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沉默”在东西方交往行为中的差异分析

2020-09-10尹凯民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3期
关键词:沉默跨文化传播

摘要:沉默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东西方文化语境下的沉默含义具有显著的不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以“沉默”(silence)为中心,列举了东西方文化中沉默的不同表现,并从历史、文化、价值观念等角度分析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沉默;非语言符号

在跨文化传播学的视角下,符号通常分为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两种类型。目前,语言符号因其外显型强,受到更多研究领域内研究学者们的关注,而非语言符号则处于相对被忽视的地位。但美国学者L·博德惠斯特尔认为,人际传播中65%以上的信息都是依靠非语言符号来进行传递的,非语言符号对跨文化间的人际交流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1] “沉默”作为非语言符号中的一种,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本文将从跨文化的角度对 “沉默”这一非语言符号在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探析。

一、沉默的含义、分类与功能

沉默是指在谈话过程中的无声反应或停顿。具体分为两种类型:伴随语言交流的沉默与不伴随语言交流的沉默。前者是人在讲话过程中有意地留出的说话间隙,是一种自然现象;后者则是一种“别有用心”的沉默,表现为传者主观上无任何信息想要传达或是不知道传达何种信息,也是跨文化研究学者关注的重点。

沉默在人际交往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美国心理学家智森(Arthur R. Jensen)提出沉默具有合分、情感、启示、判断与表现思想五种作用,且每一功能都有着正反两面的性质。[2]以判断为例,当人向他人寻求帮助时,被求助者对要求回以沉默被看作是一种“拒绝”的意思,通过这样一种消极否定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态度,讲话者也将沉默来判断对方的意图进而调整自身行为,使双方能够继续进行交谈。由此可见,沉默在人际交往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跨文化语境下,传播者与受传者更需要依据沉默来揣测、推理、判断双方的心理活动与谈话进程,以便更好地促进传播效果的达成。

二、东西方文化中沉默的差异表现分析

(一)所持态度不同

东西方文化语境对沉默这一非语言符号所持的态度差异明显。以东亚(以中国、日本、韩国为代表)为典型的东方国家十分赞美沉默这一非语言符号的价值。例如,中国的著名的成语有“沉默是金”“言多必失”以及代表着道家思想的著作《道德经》中也有“多言则穷,不如守中”的表述,说明了中国文化信奉少言为佳的特点。无独有偶,日本谚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例如“言わぬが花”(少言如花)以及“沈默は金、雄弁は銀”(滔滔雄辩是银,但沉默是金)[3]都可以体现出东方文明中对于沉默的高度赞扬。但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中,沉默在其文化语境下被视为缺乏自信的表现,他们推崇夸夸其谈,认为沉默是由于缺乏沟通能力或对于讲话者的不尊重甚至是侮辱。由此可见,西方对于沉默的态度比较消极,而东方对于沉默则持积极态度。

(二)适用场合不同

以课堂表现为例,东亚国家的课堂讲求安静地聆听,如果学生总是抒发自己的意见打断老师会被视为不礼貌或者不尊重师长。但在西方文化中强调学生自身要踊跃积极地发言,学生有任何想法都可以打断老师,如果发言较少反而被视为态度不端正。餐桌礼节上也可以体现出两种文化对沉默的不同理解,中国讲求“食不言、寝不语”,如果在吃饭过程中讲话过多会被视为失礼。西方国家则视就餐为提供谈话的时机,习惯与一同就餐者不断沟通,如果缺少交谈反而会感到尴尬。在商务谈判中也同样存在这种差异,东亚国家商务谈判的特点是巧用沉默来交换在商务合作条款上的不同意见,而西方国家的商务谈判则倾向于争辩与讨论,这种巨大差异往往增加谈判过程的不适感。

三、东西方文化中沉默差异的成因

(一)历史渊源不同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可追溯的历史渊源,这些渊源也塑造了不同文化的“性格特点”。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国家,深受以儒道为首的文化影响。儒家文化中,孔子主张“巧言令色,鲜仁矣”,能够体现出儒家文化中对于慎言的推崇,其中“巧言令则”作为脍炙人口的成语至今仍为中国人所常用。道家文化中更是明显的体现了老子(李耳)对于少言的肯定,《道德经》的第四十三章可见“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的表述。与东方文化的“和为贵”相比,西方文化中更强调独立的表达自身,更加强调竞争意识,标榜自由,强调个性,把积极地言语的表达视为正面的行动。

(二)文化特点的不同

爱德华·霍尔在其著作《超越文化》中提出了许多著名的经典理论,其中以“高语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与“低语境文化”(low-context culture)最为瞩目。同样,沉默这一非语言符号也受高低语境文化特点的影响,以中国为代表的高语境国家,往往将对话交流的内涵蕴藏于传播的语境之中,依靠听者自身领会。而以美国为首的低语境文化国家则追求坦率,直接的表达,很少依靠语境对受传者意会。

(三)价值观念的不同

沉默适用场合的不同可以体现出东西方价值观念的不同。西方更加强调个人主义而东方更加追求集体主义。因此,无论是在课堂上或是商务谈判中,西方人积极寻求自我表达,强调个人意见的抒发。相比之下,东方人则更加注重周围的环境、交谈者的颜面等环境因素,鲜将自己的意见直接表达,倾向于采取隐晦的方式使得自己的意见尽可能的照顾到周围的环境,最终呈现出隐晦、含蓄甚至沉默的表达方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跨文化传播的环境中,非语言符号的价值值得重视。其中,沉默作为非语言符号的一种,它独立或依附于语言符号而传播,无论是在不同地域的文化语境下还是不同场合的文化习俗中都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如果能正确的运用沉默这一非语言符号则有助于促进传播效果的达成,提升跨文化交际的效率,反之,则会使得传播活动遭遇阻碍。因此,应在日常活动中有意识的培养自身的跨文化敏感性,有意识的学习非语言符號的功能并使用,促进跨文化传播活动顺利高效的达成。

参考文献:

[1]Birdwhistell, R. L. (1952). Introduction to Kinesics: An Annotation System for Analysis of Body Motion and Gesture. Washington, DC: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

[2]Jensen, V.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for silence[A]. ET C: A Review of General Semantics [C]. 1973.

[3][日]三省堂編集所.ことわざ.慣用句辞典[Z].三省堂版.

作者简介:

尹凯民(1996.10-),男,吉林吉林人,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新媒体与社会研究、受众研究。

猜你喜欢

沉默跨文化传播
浅谈英语专业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
语文课堂应拒绝“沉默”
如何走出高中英语课堂沉默的困境
《功夫熊猫》三部曲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跨文化传播背景下商标品牌命名及其译词研究
陶行知“沉默”教女孩改错
澳门:古代与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
中西文化差异下影视传播的现状与对策
不沉默才是金
都市电影中正面形象所带来的跨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