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生命对话,为生命而教

2020-09-10谢美明

高考·下 2020年6期
关键词:生命教育高中语文文本

谢美明

摘 要:新课标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学生漠视生命、放弃生命的事件让人痛心疾首,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是我们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课题,笔者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探索:一、结合文本,联系现实,渗透对生命的教育;二、创设情境,鼓励表演,激发对生命的热爱;三、加强阅读,补充材料,丰富对生命的认识;四、指导写作,引导思考,表达对生命的体验。

关键词:文本;高中语文;生命教育

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雅思贝尔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外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高中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学生漠视生命、放弃生命的事件让人痛心疾首。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是我们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课题,笔者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探索:

一、结合文本,联系现实,渗透对生命的教育

笔者在上《劝学》时,说到“劝学”题目,说到劝勉读书,特意选择“方舱读书哥”故事来劝勉学生读书,这位“读书哥”姓付,博士毕业后去美国深造,目前是博士后,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书,付先生回国探望父母,没想到家人和他相继被确诊,在方舱医院接受治疗时,他被记者拍到这样一张照片:在病床上手捧一本书,镇定自若、心无旁骛地阅读,书名为《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正如英国作家毛姆说,阅读是一座可以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这座避难所,不分等级,不论贫富,爱书人都可以拥有。方舱医院里的这位“读书哥”,就是靠着这本书,屏蔽了病毒给人带来的不安,超越了沉重庸常的日常生活,进入一个可栖居的诗意世界,而我们在安逸的环境下,却静不下心来看一本书,受到一些挫折,还有想不开的念头,是不是有点羞耻?

《劝学》课堂上还引用了日本捐赠物资包装的上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等寄语劝勉大家读书。这些意蕴深厚情感丰沛的诗句,不仅表达美好的祝愿,而且透过这些诗句背后,我们看到日本作为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国,在我们面临灾难时及时对我们施以援手、守望相助的情谊。因此,读到这样的诗句大家格外被感动。总之,录课《劝学》时,笔者根据文本选择与生命有关的材料,劝勉学生多读好书,渗透对生命的教育,读书可以让我们捐赠标语更有鼓舞人心的力量,让我们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保持淡定和从容。

二、创设情境,鼓励表演,激发对生命的热爱

笔者录课《苏武传》时,多方创设情境,营造对生命的热爱之情。由于这篇古文比较长,也比较难,为了增加趣味性,在讲解古文时,穿插了《苏武牧羊》的音乐和朗读还有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内容,苏武19年北海牧羊,历尽艰辛,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和安迪用27年时间凿穿围墙,见证了信念的力量,他们都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顽强和可贵,生活路上,没有人可以一帆风顺,困难和挫折都是会碰到的,不能轻率放弃自己的生命。

另外在学习这篇课文的基础上,笔者鼓励学生在家里拍视频表演“卫律劝降”、“北海牧羊”和“李陵劝降”等片断,拍好的视频利用课前课后或者班会课时间播放。学生刘梦颖和她弟弟在家里表演“卫律劝降”片断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虽然拍摄视频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舞台在家中,演员基本上是家里人,道具基本没有,但学生们还是尽自己所能表演了其中的片断。当卫律的剑刺向苏武时,表演者一定更能理解“威武不能屈”的不易;当苏武北海牧羊吃毡毛、掘地鼠,还手持旌节,不忘朝庭时,表演者一定更能理解“贫贱不能移”的可贵;当李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苏武劝降时,表演者一定更能苏武体会妻离子散、兄死母亡之后还能保持忠贞、心存大汉的艰难。通过创设情境,学生更好地读懂《汉书》里的这篇艰深的古文,也能够更好地理解“苏武”这一人物形象,更好地体会生命的頑强,激发他们对生命的热爱。

三、加强阅读,补充材料,丰富对生命的认识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思维,教师要将学生看作具有完整内涵的“人”,意识到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因此,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朗读能力、交际能力。笔者鼓励学生做“生命”这方面的主题摘抄或者阅读思考,学生摘抄或者阅读思考的过程,其实是他们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生命”问题进行思考,学完《热爱生命》这篇短文,笔者特别推荐美国诗人狄金森的诗歌《假如我能使一颗心免于破碎》,生命的价值不仅仅的索取,也是付出,从不同角度丰富对生命的认识。

如果只是简单搜集和摘抄材料,那么阅读容易流于平庸,教师还应该补充了一些有关生命的深度阅读材料。如“吹哨人”这一主题用到的材料如下:刘成伟《中国式“吹哨人”》、肖瑶《谁是真正的“吹哨人”》、世间押沙龙《切尔诺贝利:是的,这很蠢,但为什么?》、愈嘉《魏源:晚清的吹哨人》等,并设置相关阅读提示“切尔诺贝利事故中,吹哨人遭遇了什么?当局为何为掩盖?吹哨人和告密者有何不同?每一个成为吹哨人的人,一定都知道自己未来将要面对的命运。但他们为什么还是选择不惜生命地站了出来?”通过这样的主题设计阅读,引导学生对“吹哨人”这一作文素材深入思考,提升思维水平,丰富对生命的认识。

四、指导写作,引导思考,表达对生命的体验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要求:“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感情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这些表述对我们的高中生写作提出较高的要求,表明高中生的作文应该有较高的思想深度。引导学生用笔分析世情,砥砺性情,提升观察社会、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励他们在困境中有迎战困难、勇于担当的勇气,也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和担当。

如《苏武传》学完,让学生想象“苏武牧羊”的场景,把自己想象成苏武,在那种艰难处境下如何生存下来,写一个作文片断,或者提供这样一个情境“新时代涌现了许许多多的的坚守抗疫一线的白衣战士,他们是和平时代的英雄,她们在坚守什么?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让学生写一个作文片断,通过这样的作文方式可以更好地促进理解经典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表达个体对生命的独特体验。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结合文本和现实生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教师在教授《老人与海》时,可以引导学生欣赏老人桑提亚哥这个在命运重压下依然能维持人类尊严和抗争精神;教授李白的《蜀道难》时,可以让学生感悟诗人在险恶逆境中依然志存高远的豪迈之情;教授蒙田的《热爱生命》时,引导学生思考“热爱生命”与“消磨时光”两种不同人生态度的不同之处,从而联想自己应该如何度过一生,珍惜生命;教授弗洛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中,让学生了解给予比接受更能让人感受到愉悦,生命在于奉献的道理;教授帕斯卡尔《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时,引导学生读出人生命的脆弱,同时又读出生命因为有了思想、有了创造力而变得高贵而伟大。

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催人向善,进而提升生命的质量。泰戈尔先生也倡导生命教育,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要培养孩子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与生命对话,为生命而教,时刻提醒着自己。

参考文献

[1]肖川.生命教育:为幸福人生奠基[J].青年教师,2007(2).

[2]程红兵.语文教学“科学化”刍议[J].语文学习,1991,(11).

猜你喜欢

生命教育高中语文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