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文化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2020-09-10孙圆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5期
关键词:文旅中华区域

摘要:中华民族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在有千百年文化传承的基础之上,传承了文化精华。而幅员广阔的中华民族在民族组成和地域组成上都有着丰富多样性,五十六个民族与三十四个省份城市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在具备如此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我国地域文化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传保护内容。实现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需要,是实现地域文化发展的现实需求。本文从对地域文化的探讨出发,对地域文化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与创新提出建议。

关键词:地域文化;文化遗传保护;传承;创新

引言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响一方经济。对于地域的发展来说,空有其表无法实现经济的稳步发展,以文化为依托,实现文化带动经济,经济促进文化,才真正实现经济的稳步增长。在中国拥有着丰富的地域文化,由于中国历经千百年朝代的洗练,因此每个地区或多或少都会有历史的痕迹。地域文化具备它特有的地域特点,例如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等等,都是以地区为依托而形成地域文化,极具地方特色。这些不同的地域文化,各具特色又相互融合,共同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的精华。因此,实现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社会进步过程中同样需要注重的方面[1]。

一、地域文化的概述

(一)概念界定

在实现地域文化的传承之前,需要明确哪一类文化属于地域文化的范畴。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地区之中,在历经当地人民群众的长期生产生活后,形成的具有当地生活习惯、地区特征并与其他区域文化有明显区别的文化,它是体现在文化风格、文化内容、文化形态之上的一种文化形式[2]。实现地域文化的传承,就是要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础之上实现文化的创新。

(二)基本特征

一般来说,地域文化具有以下五点特征。

第一,地域性。地域文化首先要具备特有的地域性,其表现就是能够通过文化判定文化所属地域。地域文化产生于特定的地域,具有当地的历史发展特点,不论是历史建筑遗迹、历史文化遗存或者地方传说这种可见的显性文化,还是当地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或者传统信仰这种精神层次的隐性文化,它的根基都是以当地地域的历史发展为依托,结成具备地域性的文化的果实。尽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地域文化会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融合,但在文化碰撞之间地域文化仍保持独特的地域性、本地性。

第二,整体性。地域文化在发展之中具备整體性。地域文化的整体性特点体现在其物质形态和意识形态两个方面。在物质形态上,地域文化主要以带有地域性、区域性的语言、建筑、服饰、食物等为体现,在意识形态上,主要是以具有当地特色的风俗习惯、礼仪礼节、艺术体现或者当地人们所具备的区域性价值观念、审美态度等等。地域文化的体现不是在某一方面单独呈现的,它是渗透在该地域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

第三,长期性。地域文化是人们在一个长期积累过程中形成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工作。它是人们长久的在生产生活之中、在社会变迁之中、在朝代更换之中沉淀起来的,具备一个地区悠久的文化底蕴,具有一个地域的独特文化魅力。

第四,亲缘性。亲缘性是指当地的文化与当地土生土长的居民之间的联系,地域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本地居民,本地居民的生活渗透着区域文化[3]。换句话说也就是本地居民是地域文化的创造者与实践者,同时也是地域文化的欣赏者,更是地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开放性。地域文化的发展并非是封闭式发展,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往来、政治交往等等形式,都会影响到地域文化的变迁。在时代进步之下,多元文化的冲撞带给地域文化新的血液。对于处于经济繁盛、交通便利的地区,当地的文化更是受到来自其他地域文化的碰撞,这种“文化碰撞”使地域文化更具包容性、开放性的态度对待其他区域文化。

二、实现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

(一)是当前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需求

实现区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基于当前国家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需要。国务院就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构提出明确要求,即确立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明确政府保障底线,做到保障基本、统一规范。基于此,各地区要在把握国家要求标准的基础上,在确保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前提下实现具备地域特色的地方实施标准,逐步完善具有地方特色与衔接性的标准指标体系。同时强调对“标准”的实施需要兼顾“地域特色”与“文化特色”。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不仅要求地域文化优势的体现与地方标准的贯彻落实,同时需要让居民切实体会到丰富的文化氛围。

(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的实践需要

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需要关注传统文化的每个组成部分。地域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及中华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需要我们在呼吁人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的同时,引起对地域文化的关注与传承。中国党校八十周年之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发展之中的重要性;国务院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同样强调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作为中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实现区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维系区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的实践需要。

(三)是基于文旅发展的需要

社会发展之下文化的价值与旅游产业密切联系,文旅融合发展成为时代所趋。在习近平主席引导的新时代下,将文化旅游发展的质量放在重要位置,在此过程中不仅强调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相互推动发展,同时将文化旅游作为人们生活幸福感提升的推动力。文化部及财政部门针对区域文化的发展提出若干指导意见,推动区域文化的产业发展。实现区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有利于推动文旅结合,实现产业融合,同时也是促进文旅消费,实现文旅发展的现实需求。

三、地域文化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与创新的途径

(一)以“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为传承原则

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秉持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传承传统文化过程中选取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继承,有所选择,有所剔除。在进行文化产业及文旅产业发展过程中,“为我所用”原则需要被贯彻落实,充分挖掘地域优良传统文化,实现地域文化的价值。

具体的说,需要严格要求区域文化的遴选工作。第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旅产业发展需求相统一的原则;第二,坚贯彻落实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传统文化传承原则,推陈出新,为我所用。以优秀的地域文化为基础,实现地域文化的创新发展。第三,对于纳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地域文化,应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

(二)实现区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实现区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以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发展规律为遵循前提,是以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切入点,以提供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及文旅消费产品为出发点及归宿。第一,搭建特色文化空间。立足区域文化,以区域文化为依托实现区域文化空间构造,以历史文化名城、名人故居、传统村落、革命文化纪念地为主的资源为基础,向公共文化服务方向发展。第二,实现区域文化文艺创作。立足区域文化的丰厚内涵,在满足当代大众审美需求的原则上实现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形成艺术表达。第三,加强文化旅游产业推动力。立足区域文化资源,拓展文化事业,将其与其他领域产业相结合,实现区域文化发展的共赢局面。

(三)实现地域文化资源的价值转化

第一,将地域文化资源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旅行发展紧密结合,实现地域文化资源的最大程度的发挥。第二,立足区域文化差异,实现区域文化独特性的价值体现,提升區域文化内涵价值。第三,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旅产业的要求,构建地域文化蕴含的内在价值,实现地域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特色性发展。

(四)创建地域文化独特文化旅游业品牌

立足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以地域文化特点为基础,推出主题性活动,贴近居民生活,结合地域特色文化习俗、地域特色文化演出、地域文化成果展览及地域特色文化讲座普及四种方式,打造具备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品牌,实现地域文化的普及与传承。同时借助名人效应,实现以名人为载体的地域文化名人宣讲活动,另外以文化渗透旅游、旅游感受文化的文旅文旅渗透形式实现对文化旅行特色品牌活动的举办,还可以通过举办群众性质的区域文化特色活动打造文化品牌形象。

结语:

总而言之,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与冲击。地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发展与弘扬过程中不可忽视的要点。即便在当前地域文化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难以攻克的问题,但我们需要在发现问题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总结问题,不断反思,实现对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可行道路的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吴锋钢.城镇化中地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02):156-159.

[2]邵甬,陈欢,胡力骏.基于地域文化的城乡文化遗产识别与特征解析——以浙江嘉兴市域遗产保护为例[J].建筑遗产,2019(03):80-89.

[3]张俊峰.冰精品酒店设计——论精品酒店与地域文化的必要联系和文化遗产的探索与保护[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4(10):112-114.

基金项目:2018年度河南工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准入、评价、预警及退出机制的构建及实践(JY201810)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孙圆,(1988-),女,汉族,河南工程学院,山东临沂人,河南工程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室内公共空间设计与研究。

猜你喜欢

文旅中华区域
深度拓宽文旅融合边界
推动文旅消费提质扩容
分割区域
文旅地产 破局模式
文旅地产或将逆风飞扬
擦桌子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