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漫画阅读形式的接受研究

2020-09-10胡逸鸣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24期

摘要:媒介进化引发了漫画行业的深刻转型,也持续影响着读者的漫画阅读行为。为探究网络环境下漫画读者的真实阅读体验,本文聚焦大学生群体,通过深度访谈了解其对不同漫画阅读形式的接受情况。在总结出大学生受访者选择漫画内容及平台时的基本特征后,本文试图基于经典的漫画阅读逻辑,给予漫画发展一些有价值的启示。

关键词:漫画阅读;媒介进化;纸媒逻辑

中图分类号:J21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4-0076-02

一、大学生漫画群体中媒介接受行为的嬗变

著名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认为,媒介进化革新在于人的选择,人的需求是媒介进化的核心[1]。在漫画传播领域,以《知音漫客》为代表的原创漫画期刊曾使本土纸媒漫画进入爆炸式发展时期,但媒介环境的变化及社会与文化层面的深刻变革迅速改变着漫画的内容逻辑与传播形式,漫画读者的媒介接受行为也随即出现嬗变。因此,只有站在用户角度,客观评估读者对于漫画内容及传播形式的接受现状,才能正确分析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对漫画市场产生的实际影响,并对漫画媒介的进化作出有价值的反思。本文聚焦大学生群体,通过深度访谈的方法深入了解其漫画阅读的真实体验,并对其接受不同内容及传播形式时的态度进行研究。为了样本分析的严谨性,本次研究的访谈对象为来自不同地区的10名在校大学生,以下以访谈序号“A”到“J”表示。结合打字与语音采访的方式,研究者对每个受访者进行了1小时左右的半结构式访谈,访谈内容聚焦于大学生群体对不同漫画阅读形式的接受态度。在对访谈内容进行编码、解码后,本文试图总结大学生群体漫画阅读的基本特点,并站在受众需求的角度,给予漫画媒介的发展进化一些有价值的启示。

二、新时代大学生漫画阅读活动的基本特点

(一)持续的媒介进化历程引发传统漫画的转型升级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以杂志与单行本为主的纸质媒介一直占据着漫画传播的主要阵地,但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漫画产业的重心开始转向网络,此时的漫画作品甚至不需要借助纸媒便能完成传播,而读者对这种转变所持的态度从统计数据中便能窥探一二。曾经大热的《知音漫客》在2014年便出现了3000万元以上的年净盈利减额,并开始以每年15%的速率稳步下滑。相比之下,我国网络动漫总产值则持续增长,并预计在2020年达到2000亿产值。除冰冷的数字外,本次深度访谈中的大学生受访者也普遍表示自己已经从纸质漫画过渡到网络进行阅读,这无疑揭示了传统漫画正在转型升级。

人们普遍认为,為了满足自身感知外界的需求,特定媒介技术是否创新取决于该媒介的传播质量。在本次访谈中,10名受访者虽在近期都选择使用网络终端阅读漫画,除1人从不阅读纸媒漫画外,其余受访者均有过纸质漫画的购买经历,且阅读过纸质漫画的受访者普遍对其阅读达成效果较为满意。这说明漫画媒介的进化从本质上体现了用户对纸媒传播“自由度”,而非达成效果的不满[2]。事实上,受访者C、E、F、H曾经都是《知音漫客》的忠实粉丝,他们甚至达到过每周必买的程度。但如今,便捷的网络技术无限放大了纸媒作为漫画传播主要载体不能自由选择阅读时间、场所甚至作品的“自由度”问题,这也使得曾经热衷于纸质漫画的他们逐渐转向网络漫画。H甚至透露,连载自己喜爱作品的纸媒甚至采用停更漫画网络版的方式,以促进实体杂志的销量,这让他十分反感。此外,只关注网络漫画的受访者A一直习惯于用微博漫画进行漫画阅读,不愿体验纸质漫画的主要原因就是其烦琐的获取途径,无论是搜索、观看还是收藏喜欢的漫画都极不便利。可以说,“自由度”上的缺陷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传统漫画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莱文森的媒介补救理论指出,虽然传统媒介在电脑出现后显露出过时与不适用的特点,但这些媒介并非被完全淘汰,它们可以通过新媒介的补救衍生出更加人性化的功能[3]。在当下漫画媒介的进化中,传统漫画在转型中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力。在受访者中,比起喜欢阅读整本杂志的E、F、H,C更习惯于阅读杂志中自己喜爱的作品,并购买作品单行本,至今也还在购买漫画单行本。无论是《百变小樱》还是《夏目友人帐》,将自己喜爱的作品买回家收藏一直是她的一大乐趣。可以说,当漫画纸媒不再具有阅读时效性后,具有的收藏属性依然可以让其在漫画读者的购物清单中占据一席之地,也为传统漫画的定位转型提供了思路。

(二)新兴元素冲击下的经典漫画阅读逻辑仍有价值

站在受访者角度,以条漫为代表的新兴漫画形态和产品无疑催生出极具冲击力的内容元素,而阅读媒介的进化、阅读节奏的加快以及阅读平台的改变似乎也颠覆了传统的漫画阅读体验,漫画行业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通过访谈发现,漫画这个极具发展潜力的内容产业,在分镜分格等支撑阅读的底层框架中依然体现出经典的形式服务内容创作的逻辑。

作为漫画家的简易图表方式说明漫画内容的构成,并通过不同的要素拼接为读者构建起一种阅读规则的活动,漫画分镜机制为作品创作定下了基本框架。与基本遵循书籍阅读方式的传统漫画不同,在以条漫为代表遵循移动设备使用逻辑的新兴漫画中,竖向线性的全新分镜形式完全打破了传统分镜风格,也给用户带来了完全不同的阅读体验。但实际的访谈表明,除了受访者A、J外,其他8名受访者更习惯于传统漫画的分镜方式。访谈者B认为,传统分镜的叙事手法能使漫画在细节呼应上更为完整,同时更为紧凑多元的画面跨度能够最大限度地填充漫画信息,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及深刻思考的空间,带给读者更为震撼的阅读效果。而受访者F则认为,传统漫画的分镜手法能使其轻松地通过拼页等手段构建出宏大震撼的场景,这是目前条漫不能做到的。而访谈者J则认为,新兴漫画的表现形式可以利用即时互动性瞬间抓住读者的兴趣,而更加简洁的分镜在让新人迅速理解剧情要素的基础上,也能在短时间内让其感受到最大的阅读乐趣。此外,色彩表现作为作品底层框架的重要一环,无论是早前黑白漫画的阴影线条还是现在彩色漫画中的复杂色彩,出色的色彩表现能够为作品加分不少。虽然所有的访谈者都对彩色漫画持肯定态度,但访谈者E认为,自己虽然喜欢彩色漫画,但这无疑需要漫画家在黑白作画的基础上额外花费大量精力,这不利于长期连载漫画的创作。

可以说,传统漫画这种较为成熟的产品模式,无论是分镜色彩的把握,还是对要素分配的创意,依然受到受访者的大力称赞。虽然其与新兴漫画在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但二者都需要遵循形式服务内容创作的基本逻辑。而对于新兴漫画来说,面对目前多元细分的漫画产品,为了让便捷的创作与传播条件适配于漫画内容本身,从而更好地满足漫画读者的多元需求,借鉴经典漫画阅读逻辑下成功的经验仍有战略性价值。

三、受众接受差异给漫画产业带来的启示

通过访谈可以发现,当代青年亚文化背景下漫画媒介发生了持续的进化,而逐渐熟悉互联网环境的青年人以十分乐观的态度接受并适应了这种媒介进化。但他们并非只是随波逐流地接受相关移动漫画产品,在其阅读习惯和消费习惯被重塑的同时,对经典漫画内容逻辑的认可和对漫画平台的客观认知也不断促成漫画市场的新形态。他们基于自身的需求,理性地看待这场漫画媒介的进化,通过围绕漫画文本进行的文化消费和媒介消费,促成漫画产品和漫画平台新形式。

漫画媒介进化给予了漫画传播更高的自由度,也拓展了漫画内容和形式的边界。漫画通过动画、游戏、周边等多种虚拟或实体衍生品维持漫画读者忠实度的同时,也以更低的进入门槛聚集了更多的潜在读者群体。但究其本质来说,漫画读者对剧情和内容的认可才是聚集并不断扩充读者群体的原因。抛开不同的外在表现形式,作为一种内容产品,漫画的核心始终是内容[4]。基于对情节架构的认同,漫画读者对漫画作品产生了极大的忠诚度,基于各类产品形成了内容付费、衍生内容付费、衍生品付费的多元消费结构。而人物形象、人物台词、场景建筑等更加细化的漫画元素被运用于服装、游戏等领域,以皮肤、装备等细碎的形式能获得读者的赞同与追捧也是由于这些要素的运用能使读者获得满足感,他们在不断消费中形成对漫画作品的深刻认知。而漫画读者进行的更为广泛和琐碎的二次创作,构成了爱好者日常的休闲,并在这种日常休闲的再生产中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资源[5]。这是读者情感的发泄处,他们通过漫画作品及其衍生品的阅读和消费增强了自身与作品的情感维系。因此,无论漫画最终会被赋予怎样的形式或功能,它对内容文本呈现的核心功能是不变的。强大的内容文本才能吸引漫画读者产生阅读与消费的需求和欲望。技术给予漫画传播更高的自由度也正是为读者更好地获取优质内容而服务,媒介的功能与形式服务于内容文本依然是漫画产品发展的主要逻辑。

四、结语

研究表明,读者的多元需求将漫画平台驱动成为集内容获取、延伸内容阅读、社交、衍生品消费的一站式内容消费平台的同时,他们也在传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以阅读需求为核心的多元需求的满足才是漫画平台未来的发展趋势。属于纸质产品而存在的纸质漫画时代可能已经过去了,但一直以精品化为标准的传统纸质漫画,其纸媒逻辑仍与数字漫画产业具有高度匹配的优势。挖掘仍然使用的传统漫画发展逻辑,与数字媒介进行融合服务于读者的内容需求,才能使漫画产业在面对媒介进化的同时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旭.理解赛博空间:从媒介进化论到虚拟生存[J].学习与实践,2018(09):119-125.

[2] 崔林.媒介进化:沉默的双螺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16(3):42-49.

[3] 刘建明.媒介进化定律的历史解码[J].新闻爱好者,2018(05):7-11.

[4] 邓昕.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的弹幕视频解析——以Bilibili网为例[J].新闻界,2015(13):14-19.

[5] 李明,周梦青.虚拟社区中ACG爱好群体的区隔建构——基于stage1st论坛动漫区的虚拟民族志研究[J].新聞大学,2018(03):67-83+149-150.

作者简介:胡逸鸣(1996—),男,湖北孝感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