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方文化比较视域下的花木兰形象解读

2020-09-10朱俊钰罗敏

商业2.0-市场与监管 2020年5期
关键词:孝道花木兰

朱俊钰 罗敏

摘要:《木兰辞》是中国北朝的一首民歌,这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名叫花木兰的女孩替父从军的故事,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2020年美国迪士尼上映的真人版电影Mulan,从美国的文化取向和价值观念出发,诠释和构建了植根于中国文化的花木兰形象。本文通过对比《木兰辞》和迪士尼电影Mulan中所构建的花木兰形象,从中西方化对花木兰形象的不同解读、中西方人物渲染方式的差异来探讨不同文化背景所产生的文化价值差异,以及跨文化交际中不可避免的摩擦和问题。

关键词:花木兰;孝道;个人价值;英勇善战

1.导语

花木兰的故事源自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木兰辞》。北魏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不断南下骚扰,因此北魏政权下令每家每户必须出一名男子参军,所以才有了花木兰代父从军这一故事的产生。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是《木兰辞》的主要情节,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忠孝伦理观念和儒家精神。

继1998年动画版Mulan面世并大获好评后,2020年美国华特·迪士尼公司再次推出了真人版Mulan,东方花木兰的形象在西方媒体的演绎下再现电影荧幕。2020年美国迪士尼刘亦菲真人版花木兰被赋予了神化的色彩,通过美国文化视角的解读塑造了花木兰的全新形象。同一故事情节却塑造了差异巨大却与东西方文化背景息息相关的不同人物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差异和融会贯通,促进了两种不同文化语境的理解和融合。

2.中西方文化对花木兰形象的不同解读

2.1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花木兰

“孝”是传统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国古代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孝”这一思想在人们心中已根深蒂固,后世更有“百善孝为先”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而《木兰辞》给读者的第一直观印象就是“孝”。从开头的“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到文末的“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都呈现出木兰对父母双亲的“孝”,侧面体现出了中国文化中的重孝道。木兰之所以决定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就是因为父亲年事已高,无法继续征战沙场。木兰替父从军的初衷就是“孝”。而到战胜归来时,她唯一的愿望就是可以归乡尽孝。

《木兰辞》中的木兰不仅给世人留下了一个孝子的形象,同时,木兰也是一个女子形象的典范。她是不畏战争、不惧流血牺牲的巾帼英雄,更是孝顺父母、勤劳善良、淡泊名利、一心为家的中国古代女子典范。《木兰辞》开头的第一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说明木兰做着中国古代传统女性“该做”的活计——女工。木兰在去往军营的途中,想到的都是家中双亲呼唤她的声音。战胜归来论功行赏时,木兰不想要功名钱财,只想归乡与家人团聚。中国古代传统女性就是以家为中心,为“家”而活,她们的责任就是顾好家,处理好家中的大小事物,牺牲自我,保全全家。木兰在古代可谓是一个奇女子,但也逃不了中国传统女性固有形象的束缚。

花木兰不可谓不英勇。奔赴数千里之外战场的紧张时间内,木兰飞越一座座高山,跨过一道道关口,一路上只能听到“黄河流水鸣溅溅”和“燕山胡骑鸣啾啾”,只能看到黄河汹涌奔腾和燕山荒凉的景象,身边却只有一匹战马相陪。若是寻常女子,途中的所见所闻就会让她们打退堂鼓。“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军交战历时十年,可见其残酷无情,有的将士不幸战死,有的将士幸存归来。木兰就是其幸存者之一,而最为世人感叹的就是身为女子的花木兰竟能从如此残酷的战争中活下来,成功地爬出了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十年。花木兰用十年的征战又向世人展现了自己英勇善战的一面,她不惧边关的凛冽“朔气”,冰冷“铁衣”,不畏战场的无情刀枪,不怕流血,不怕牺牲。花木兰的骁勇善战令人印象深刻。

2.2西方文化背景下的花木兰

在2020迪士尼电影Mulan 中,花木兰个人价值的实现贯穿始终。故事开始,花木兰在父母的安排下相亲,父亲认为这桩婚姻会给花家带来荣誉,这也是古代女子证明个人价值的唯一方式。然而相亲失败了,媒婆当着众人的面呵斥:“Dishonor to the Hua family. They have failed to raise a good daughter.”花木兰在众人面前出了丑,令自己和花家蒙羞,个人价值被极度否定[2]。紧接着,皇帝的圣旨到了:每家每户必须出一名男子参军。而花家除了年事已高的父亲无其他成年男子,只能由花木兰的父亲接旨。花父的腿因在之前的战争中受了伤,要靠拐杖行走。在接皇帝诏书行礼时,花父出于自尊,拿掉了拐杖,结果就是他不慎摔倒了,然后街坊邻居都在对父亲指指点点。看到这一幕,花木兰想上前帮父亲站起来,旁边的母亲却拦住了她,“你这样做,只会让他感受到更大的耻辱。”这句话深深地刻在了花木兰的心上,为了不让花家蒙受更大的耻辱,维护家族荣誉,花木兰决定代父从军。到军营的第一天,花木兰因为被嘲笑身材弱小就和他人大打出手,显而易见,她绝不能接受对自己的否定,她需要个人价值的认同感,她要为家族带来荣誉。在军营的训练中,和战士对打时,花木兰显露了自己的气(chi)。她拥有的气(chi)得到了将军的注意,也得到了女巫的注意。接下来就有了花木兰和女巫的对决。影片很大部分都在描绘花木兰在战场上如何与敌人斗智斗勇。

到军营后,将军告诉将士们的第一句话就是“be loyal, brave and true”。忠和勇是花木兰可以做到的,但“真”是必須要隐藏起来的,她只能以假面示人。花木兰和女巫对决时,女巫质问花木兰她是谁,花木兰一直声称,“他是花军,是帝国军队的士兵”。女巫告诉花木兰:“他会假装成另一个人死去。”花军这个假身份确实是死了,但真正的花木兰活了下来。当花木兰看到她剑上的三个字——“忠,勇,真”,她决定了要展现真实的自我。她脱下了伪装,骑上了战马,以花木兰的身份重新回到了战场,在将士们面前呈现出真正的自己,她是花木兰,而非花军,个人主义的体现达到顶峰。

3.中西方人物渲染方式的差异

3.1中国整体叙事方式

通读《木兰辞》全文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中国特有的含蓄细微的叙事方式。“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展现了一个中国传统女性的温婉端庄;“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体现了花木兰的忠孝精神;“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描摹了淡泊名利,以孝为本的儒家思想理念……《木兰辞》以中国特有的叙事手法,以视角的流动贯通,依靠细微的对话和动作描写,借助有意味的表象的选择,形成了整体性思维,将一个女子替父从军的故事向读者娓娓道来,为读者展示了北朝时期一个坚韧善良的传统女性形象。

3.2西方以人为本的叙事方式

迪士尼电影Mulan则与之完全相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化使得电影的叙事手法与《木兰辞》截然不同。迪士尼以中国文化背景为蓝本,创新式的加入了“chi”、“dark magic”和女巫等神话色彩,以花木兰个人英雄主义事件为主导,直线式的展开叙述,并不断通过木兰与女巫的交锋与和解来突出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直观明了的展现了一个独立自由的英雄形象。

相较于中国传统的叙事风格,迪士尼电影虽然在人物的情感张力上略逊一筹,但却能直观地反映故事情节的发展。文学的叙事方式不仅是内部诸多元素结构的结合,也是构造者布局意识和思想表达方式的体现,中西不同的叙事方式各有所长,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自身对于花木兰形象的理解和塑造。

4.结语

由于全球化的经济交往和信息传播的发展,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密切互动的网络,世界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而这种趋势正在向文化领域蔓延。中国传统文化在美国迪士尼主流文化解读中的异化、嫁接、重构是值得研究和关注的现象。此次迪士尼对中国文化故事的再创新体现了文化的进一步融合,但其间反映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简单堆砌、对中国传统历史语境的剔除等文化冲突也值得我们警醒。伴随着全球一体化,各国的文化统一融合,全球一体化建设成为人类世界的共同目标,而跨文化交际进程的加快也告诉我们更应该具备创造意识,推动自身传统文化的再发展。

参考文献:

[1][2]康宁.比较文化视野下的花木兰[J].电影文学,2010,(16).26-27.

[3]马晓翙.西方小说的叙事结构[A]。陕西师范大学。2004(02)

[4]魏绍飞;木兰形象的文化变迁[D];四川大学;2006

[5]代迅.跨文化交流中的中国形象及其迁移[J].社会科学战线,2004(1):97-1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武汉轻工大学校级创新训练项目“中西方文化比较下的花木兰形象研究——以《木兰辞》和电影《花木兰》为例”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X202010496035)。

作者簡介:

朱俊钰(2000— ),女,内蒙古呼市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

罗敏(1977— ),女,湖北洪湖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跨文化交际。

猜你喜欢

孝道花木兰
王春艳:战“疫”场上的“花木兰”
从儿童的审美角度赏析经典人物形象
花木兰
刘亦菲版《花木兰》推迟至2020年上映
大学生践行孝道的途径探析
搭建孝道教育与实践平台,探索校园文化育人新途径
塑成作为伦理主体的父母与子女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尽孝而亲不待
浅谈中学生的孝道教育
绝对“孝道”有悖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