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梦”视野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研究

2020-09-10陈思琪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5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梦大学生

摘要:大学生作为新一代青年,是实现“中国梦”的依靠力量,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后备力量。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仅决定了自身的价值观念,而且影响“中国梦”的伟大实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本文以“中国梦”为视野,在分析大学生缺失马克思主义信仰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增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策略,引导大学生做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关键词:“中国梦”;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中国梦”视野下,当代大学生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一、“中国梦”视野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性

(一)实现国家富强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信仰

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才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在新时代,唯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面临的新任务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国梦”。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是实现“中国梦”的后备力量。大学生唯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理想信念,才能为国家繁荣富强注入力量,推动“中国梦”的伟大实现。

(二)实现民族复兴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信仰

中国共产党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马克思主义实现两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迈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历程”。

新时代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大学生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真正做到在理论上与时俱进,在实践上脚踏实地,在思想上坚定不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实现人民幸福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不仅深刻揭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决定作用,而且为人民群众实现自由提供了路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永远为人民谋福利。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大学生坚持群众观点,不仅能提高自身的政治站位,提升自身的思想觉悟,还能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思想基础,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政治基础。

二、“中国梦”视野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忽视

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大学生面临着艰难的选择和困惑,导致部分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这与信仰选择的日趋多元化、功利化、现实化因素有关。

大学生信仰选择的多元化。严峻的就业压力、激烈的经济竞争使大学生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造就了大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行动的品质。同时,全球化、信息化给大学生信仰多元化的选择提供了条件。全球化使不同社会思潮相互碰撞,造成社会思潮多样化,给信息化提供有效途径。在全球化、信息化过程中,资本主义国家企图宣扬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念、政治思潮,造成社会思潮多样化。面对复杂的社会思潮,大学生面临艰难的信仰选择和困惑。

大学生信仰的功利化。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多数大学生以职业选择为导向进行学习,不能自觉地将个人理想信念和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有机地联系起来,造成大学生信仰逐渐功利化,导致精神上缺钙。

大学生信仰的现实化。效率原则和竞争原则既能强化大学生信仰,又使大学生信仰过于现实化。当代大学生为了在就业中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热衷于报考各种证书,只注重证书的量化,从而忽视证书的质化,忘却新一代青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承担的责任,未能认清个人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之间的双向关系,未能自觉地将个人理想信念与社会主义远大理想紧密联系起来。

(二)学校因素:高校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影响

近年来,高校加强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工作的力度,但是,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依然存在许多客观问题。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论教育与学生实际相脱节。近年来,我国不断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旨在改变教育注重分数的弊端。虽然我国一直强调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思想政治课在大学课程体系所占比重偏低,偏重传授思想政治的理论知识,均以公共课形式为主,德育效果不佳。道德品質的考核标准难以量化,因此,在学生评奖、评优活动中,思想道德素质的考核只是作为一种形式,没有发挥真正的德育功能。

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法单一。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主要采用理论灌输方法,单一的教育方法会扼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部分高校教师不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重大政治事件、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不能将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学生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不能将“中国梦”的伟大实现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联系起来,造成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缺乏针对性。

(三)社会因素:社会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冲击

国际因素影响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全球化既能造福人类,也会毁灭人类。全球化密切了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同时也给西方文化的侵入提供途径;西方国家掌握丰富的经济资源、科学技术,会利用这些优势向社会主义国家传播资本主义政治观念和思想价值,以动摇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否定社会主义价值观,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低潮动摇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世界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低谷,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结论相反,导致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前途丧失信心,摒弃马克思主义信仰。

国内因素影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迅猛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人民生活实现了小康。在取得成就的同时,我国社也面临着一些矛盾,腐败现象层出不穷,不公平、不公正现象依然存在,需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行”1,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共产主义道路。但是,面临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大学生容易迷失方向,产生价值困惑,丧失马克思主义信仰。

三、“中国梦”视野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应对策略

(一)建立理论自信,提高大学生的自主性

利用马克思主义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论自信,自觉抵制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缺乏科学的理论自信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滑坡的主要因素之一。马克思主义具有客观性、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建立在解决人类社会现实问题基础之上,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指明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应“准确定位马克思主义这门学科”,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为自身信仰,使学生在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中做出正确的信仰选择,树立科学的理论自信,用坚定的理想信念为“中国梦”的伟大实现增添力量。

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为大学生坚定信仰的方法之一。在“中国梦”视野下,受信息网络的影响,大学生更倾向于各种娱乐性信息,习惯于碎片化阅读,在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要克服这种畏难情绪,首先就要“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的认识”,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7。

(二)净化校园环境,创造积极的校园文化

理论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创造科学的教学环境。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论与实践教育相脱节,影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性。因此,应增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论与实践教育紧密性,将“中国梦”与大学生实际相联系。高校应在做好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论教育时,更应该针对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信仰选择困难和马克思主义信仰滑坡等。根据“中国梦”的伟大实现,采用合适的信仰教育方法,选择适当的信仰教育内容,培养优良的个人素质和道德品行,增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利用外部延伸的校园文化活动净化校园环境,创造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

提高高校教师素质,打造良好的模范师风环境。专业素养是教师作为授业解惑者的理论基础,定期培训考察、提高科研能力是增强教师专业素养的必经之路。教师作为传道者,还需要做到为人师表、孜孜不倦,传播正能量,为学生树立榜样。教师不仅要不断完善专业知识与能力,还需要提高师德,发挥极具感染力的模范力量,为“中国梦”的实现注入师德力量。

(三)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占领互联网高地,为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中国梦”的诠释、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传播需要借助互联网渠道,而互联网舆论由政府引导。因此,政府应健全网络监控机制,完善网络媒体防范机制,建设专业的网络监管人员,严格把控“中国梦”诠释和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的内容,为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弘扬社会主旋律教育,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营造积极的社会环境。在“中国梦”视野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仍是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要途径。要结合社会现实背景,加强社会主旋律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强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奠定理论基础。在“中国梦”视野下,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在理论知识上与时俱进,引导大学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汲取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增添新时代优秀文化内容;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实践中引导大学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中国梦”的实现注入意识形态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2李高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J].理论探索,2011:6.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史嘉.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研究[J].黑河学刊,2018(02):111.

5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N].人民日报,2018-05-02.

6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4.

7王曼,杜建.论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国梦”的实现[J].山东行政学院學报,2014(07):5.

作者简介:

陈思琪(1995.11-),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梦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现代化视域下个人信仰与社会信仰的关系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网络多元时代如何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问题的哲学思考研究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