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私影像叙事对比研究

2020-09-10李前磊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22期
关键词:叙事结构

摘要:私影像是一类直接拍摄自己或私人环境的影像,具有鲜明的个人叙事风格。叙事空间上重视私密性和重要性,而非公共领域的代表性和象征性;叙事结构上不再线性紧凑地反映时代变迁,而是松散跳跃地记录私人生活;在叙事手法上突破了解说词同期声等常规手法;在叙事主题上有鲜明的个人风格烙印。本文从《四个春天》和《拥抱》两部不同风格的家庭私影像切入,深入对比分析其叙事差异,找寻私影像叙事特点。

关键词:私影像;叙事空间;叙事结构;叙事对比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2-0146-02

一、私影像的界定

目前学界对私影像的概念定义尚为驳杂,存在不同的观点。较常用的私影像定义源于日本纪录片研究学者那田尚史。在《日本纪录片的起源与现状》中,他认为私影像与私小说都来源于日本民族的敏感性,将私影像定义为“视觉艺术家直接拍摄自己或者纪录私人环境的作品”[1]。一些研究者则提出了新的界定准则。赵鹿鸣在《私纪录片的概念梳理与公共性刍议》中提出,影像是否属于私影像应该参照两条依据:第一,从创作者创作意志来看,私影像导演有意限制作品公开放映或在此方面有所矛盾。第二,从作品内容意义上看,私影像对公共价值作出有意的消解及背叛[2]。

本文笔者认为,私影像是创作者直接拍摄自己或记录私人环境且针对公共价值进行有意消解或背叛的作品,其创作者往往有限制或矛盾于作品公开放映的倾向。

二、研究作品简介

本文从陆庆屹《四个春天》与河濑直美《拥抱》在叙事空间、叙事主题、叙事结构及叙事语言方面的共性及异性切入展开对比分析,从而发现私影像在叙事上与传统纪录片的区别及其内部的异同点。

陆庆屹,中国纪录片导演。首部叙事长片《四个春天》以1500元成本取得1147.0万元累积票房[3]。作品获得第12届FIRST影展最佳纪录长片奖及第55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剪辑及最佳纪录片提名[4]。何濑直美,日本导演及制片。《拥抱》是其私纪录片及影像创作的开端。1997年首部剧情长片《萌之朱雀》取得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5],由此她开始剧情片与私影像交替的创作生涯。

选择两部作品为对比对象,主要源于作品在私影像领域的代表性和差异性。《四个春天》是中国大陆地区首部登陆院线并取得千万票房的私影像。影片的成功证明以私人家庭纪录为主题、以骨肉亲情夫妻之爱为母题的私纪录片不仅能突破“私”带来的认知限制,而且能通过沉浸式的叙事将观众带入叙事主体的“私领域”,引发观众“私”情感的共鸣。而河濑直美《拥抱》与其后创作的《蜗牛》《在世界的沉默中》《看见天堂》形成人物和母题的反复——其生父养母不断出现在作品中,与作者对亲情的追寻探索及失去亲情之后的沉痛悲伤相呼应,形成有机和谐的整体表达。在日本乃至全球私影像创作领域,从多部作品不同角度记录自己对亲情认知感受蜕变的案例都极为罕见,因此河濑直美的私影像系列非常具有研究价值。

三、私影像叙事的异同

私影像叙事既有共性又各具特色。本文主要从两部家庭私影像的叙事空间、叙事主题、叙事结构、叙事语言4个方面切入对比,具体讨论二者的异同。

(一)叙事空间的异同点

家庭私影像叙事空间往往以叙事主体为核心依据,主要包括家庭住宅及家庭成员的重要活动空间。主要考量标准是私密性和重要性,而非公共意义上的代表性或典型性[6]。

《四个春天》的主要叙事空间是导演家宅,次要叙事空间则由导演父母的生活轨迹确定。修理乐器、熏腊肉等极具生活趣味的情节大多发生于家宅中。病房虽然脱离了家宅这一叙事空间,但父母为女儿操心劳碌却直击人心,也为他们回家后的情绪变化做了重要铺垫。上述叙事空间的选择显然并非依据公共领域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而仅仅出于私密性和重要性考量。姐姐去世后父母时常去她墓前翻土除草,吃饭时也总为她预留空座。这些空间本来是现实空间的影像纪录,却因为承载了父母厚重的思念不舍变成了记忆和情感的抽象叙事空间。虚和实的叙事空间结合增加了影片情感厚度,强化了艺术表达。

相比于《四个春天》聚焦家宅,《拥抱》的叙事空间具有明显流动性和情感节奏——随着她对生父追寻感情愈发强烈,影像亦跟随她从生活的环境来到父母故地。作者也通过空间的相似引发情感的联结——当她回到养母的麦田时,情感的呼吁却让她想起与父亲共度过类似的时光,进而打给父亲找到了他。影片在真实的叙事空间之外亦有虚拟的情感空间。

综上可知,私影像在叙事空间的选取上具有私密性和重要性的共性,往往以叙事主体为核心,选取私密空间及重要场合。由于搭载着叙事主体的情感元素,叙事空间会进一步呈现出抽象与具象交织的特点,且在不同作品中呈现不同形态。

(二)叙事主题异同点

家庭私纪录片的叙事主题往往聚焦于创作者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追求。在这一点上,两部作品又有明显分野。

《拥抱》的叙事主题是找寻缺失的父爱。尽管导演拥有幸福的次生家庭及朋友伴侣,但原生家庭板块始终缺失。因此她通过查阅出生纪录,去父母曾經生活之地实地探访。寻觅无果的她最终再次拨通电话袒露出对父亲的思念。导演通过父亲的影像交代了寻觅的结果,也完成了自我救赎和情感解脱。《四个春天》则是对节奏匆忙的现代社会中被遗忘亲情的一种沉淀捕捞。导演并没有如《拥抱》一般被父母遗弃,恰恰相反,他成长于和谐圆满的家庭环境,但北漂多年,他很少陪伴在父母身边。于是他对焦父母,通过影像找回遗失的美好。

与传统纪录片聚焦外在社会历史变迁不同,家庭私影像更关注内在家庭生活、个人情感。但因每个人对家庭生活的体验不同,对父母亲友情感不同,所以私影像类似主题在具体表现上差异巨大。

(三)叙事结构的异同点

家庭私影像的私密性和现实生活的琐碎性,导致家庭私影像在叙事结构上松散跳跃,而非紧凑连续。

《拥抱》《四个春天》总体采用顺叙结构。《拥抱》由寻父事件建构而来,叙事结构单一。但《拥抱》大膽打破叙事的连续性,而采用意识流叙事手法,用内心的情绪和行动连接情节。极具跳跃性的叙事表达最大限度剔除叙事对情感表达的干扰,但也导致作品重抒情轻叙事,难以形成复杂结构。而《四个春天》则形成纵横交错的叙事结构。导演借大家庭结伴出游构建和睦的家族联络;由姐姐去世后父母状态的捕捉编织细密的亲情网络;从父母采药歌唱编织乐观的生活脉络……导演还采用戏中戏的套层结构。长女去世后,父亲花了很多时间独自观看旧影像。通过古早的影像,我们仿佛触及老人敏感脆弱的心灵深处。精巧的结构赋予作品饱满的情感张力,增强了读者的情感共鸣。

家庭私影像叙事结构松散跳跃而不似传统纪录片规范紧凑。但这种结构也为私影像提供了广阔的叙事空间,使创作者不拘泥于范式,而是能自由地建构个人表达。虽然不同私影像结构不同,但都相对自由且私人化。

(四)叙事语言的异同点

私纪录片之私除了在于展现私密生活外,更在于私人化、风格化的叙事语言。这种私密表达能够转化为可被广泛理解的故事与情感,从而在个性化差异基础上兼具共性的情感共鸣及沉浸体验。

《拥抱》采用艺术化的叙事语言,对字幕、画外音及同期声都有大胆的创新——国内外早期的纪录片中字幕和画外音解说有重要的叙事作用,而画面内容居于次要地位[7]。在《拥抱》中,字幕只负责必要信息(如地址)交代,而画外音摈弃旁白解说,选择自白式表达。例如,作者渴望却又害怕直面父亲时说:“我应该打给他吗?”纠结的自白极大增加了与观众的情感联动。选择性使用同期声也使作品更加精巧。影片大量空镜都抽掉同期声,仅仅保留画面。直到导演来到父母夏日故地时才加入长达3分钟的蝉鸣环境音,足以可见该场景在作者心中的情感重量。《四个春天》叙事语言较规范工整。影片仍采用字幕交代背景信息,但勇敢地摒弃了画外音——完全没有使用自白或旁白,使观众能更专注于影像本身。导演仅在姐姐去世后影像回放时选择抽掉同期声配合升格画面。在无言的影像中情感悄然发酵,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无论叙事语言规范还是先锋,私影像始终忠于自我表达,画面声音均出于叙事主体的所见所感。这也是私影像吸引观众的根源。观众正是通过叙事主体的所见所感进入他的“私领域”,体验其“私情感”,再抽离出来引发自身共鸣,实现由“私”到“公”的转换。

四、结语

《拥抱》与《四个春天》同属家庭私影像,在叙事空间、叙事结构、叙事主题、叙事语言方面既有私影像的一些共性,又各有不同。私影像在叙事空间上侧重私密性和重要性,而非代表性和象征性,构建情感空间使私影像兼具虚实两个叙事空间;叙事结构上松散跳跃而不拘泥于范式;私影像常见叙事主题是家庭生活和个人情感。由于家庭关系与个体情感差异,主题呈现各有侧重。最后,在叙事语言上,私影像受创作者风格的影响,视听语言组合各有不同,但核心都是通过创作者的所见所感将观众带入自己的“私领域”,实现“私”情感向“公”情感的转换。

参考文献:

[1] 那田尚史,李瑞华.日本私纪录片的起源与现状[J].电影艺术,2007(03):132-137.

[2] 赵鹿鸣.私纪录片的概念梳理与公共性刍议[J].电影新作,2020(02):109-115.

[3] 陆庆屹.四个春天[DB/OL].猫眼电影,https:// piaofang.maoyan.com/movie/1229697,2020-9-22.

[4] 曹蔚翔.嘉宾访谈|陆庆屹:在春天,感受世代温情[EB/OL].凤凰网江苏综合,http://js.ifeng. com/a/20190318/7284754_0.shtml,2019-3-18.

[5] ZOYO.河濑直美喜获戛纳电影节“金马车奖”[EB/ OL].搜狐娱乐,https://yule.sohu.com/20090515/ n263975594.shtml,2009-5-15.

[6] 陈可馨.少数派群体的身份询唤:跨越私领域的一场《日常对话》[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0(05):121-128.

[7] 徐慧.《话说长江》与《再说长江》之纪录片叙事对比[J].科技风,2014(05):166+174.

作者简介:李前磊(1995—),男,山西汾阳人,硕士,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猜你喜欢

叙事结构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空间叙事的结构与功能
圣经叙事结构指导下的欧·亨利小说
《哈利·波特》的魔幻叙事解析
贾樟柯电影叙事的板块结构分析
浅析《喜福会》的叙事结构
以微电影《调音师》为例谈中国微电影在叙事上的改进
电影《明日边缘》叙事动力解读
《西厢记》与《春香传》的叙事比较
话题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叙事策略分析
南昌采茶戏《南瓜记》的叙事艺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