。”在这句话中“半本头”是扬州方言,一本为一百,半本就是五十,在文中指强氏埋怨自己的命不好,嫁给年过五十岁的孙大理,心里忿忿不平。又比如在文中倪四经常说的一句话“兼五姥爷光了。”“兼”在扬州话里表示的是“沾”,兼光指的就是沾光。因此想把扬州评话发扬出去,了解扬州话是重要一环。

三、方言翻译策略

翻译策略是指为了解决一个文本段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过程中的难题,译者有意识地采用的各种策略方法。最常见的有四种翻译方法:方言标准化译法、方言对译法、方言自创译法和方言特征淡化法。方言标准法指的是将文本中的方言翻译成标准的英文语言,比如在扬州话里的“不得命”,它表达的是一种感叹,在英文翻译中就可以翻成Goodness me,这样的翻译不影响作者想表达的感情。使用标准语翻译方言不仅简化了译者的工作,也使外国读者能轻松自如地阅读文章,但过多地使用这种方法容易使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变得平淡无趣,性格没有原著中的鲜明。在小说中皮五辣子的人物形象在原著中具有多重性格,外形放浪形骸,内心正直宽厚;言行嬉笑怒骂,处事豪放不羁;对权贵冷嘲热讽,对贫困者悲悯帮助,因此如果采用标准英语翻译法很难把皮五辣子的多重性格表现给外国读者。而方言对译法是指将一个地方的方言翻译成另一个地方的方言,优点是译者注意到方言的作用,并且尝试用目的语的方言进行翻译,但是目的语的方言中包含的文化不一定适用于原著中的方言,也许会给读者带来歧义。笔者认为霍恩比的“综合法”能为方言翻译提供一种新的思路。霍恩比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原著的作者、目标语的读者以及译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综合法强调译者应从原著中的框架开始出发,在这个框架中译者根据自己的个人经验和自身文化创建自己的场景,分析原著以及目的语的语篇连贯,并对两个文本的语言和文化开展语际连贯分析。分析译文的语内连贯意义非常重大[4]。

第一,保持译文和文学作品的题材一致性。

第二,保持词汇和句式的一致性。

第三,保持译文在语义和语用上的一致性。他的觀点给方言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因为“综合法”不但能更好地传递原文的文化,而且还能突出原著中的人物形象,还原了原著的本色,克服了传统翻译的不足。

霍恩比在《翻译研究的转向:新范式还是新视角?》中做了进一步的阐述,认为翻译包含五大步骤:(1)目的语文化中的译文功能;(2)译文的语内连贯;(3)源语文本的语内连贯;(4)源语文本功能;(5)源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之间的语际连贯。霍恩比的综合法能很好地运用“情景-框架法”。此外,在翻译《皮五辣子》中的扬州方言时,译者采用霍恩比的“综合法”,以文化-内涵-词汇、句子为思路,从语言学和文化两个方面进行探究。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尽量保持内容和语言风格的平衡。比如倪四的老婆安慰孙孝姑道:“皮五奶奶你不要哭……姻缘前生注定,该派如此。”该派如此是扬州本土方言表示就应该这样,了解到这词的意思后,这句话可翻译成“Marriage is predestined. It should have been like this.”;“大奶奶,你不要担心,这些事我事先都跟皮五辣子交过口了”,交口的意思是“说好了,商定”的意思,“大奶奶”也不是指老奶奶,而是对已婚女性的称呼,本句可翻译成“Mrs.relax yourself,I have already made an agreement with him”;“哥哥刚才走的,临动身关照又关照”,关嘱的含义是“叮嘱,照顾”,本句可翻译为“My brother asked me to look after myself before he went outside”。

四、结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对扬州曲艺作品的美学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体悟过程中,更应认真研读理解方言词语的意义和内涵,体会其中的人文色彩和地域风情,从而用更宽广的艺术视野、更真挚的人文情怀审视扬州曲艺作品。在英汉翻译过程中,保留作品中的这一地方色彩及自身文化的多样性,在东西方文化交流贯通日益贯通的今天,更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从而体现出文化的多样性。

文献参考:

[1]周领顺.“乡土语言”翻译及其批评研究[J].外语研究,2016,33(4):77-82. .

[2]周领顺.汉语“乡土语言”翻译研究前瞻——以葛浩文英译莫言为例[J].山东外语教学,2016,37(5):88-94+105.

[3]覃江华.世界文学视野下的鲁迅乡土小说英译——评《异域的体验:鲁迅小说中绍兴地域文化英译传播研究》[J].鲁迅研究月刊,2016(12):97-102.

[4]桑仲刚.方言翻译研究:问题和方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7(6):935-944+961.

(责任编辑:林丽华)

猜你喜欢

综合法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等式选讲中证明不等式的思维方法
浅谈分析法与综合法在数学证明题中的应用
如影随形的综合法
如影随形的综合法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漫话“分析法”与“综合法”
基于CAE的模态综合法误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