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的起源及发展

2020-09-10刘从戎

医学概论 2020年47期
关键词:中药学炮制本草

摘要:中医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宝库,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健康中国2030”战略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更加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而在此次新冠疫情的防控中,中医药更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中药、发展

溯源

劳动创造了人类,也创造了中药。中药和我国其他优秀传统文化一样,都是在深厚的历史沉淀中积累下来的。人们关于中药的认识,最早可追溯到原始时期,我们的先人因生产力的缺乏,就经常以采摘的方式来获取果实。在采摘的过程中,难免的会吃到一些有毒食物,从而导致了“呕吐”、“头痛”等中毒现象,但也会偶然食用一些植物,使得“呕吐”、“头痛”等中毒症状得以缓解甚至消除。于是也就是在此不断地中毒、解毒过程中,人们逐渐掌握了一些草药的知识,而这就是人们对早期植物药的认识。

氏族时期

到了氏族时期,因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人们发现了更多的植物类药物。另外,远古先人们已经掌握了制造弓弩的技术,他们也可能通过打猎、食用猎物,进而发现动物本身也有治病的效果。比如偶然吃了牡蛎,却发现“心悸”、“失眠”等症得以缓解甚至治愈,而这就是牡蛎“重镇安神”功效的所在。

在此基础上,人们对于中药的认识也更加深入,认识到不仅植物可以作为药物,动物也可以作为药物使用。于是就慢慢的就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以动植物为主的中药治疗体系,这也是中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进步。

夏商周时期

夏商周时期,人们发现酒还可以当作药引使用,进而可以使药效“行气血,朝百脉”,从而使药物疗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于是就把它应用到医学上。据记载,商代伊尹为了便于官民服药,创制了汤液。《资治通鉴》中记载:“伊尹亚圣之才,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就是最有力的佐证。汤液在医学中的使用,提高了药物的疗效,也降低了药物的毒性,因此,汤液至今也是中医里最重要的制剂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学术派别,如阴阳家、法家等。他们的出现,丰富了中华文明体系,对当时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时的医师在充分吸收了各家的精华后,提出了“阴阳五行”等治病理论。在那个时期,也出现了我国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的《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最早经典著作,其主要贡献是建立了“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医学模式,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也为后世中医药理论的发展和临床应用产生巨大影响。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黄帝八十一难经》和《伤寒杂病论》也相继问世。《神农本草经》总结了前人的医药理论,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寒"、"热"、"温"、"凉"四性,"酸"、"苦"、"甘"、"辛"、"咸"五味。《黄帝八十一难经》阐述了"经络学说"、"三焦"理论,完善了《内经》的理论体系。而东汉张仲景编纂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第一部辨证论治专著,可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其中,《伤寒论》被称为"方书之祖",为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单味药的分类上,世人首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但也保留了《神农本草经》的分类方式。将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等七类,并在各类之中,再以“三品’为序排列药物,完善了药物的分类方法。

南朝宋时期,雷敩编纂了我国第一部炮制学专著——《雷公炮炙论》,该书系统的介绍了中药的炮制方法,提出了药物经过炮制可以提高药效,降低毒性的理论学说,对中药炮制学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隋唐时期,西域等地的药材传入我国,推动了我国医药学术的迅速发展。唐显庆四年,政府组织编篡了《新修本草》。《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这是我国医药史上的第一部官修本草。

《唐本草》记载了800多种药物,并将药物分为九类,此书的编篡,对当时世界医学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相传《唐本草》传到韩国、日本后,两国医家皆以能够读到《唐本草》为荣。

宋朝时期

北宋时期由于临床医学的进步,也促进了中药学的发展。宋朝设立了国家医药局。1076年,汴梁开设了由国家经营的熟药所,后来又发展成修和药所及出卖药所,药局的开设带动了中药炮制制剂技术发展,并为后世制定了制剂规范。

明朝时期

明代李时珍编辑了具有”东方药物学巨典”之称的《本草纲目》,该书可分为16纲60类,记载了11096首药方。它是一部伟大的药学巨著,批判纠正了以前药物学中的一些错误论述,里面的分类标准的出现也是分类法的伟大进步。

清朝时期

清代时期,赵雪敏编篡了著名的《本草纲目拾遗》,该书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是清代新增内容最多的本草著作。另外,张仲岩的《修事指南》,将历代各家有关炮制记载综合归纳,系统的论述了各类炮制方法。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改良中医药、创立新中医"等口号风靡一时,形成了民国时期中医药学发展的一大特色,在这一时期中,医药学发展的特点是中西医并存,虽然国民党政府对中医药采取了不支持和歧视的态度,但在无数仁人志士努力下,中医药依然向前发展,并取得了不少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对中医药十分重视。为保证中医药的健康发展, 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措施。建国初期,我国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地建立中医学院,将中医教育纳入了现代正规高等教育行列。1958年各地中医学院增设了中药学本科专业,1978年以后,全国不少院校开始招收中药学研究生,我国的中药教育核心也从中专、大专、本科到硕士、博士以及博士后等多层次的培养的完整体系。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发展,我国在中药学的现代研究的深度上取得了瞩目成就。尤其是屠呦呦从青蒿中分离出青篙素,并荣获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奖更是鼓舞人心。加上在此次新冠疫情的防控中,中医药更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相信,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中药也一定会为全人类健康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钟赣生.中药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2]董汉良,裴新军.中药入门【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3]李娜.中药学简论【M】.中国原子能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刘从戎(2000.12-).男.河南安陽人.福建中医药大学 中药学专业 本科生

(福建中医药大学 福建福州 350122)

猜你喜欢

中药学炮制本草
探究中药炮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中药房药师如何开展优质中药学服务
浅谈中药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研究
我的梦想
《地道风物·本草进化论》
《本草博物志》
《本草博物志》
相宜本草小红瓶精华液全新升级
《中药学》课程的教学体会
藏药的采集加持、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