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纪录片解说的三重空间

2020-09-10尤宁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22期
关键词:纪录片

摘要:纪录片作为赛事直播、新闻专题、人物访谈的有益补充活跃于荧屏,丰富着体育传播视听语言符号系统。纪录片解说作为节目创作的重要载体,虽名为“解说”却体现出迥异于赛事解说的言语特质,自成一体。体育纪录片解说的语体特征是什么?创作过程中应该遵循什么原则,探寻什么风格,坚守什么道路?本文以纪录片《冰雪道路》解说实践为例,结合中国播音学相关理论加以探讨。

关键词:纪录片;解说;语体特征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2-0133-03

一、引言

《冰雪道路》是央视体育频道继《足球道路》后,于2020年初与央视网合作推出的又一重磅“道路”系列纪录片。该片通过走访9个国度的41座城市来记录各国冰雪运动的发展轨迹以及散落于民间的人物故事,通过冰雪运动这个认识中介立体呈现一项运动之于该国政府和民众的意义。《冰雪道路》不局限于对赛场佳绩的歌颂,更在意对生活方式的书写——从人文历史、地理风貌、民族性格等多维度建立冰雪运动与国民生活的关联,在本质上探寻各国冰雪运动的运行逻辑、发展规律。这些规律,对于中国冰雪运动的普及发展无疑极具参考价值。相比于冰雪强国,中国冰雪运动起步晚、基础差,群众普及度、参与度低,大多数人对冰雪运动的理解尚停留在赛事赏析层面。这也恰恰说明,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即将举行的大背景下,普及推广冰雪运动文化迫在眉睫。《冰雪道路》应时而生,传播飞至寻常人家。

纪录片解说作为纪录片创作的重要表现形式,它是有声语言创作主体在对文本内容和节目画面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二度创作——既是戴着镣铐的舞蹈,又是架接编导创作意图与受众心理的沟通桥梁。在表达样态上,纪录片解说体现出迥异于赛事解说、新闻播报、专题配音的语体特征。那么,纪录片解说与赛事解说的具体区别是什么?创作过程中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坚守何种道路、树立什么风格?本文以有声语言传播的三重空间[1]为分析框架,结合《冰雪道路》的创作体会,试从纪录片解说的生存空间、规范空间和审美空间出发对其语体特征、创作依据、创作道路问题展开分析。

二、体育纪录片解说的生存空间

纪录片创作方式的基础是用声画结合的视听语言完成对历史的注脚、对生活的重构,其源于生活的纪实美学,高于生活的艺术再现能让受众在茶余饭后品茗人间苦乐、悲欢离合。一部纪录片涵盖诸多元素,包括脚本、画面、音乐、字幕、同期声等,纪录片解说是其声音系统的一环,相比其他元素,解说是二位的却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纪录片活的灵魂,是对“脚本”和“画面”的锦上添花。此外,纪录片解说能让受众在最短时间内走进创作主体营造的主题情境中,与故事主人公命运产生共鸣。作为表达功能明确、创作主体多元、语体特征独特的纪录片解说自有其生存发展空间,而生存空间也是纪录片解说的第一重空间。

(一)特有语体独树一帜

“语体”从语言学角度出发,是指根据不同语境、对象,创作者对词汇、句式、修辞等语言表达形式的综合使用。落实到有声语言传播层面,它是指创作主体根据文本内容所采用的播讲方式。《中国播音学》把有声语言语体概括为4种:宣读体、朗诵体、讲解体和谈话体。其中,宣读体节奏稳健、语气庄重、语句工整、讲究顿挫;朗诵体语气奔放、节奏跌宕、富于变化;讲解体语句舒展、节奏平缓、对象感强;谈话体表达自然、交流感强[2]。由此可见,在传统播音理论中并没有“解说体”,一般意义上的“解说”更靠近“讲解体”和“谈话体”的融合。即便如此,纪录片解说和赛事解说也略有不同。

何谓赛事解说?学术界并没有统一定论。在第一代体育电视解说员宋世雄看来,“它是一种具体的播音实践,是解说员对正在发生的比赛现场的描述。解说员可根据不同项目采取不同播讲方式,表达个人观点”[2]。赛事解说言语表达侧重解释说明、观点评述两个面向,功能是通过对比赛现场的情景描述,对比赛结果、运动价值的观点述评,给受众提供服务,“无稿播音”是赛事解说的本体特征。纪录片解说却迥然不同,最大区别就在于“有稿播音”——纪录片解说是有声语言创作主体以解说词脚本为依据,结合画面、贴合音乐完成的一次二度创作。总体来看,纪录片解说是有声语言创作主体在对节目内容和解说文本深入理解、具体感受之后形之于声的播讲过程,该过程浸润了创作主体的知识修养、生活阅历、性格特征、审美情趣,从而产生了与众不同的独特感受。

表达层面,纪录片解说体现出与其他有稿播音形态,如新闻播报、专题配音相区别的特质。相比于新闻播报的新鲜感,重语流、提语速、短字头、节奏明快、多连少停、句尾不坠、语势如潮,纪录片解说更强调诉说感,不刻意强调字正腔圆、归音到位,更在乎声音质感与节目内容的水乳交融,重音力求少而精。相比于专题配音的故事性、讲述感,纪录片解说更凸显与画面的配合,要在“内在语”理解到位的基础上“情景再现”,一步到位,虽重客观却也兼具言语创作的审美取向。

综而观之,纪录片解说呈现出一种还原生活本真样态的语体特征:吐字清晰、用声自如、表达质朴、语气平和、语流顺畅、诉说感强。这种平实的解说基调,实际上就是把真情实感用最直接的方式外化,它鞭策创作主体要随思想感情的迭变自如用声,吐字传情,让技巧的娴熟使用不着痕迹,让受众感觉不到刻意,正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二)言说主体多元并存

相比于其他有声语言表达样态,纪录片解说的另一特征就是创作主体多元并存。以体育纪录片为例,参与纪录片解说的常常有编辑记者、演艺明星、新闻主播三类,每一類创作主体都能根据自身特点在有限空间发挥自身优势。

1.编辑记者。这一群体的优势是能吃透脚本内核、精准传情达意,甚至很多参与解说的创作主体就是纪录片作者本人。他们的语言特点是用质朴无华的语言节奏还原生活的本真样态,语调平实、生活感强,容易与受众建立情感共鸣。但问题是,大部分编辑记者的普通话都未能达到一级甲等。目前,纪录片播出样态是全程字幕,从语言传播规范性来看,读音差错多难免会有失水准。另外,很多编辑记者误认为,朴实无华的表达就是不调动感情见字发声的“大自然”态,声音越低平、状态越松弛效果就越真实,忽略了纪录片解说也讲究审美品位。这种未经加工的原生态,有时会给人留下松垮、无力、苍白的印象。

2.演艺明星。这类群体的优势在于接受过台词基本功训练,舞台张力足、艺术美感强,再加上一些明星艺人自带流量很容易吸引受众眼球,在节目流通环节易形成高口碑传播爆款。比如,《足球道路》的解说就邀请了演员周一围参与创作,纪录片播出当口恰逢2018俄罗斯世界杯举行,彼时,刚好有一些周一围参演的影视剧热播,加上纪录片本身的内在品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年轻受众对该片的关注。然而,明星艺人档期繁忙,常常无法静心专注于脚本研读,即便做到了认真备稿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吃透体育精神的实质,未必能抓准纪录片所要传递的价值观内核,无法借解说之口实现传播价值最大化。

3.新闻主播。这类群体的优势是熟悉体育场域的人物故事,有声语言综合表现力强、语音规范、情感到位。由于长时期从事体育传播工作,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吃透解说脚本精神实质,在与编导沟通后可以做到准确传递节目价值观内核,《冰雪道路》的解说就使用了新闻主播。但由于创作主体长期从事新闻播报、专题配音等工作,必须在吐字发声、语言节奏等环节上略做调整才能适应纪录片解说似播非说、生活感强的语体特征。

无论谁参与纪录片解说,创作最根本的原则就是语言规范,在传播层面,这份规范体现在语音、语义、语法3个层面,于是,纪录片解说进入第二重空间规范空间。

三、体育纪录片解说的规范空间

解说作为纪录片声音系统的一环,主要功能是对画面信息进行有效补充、烘托气氛、渲染主题、增强作品美学意蕴[3],但同时也要兼具文化传播功能——每一字发声、每一词使用、每一句表达都要是现代汉语的具体示范。正因为纪录片解说肩负着传播典范汉语的使命,所以,必须把纪录片解说的语言规范当作最核心的创作原则来约束。每一个创作主体都要深刻地意识到,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播的根基叶脉,是华夏文明一脉相传、繁荣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彰显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作为把关人之一,纪录片解说有责任更有义务在确保自身发音标准无误的前提下,订正解说文本中用词不当、语义不清、语法不准之处,确保节目品质辞约意丰、意境深远。

(一)语音层面:字音正

字音正确是纪录片解说言语创作的规范底线,创作主体必须明确自身是标准汉语的诵读示范者,伴随字幕出现的每一个汉字发音都力争精准无误。创作主体身边要常备《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遇到疑难字音应及时查证。《航拍中国》的宣传片就曾出现语音差错,从第1季到第3季,变换的不仅有锦绣河山的壮美画面,还有“四季轮转”的不同发音。实际上,轮转的“转”读“z h uàn”而非“zhuǎn”。为此,我们在《冰雪道路》的解说词中也找出了一些极易读错的字词。比如,当(dàn g)成、白血(x uè)病、泾(jīng)渭分明、下川町(dīng)、三叉(chā)戟、强(qiǎng)迫、坊(fāng)间等,这些字音应引起足够重视,常常一不小心就会读错。

(二)语义层面:用词准

解说词是纪录片众元素中一道流动的风景,它是时空背景的具体交代,更是对画面信息的有效补充,同时,质朴无华的白纸铅字也再现了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惟妙惟肖的精准用词常常烘云托月,妙词佳句让人意犹未尽、过目难忘。品读朗朗上口的解说词让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现实操作层面,跨文化语境下,一些年轻编辑在语词使用上易从俗网络、盲目西化、有失规范。比如,误将成语“血脉偾张”从俗写成“血脉贲张”;把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90公里/小时”“运动员村”西化为“90千米/小時”“选手村”;将“加拿大哥伦比亚省”缩略表述为“加拿大BC省”等。这些细枝末节虽然琐碎,但琐碎多了就破坏了纪录片整体的规范性,导致节目品质失格。遇到此类问题,解说创作主体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及时改正。

(三)语法层面:无语病

语法实际上是语言规律综合运用的能力,它是对文本编辑语言功底的具体考察,但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在解说文本中,诸如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颠倒、指代不明、重复堆砌、不合逻辑等语病偶有出现,这时,解说创作主体就要扮演语病“清道夫”的角色,只有保证解说文本的规范无误才能进入言语创作的审美空间。

四、体育纪录片解说的审美空间

审美空间是纪录片解说的第三重空间。纪录片解说审美取向提倡接地气、去雕饰、大巧不工。其创作基础是内外技巧的融通使用,精髓是人文精神的声音呈现。在具体创作过程中,创作主体应谨记声音是表达的桥梁,是画面的补充,技巧使用一定要恰到好处,避免弄巧成拙抢了画面风头,创作主体不能陶醉在自己声音的世界里不能自拔,要结合画面内容、音乐风格、剪辑节奏,以情带声、声把情传。

(一)基础:内外技巧融通使用

纪录片解说的创作过程既是有声语言的二度创作,即纸面文字—有声语言—视听感受的形象塑造,又是传播景观的重构升华,即创作主体的立足点不是“自我理解”,而是带有对象感讲述的“及于受众”,这是把主体感受诉诸他者的传播过程。面对已经剪好的画面、写好的脚本,有声语言创作主体要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播音内部技巧“情景再现、对象感、内在语”将言语外化,同时,通过外部技巧“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的变化感染受众。这一过程蕴含丰富的美学意蕴,体现出创作主体的个性差异。此外,纪录片解说还需兼顾与画面、音乐、字幕、同期声等其他要素的配合。

在具体创作过程中,吐字上,纪录片解说力求吐字干净利落,强调规范但不拘泥于每一字头、字腹、字尾都完美无缺;发声上,要气息稳定持久富于变化,虚实结合、以实为主,既非“气足声高”更非“气虚音弱”;音色上,追求质感但未必是千人一面、明亮高亢的金属声;表达上,要层次丰富、情真意切、含蓄婉约。在情、声、气三者的关系上,依托情声和谐律,纪录片解说强调“情”为先,感情要给足,声音要节制,宁可“情足声欠”也不要“声足情欠”[4]。

(二)精髓:人文精神音声呈现

纪录片解说创作的精髓是将现实生活的人文世界进行音声化呈现——创作主体通过有声语言的二度创作给予受众想象空间,重新发现、认知自己身边的景观世界。日常创作中,创作主体要加强广义备稿、提纯表达技能,在化有技于无形中营造作品的美学意境。诚如纪录片解说名家任志宏所言,“言语表达的一切技巧都要从稿件内容出发并为内容服务,思想性是获得丰富有声语言色彩变化的根基。语言表达不仅要准确更要丰富,由此,才能打动自己感染受众”[5]。对象感、讲述感强的解说需要创作主体有丰富的人生历练,对生活有敏锐的观察和独到的感悟。参悟得越细腻,创作激情就越澎湃,越能做到以情带声、声把情传,唤起受众的悦听快感,直抵人心。

传统中国美学推崇宁静致远,那是洗尽铅华的质朴,平实中传达意蕴、朴素中透出典雅。纪录片解说的审美追求提醒着创作主体要克制技术、还原生活。用声摒弃高调门、大音量、强控制、重装饰,回归真实质朴、落落大方、清新自然,彰显平实风格的美学特征。纪录片解说还要适度留白,适度留白既是一种表达手段,又是一种艺术追求,还是一种审美体验。解说留白既能给受众留下回味無穷的艺术品位,又能把受众情感认同引向更为宏阔的价值空间[6]。《冰雪道路》解说中的适度留白就取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解说是再造想象空间、镶嵌灵魂之美的艺术。留白不是空洞无物、抱残守缺而是去辅还主、烘云托月。平实解说中的适度留白是帮助受众理解内容、合理想象、自反思辨的衔接,更是为了表现主题、阐述观点、传递观念的过渡铺垫。

五、结语

体育纪录片解说是有声语言创作主体以解说词脚本为创作依据,结合画面、贴合音乐完成的一次二度创作,它是创作主体在对文本内容深入理解、具体感受之后形之于声的播讲过程。该过程浸润了创作主体的知识修养、生活阅历、性格特征从而产生了与众不同的独特感受。吐字清晰、用声自如、表达质朴、语气平和、语流顺畅、诉说感强是其语体特征,字音正、用词准、无语病,涉及语音、语义、语法三层面的用语规范是其创作的根本遵循。纪录片解说提倡差异呈现、百花齐放,鼓励创作主体在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精神实质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塑造独特,其创作基础是内外技巧融通使用,精髓是人文精神音声呈现,大巧不工、适度留白是其进入审美层面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 张颂.有声语言传播文论(续集)[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181-183.

[2] 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35,619.

[3] 米思茹.纪录片解说的美学意蕴[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53.

[4] 张颂.播音创作基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46.

[5] 邓世还.朴实无华境界高远:兼谈任志宏的语言表达艺术[J].当代电视,2003(9):27.

[6] 王小蕴.纪录片解说平实风格的美学探析[J].新闻爱好者,2010(11):173.

作者简介:尤宁(1981—),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主任播音员,研究方向:新闻学(媒体与社会变迁)。

猜你喜欢

纪录片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48部作品入选2021年第四季度优秀国产纪录片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在闽开机
Rough Cut
等待
纪录片要有精气神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马莉 独立纪录片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