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2020-09-10张茗弈

高考·上 2020年3期
关键词:养成教育学习习惯语文

张茗弈

摘 要: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实践性的学科,但是近些年来高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高,成绩不理想。刚迈入高中大门的学生,对高中的一切课程都是新奇而陌生的。此时,如果学科知识能迅速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就会很容易培养起他们的兴趣。高一语文教师应该把握好新生入学的黄金时期,因势利导,培养其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本文从教师备课对教材的取舍安排、课堂教学的角色转变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等方面初步分析了如何应对高一的语文教学,如何立足于课堂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教育

2017版《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新世纪的高中语文课程面临着新的要求,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要在追求高中教育共同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要使全体高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同时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

而现实是:近些年来高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高,只把语文当做副科学习,因而成绩不理想。刚迈入高中大门的学生,对高中的一切课程都是新奇而陌生的。此时,如果学科知识能迅速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就会很容易培养起他们的兴趣。而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的课文安排却不尽如人意,四个单元的现代新诗——文言文——记人记事散文——新闻报告文学的安排,枯燥而无趣,如果按部就班讲授,很容易击倒大部分学生,使之迅速失去语文学习兴趣。之后,随着知识的不断累积,学业负担的不断加重,他们对课外读物渐渐疏远,不少学生会渐渐放弃语文学习,将之视为“撞大运”的科目。因此,高一语文教师应该把握好新生入学的黄金时期,因势利导,培养其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首先,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从每一节课入手,对现有教材大胆取舍。高中语文课程,不再仅仅以传授知识为主,更多的是传授方法,教师应以教材为蓝本,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就课堂引入来说,讲解必修一的第一单元现代新诗时,可以先从赏析周杰伦的《菊花台》、王菲的《但愿人长久》等学生感兴趣的流行歌曲开始,激发学生的兴趣,再转入讲解诗歌意象及意境的传承,由此自然引入有关诗歌这一文体的基本常识,学生就更容易接受。在第四单元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介绍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或消息,由这些新闻消息入手,分析新闻这种体裁的共性特征,这就自然地介入了课本知识内容。其实,语文教育切忌神圣化,教师越把语文教学看作是“高大上”的东西,学生越反感。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语文无处不在。当他们感觉到是在学习活生生的生活中的语文时,才会主动积极地对待语文学习。

其次,语文教师要改变课堂的主导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简单说,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那种“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不但让教师疲惫不堪,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学生在这种课上只是被动地当了一台录音机,他们真正关心的或费解的内容,教师根本没涉及。改变这种状况的方法只有一个——将课堂还给学生。一堂课,与其让教师讲十个学生漠不关心的内容,还不如让学生寻求到一个感兴趣的问题的答案。所以,高一语文教师最好采用“质疑探究”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质疑,哪怕是再幼稚的问题也要由学生讨论后得到答案。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不会无事可做,他们在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有了充分的思考时间,这样学到的知识肯定比被动学习到的知识要印象深刻。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不妨全部以问题的形式交由学生充分讨论,自主探究。这样的课堂不再沉闷,人人参与的课堂肯定是学生喜欢的。当然,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要提醒学生解决课文中的问题一定要回归文本,并适时地引导学生掌握通过分析文本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第三,着力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

1.关注社会生活关注身边之事的习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高中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负责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可以利用每堂课的前几分钟安排学生轮评讲述身边新近发生的事,内容可以涉及国内外大事,可以是时髦的话题,也可以是某人某时的特殊情怀,甚至是发生在班内家里的琐碎事。这个环节不是以叙述为主,而应该是注重“评”,教师一定要注意对学生观点的引导,避免偏激思想的出现。这些小评述积少成多,其实就是高中生写作的生活素材。

2.勤读勤写的习惯。多数高中生由于课业负担过重,课外阅读时间少之又少,趋向于零。教师要大胆对教材进行取舍,同时增加美文名篇的赏析。这些美文,篇幅尽可能短小,内容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逐渐对阅读产生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推荐《读者》《青年文摘》等以短篇文章为主的刊物,让学生把感興趣的文章剪裁下来,并在旁边加以批注,批注可长可短。这样不但能陶冶情操,而且能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一举两得。

3.质疑探究的习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高中语文教学,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近几年来,高考语文作文着重考查“任务驱动型作文”,而这类作文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有自己的见解,写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感受,不脱离实际生活,不再一味追求“高大上”。这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要在生活中发现美,发现问题,深入思考,探究原委,不人云亦云。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在高中学生语文学习中,教师应扮演指路者的角色,而不应该是领路者的角色,把握好高一新生入学时的心理和教育时机,再加以恰当的引导方法,就会使学生不再畏惧语文,进而为他们的高中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养成教育学习习惯语文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
论中职生怎样培养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
高校学生体育素质养成教育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民族高校大学生价值观认同教育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