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戛纳电影节影片分析

2020-09-10张莉莎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6期
关键词:电影分析发展

摘要:本文以戛纳电影节的影片为分析对象,从类型、情节、叙事结构和电影语言等多个方面对其艺术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该电影节获奖影片《寄生虫》和艺术风格的分析,探讨了该电影节评审标准与审美倾向。

关键词:电影;发展;分析

一、戛纳电影节的政治、历史背景

戛纳电影节创建于1939年,由路易·卢米埃尔担任“国际电影节”主席,是当今世上最具影响力、最顶尖的国际电影节之一,是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之一,最高奖项为“金棕榈奖”(该奖项于1957年正式创立,在此之前均称为“国际电影节大奖”),2002年电影节官方名称定为“戛纳电影节”。一般于每年5月在法国戛纳举行,为期十天。受二战影响,第一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于1946年正式开幕。1948年和1950年两年由于经费不足,加上1968年的“五月风暴”,戛纳电影节在这三年里被迫取消,到2019年,电影节一共成功举办了72届。

戛纳电影节是在复杂的政治背景中成长起来的。缘起是为了与威尼斯对抗,法国政府在同盟国美国和英国的支持下,在法国境内择一处气候适宜地区创办具有反法西斯性质的电影节。法国电影受到法国历史改革影响,1958年兴起新浪潮运动,能体现法国在电影发展上的独树一帜。戛纳电影节也渐渐成为法国外交重要平台,曾获得《地狱门》的制片人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发表有损法国形象的不当言论,1955年,电影节拒绝日本影片《吟公主》参赛,即使时事后该制片人亲自登门道歉,评委会仍将该电影安排至最后一天放映,由此可见,戛纳电影节在涉及到法国形象时,态度往往非常坚决。并且戛纳电影节具有见证二战前后的历史意义,所以在戛纳电影节创立初期有不少关于二战题材的电影获奖,至今仍偶尔会牵扯到一些政治问题。

二、戛纳电影节颁奖数据分析

金棕榈奖一届一般仅颁发给一部顶尖作品。在首届电影节上为16部影片颁奖,第二届电影节中有五部影片分别获得了不同奖项,是为了促进战后电影业复苏。1951年至1997年间,有十届电影节,均出现了“双金棕榈奖”,其中就包含了1993年,华语电影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获奖电影《霸王别姬》。“金棕榈奖”获得者里有七位导演曾获得两次电影节大奖,其中国籍为欧洲地区的5位,美洲地区1位,亚洲地区1位。

据截止2019年第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获奖统计结果显示,美国以18次获奖的成绩高居榜首,其次是意大利(12次)、法国(9次)、英国(8次)、日本(5次)。前五名获奖国家中,亚洲地区上榜的只有日本一国。

三、历年获奖影片类型及颁奖倾向

获得“金棕榈奖”的影片绝大部分类型为剧情片,按类型划分其中爱情片、战争片为第一阶梯,多年来持续出现;喜剧片、纪录片为第二级阶梯;悬疑片为第三级阶梯。动画片、音乐片与歌舞片几乎是屈指可数,魔幻、科幻题材的电影更是凤毛棱角。在对所有获奖影片大致系统分析了解以后,对于“战争(主要是二战)的反思”、“贫富差距”、“生命与人性”一直是戛纳电影节获奖影片热衷于讨论的话题,在这三大话题的基础上,通过不同时空与人物的故事,能不断创造出内容深刻的电影。历史变革类(《地下》、《霸王别姬》)、校园生活类(《课室风云》、《如果》)、宗教信仰类(《四海一家》、《比利迪安娜》)也通过丰富崭新的剧情内涵,拔得头筹。

电影节大奖评审在电影的选择上,较其他欧洲两大电影节而言,更看重电影本身的艺术价值。电影的艺术价值包括电影价值观、剧本、情怀、艺术技巧、制作技术、表演。前三者不用说,这是电影创作的基石,电影节获奖作品中,有《奥赛罗》、《茱莉小姐》这样的戏剧改编电影,也有《田园交响曲》、《低俗小说》这样的小说改编,在这一水准下,剧情下线不会太低,并且在老生常谈的爱恨情仇主题的不断翻新后,观众的审美需求会有更高要求。艺术技巧与制作技术随着工业发展,电影制片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叙事手法、拍摄手法与时俱进,能引领电影潮流。表演这一单元,也是能体现电影价值的关键,所以戛纳电影节也会为演员设置奖项,更全面的考量电影。

戛纳电影节对于写实手法逐渐倾斜。不是说以前的大奖电影就不写实了,而是随着信息化、全球化高速发展,会有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出现在戛纳。从2010年至2019年这世界电影节中,日本、泰国、韩国三个亚洲国家均有电影获奖,几乎超越了以前任何十年中亚洲国家获奖比重。这些作品中,虽然仍然以剧情片为主,但是出现了更多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老龄化题材、同性题材、移民问题等,都符合近十年来世界电影选材趋势。尤其是贫富差距话题,随着人权意识的提高,在表现形式上出现了新的观点。近两年来,《小偷家族》与《寄生虫》的获奖可以说是众望所归,这种描写底层生活的电影不少,但是它们出彩的地方就在于它们是基于国家和地区的尖锐话题展开艺术创作,能代表观众诉求,具有记录时代的意义。透过这两部电影,我们也能看到戛纳电影节获奖影片大致的一个共性,在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下越贴近现实并且用独到的电影语言展现,会越具有艺术价值。

四、分析近年大奖作品内容转变趋势

《小偷家族》剧情上感觉是《流浪的迪潘》的日本化,讲的是在残酷的社会现实中,一些社会的边缘人物组合在一起抵御社会压力。《寄生虫》这部电影则使用一种全新的形式,更深刻的剖析了家庭成分。这部电影的获奖,不仅仅代表了韩国电影获得的荣誉,更是亚洲电影的新高度。

奉俊昊导演的电影近乎于“作者电影”,不再局限于剧本的限制。《寄生虫》关注了韩国社会的阶级鸿沟,社会现象背后的力量无疑是观众最好奇的点。我们不妨想一想,为什么如今再拍二战有关的电影便不再获得如此荣誉。是因为电影艺术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电影主题。“二战”主题电影趋于饱和,可是世界上的冲突与矛盾永远不会消失,这就是现实主义题材登上戛纳电影节大舞台的重要因素。所以我想,未来的十年中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或将迎来一个井喷阶段。

不仅是写实手法,戛纳电影节对于象征手法也提出了的更高要求。这世界电影节中,《白丝带》、《自由广场》等电影的象征意义赋予了电影较高的艺术魅力,在《寄生虫》中反复提到的“气味”,也通过象征的艺术手法,对影片中的阶级矛盾进行升华。从这几部影片的命名与主题上,我认为能否用具体的事物贴切地代表抽象的群体,可能也会成为未来“金棕榈奖”评判的重点,“以小见大”的这种方式也能体现电影这门艺术的特性。

结语:

电影的写实手法与象征手法并不是矛盾的。简而言之就是用最具代表性的元素,放进现实生活中矛盾冲突的关键地带,传达一种无法靠政治、经济体现的文化。

综上所述,结合戛纳电影节的前世今生,我认为戛纳电影节需要的是更有感官沖击力,用超越具象的概念、思想、感情的手法,更加逼真地、多维地、全方面抓住社会前进的脉搏的艺术电影。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戛纳电影节”

[2]《戛纳电影节的历史演进研究》 【作者:肖熹 出版源《东北师范大学》】

[3]《戛纳电影节的“亚洲时刻”》【南都周刊2018.06】

[4]知网回答《戛纳、柏林、威尼斯三大电影节有何侧重点》

作者简介:

张莉莎(1999—)性别;女籍贯:湖南省郴州市人,民族:汉族,职称:无,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表演,单位:深圳大学。

猜你喜欢

电影分析发展
分析:是谁要过节
回头潮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
后现代视域下香港电影的解构与建构
国产“现象级”影片的跨文化症候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