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驱动法”策略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应用分析

2020-09-10王晓磊

新教育论坛 2020年11期
关键词:有效应用分析教学策略

王晓磊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应用“问题驱动法”策略,培养学生们主动思考、自主分析、大胆探究的能力很重要,进一步提升了数学的教育品质,还有利于小学生不断积累知识经验,最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选择的灌输指导方式,不符合学生们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因此教学问题越变越多,教学质量不尽人意。而“问题驱动法”策略的有效實施,既能改善弊端现状,也将轻松挖掘到更多学生的智慧潜能,可谓一举数得。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驱动法;教学策略;有效应用;分析

引言:要想小学生真正学好基础知识,就要鼓励他们自主分析数学问题,使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变得活跃,逐渐脱离教师引导,在复杂问题以及数学概念的研究中发现数学课程的魅力所在。数学课堂有效应用“问题驱动法”策略,不断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在和谐互动关系的影响下,数学教育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成效,期待培育出大批高素质的全能型人才。笔者就从几个方面展开了小学数学“问题驱动法”有效实施的研究。

1、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数学

我们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和思维习惯,为他们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然后根据主要的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鼓励学生在特定情境中思考相关问题,并且养成主动探索数学问题的好习惯。有效提升数学教育品质不可能一蹴而就,数学课堂教学做到以生为本、因材施教显得格外关键,小学生都是可塑之才,教师有序推进教学指导工作,让孩子在问题空间中及充足时间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数学教育事业长远规划进程的加快自然变得指日可待[1]。比如,在讲《长方体》一节的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做一个长方体,并给学生抛出一个问题:长方体的特点有哪些呢?可以按照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猜测出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吗?学生经过对长方体的观察,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1)长方体有六个面。(2)每组相对的面完全一致。(3)长方体有十二条棱,相对的四条棱长度相等。(4)按长度可分为三组,每一组有四条棱。(5)长方体有八个点。(6)每个点连接三条棱。三条棱分别是长方体的长、宽、高。(7)长方体相邻的两条棱相互垂直。学生们经过对长方体特点以及长方形面积的公式的计算总结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长方体的面积=(长×宽+宽×高+长×高)×2。数学教师经过创造问题情境,不仅培育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培育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激发学生互动参与,合理运用驱动方法

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合理运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开展教学,需要学生的主动性参与。一方面,教师设计的问题驱动探究任务具有趣味性。尤其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认知意识较低,如果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就不能实现问题探究驱动性学习的目的了。另一方面,问题驱动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又需要教师做好驱动任务的引导,才能够实现教学方法的运用,始终保持学生的主动参与。比如,在讲《三角形》一课时,教师不妨鼓励学生在课后生活中收集各种各样的“三角形图片”,然后结合这些三角形提出“我们是怎样判断这些图形就是三角形呢?如果我们将它们放在四边形中,又会看到什么呢?”,为其“下定义”,然后再对三角形的每一个角进行测量,对每一个边进行测量,最后对学生自主探究的“三角形定义”“三角形边角特征”“三角形与四边形之间的关系”三个探究方面进行总结。案例中提到的小学教师教学实践过程,就是结合当前学科教学内容,充分发挥驱动课题自主探究优势,以及教师课堂教学牵引性特征,促进问题驱动教学法合理运用的教学方式。

3、利用生活中的问题,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在数学新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教育题材都来自于学生们熟悉的生活。如《年、月、日》、《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图形的运动》等。这些题材的选择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有意义的数学应该是现实的”的理念[2]。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兴趣,选择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例子,它不仅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使他们的知识更加持久,进而深入理解,为进一步构建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在讲《圆锥和圆柱》的内容时,教师不应该简单地让学生按照教科书的安排快速进入操作探索阶段,而是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老师在晚会上给每个团队发糖果。小李和小李急于拿起他们的帽子,把他们当作容器,为团队接收礼物。他们的帽檐很大,但小李的帽子是小林的三倍高,那么,他们给小队带来的糖果有什么不同吗?为什么?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学生可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收集、处理信息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4、善于引导课堂实践,方便学生知识建构

学习数学知识是对知识建构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实践,有利于他们提出问题能力的提高[3]。比如,学习《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转换》,可在学习分数化为小数的知识时,提出分数的分母具有什么样的特点,面对这个探索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教师不能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在学生已经了解的知识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正确地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再引导学生对这一见解进行验证,看答案是否正确。这样的学习过程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参与了教学过程,课堂氛围十分浓厚,学生不仅学好了数学知识,也感染了其他同学,轻松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

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需要适应新的教学方法,教师也要认识到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将继续产生新的问题,进而让学生在动态和有效的问题中寻找解决方案和策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进而锻炼提出提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各种潜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建明.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驱动法”的研究[J].大众教育,2019(26)311-312.

[2]蒋婷月.“问题驱动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施[J].新课程·小学,2019(08)99-100.

[3]韩小梅.小学数学与“问题驱动法”的结合思考[J].教师,2019(05)44-45.

猜你喜欢

有效应用分析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分析:是谁要过节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回头潮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浅谈循环训练法在初中篮球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政治互动教学有效应用研究
Units 13—14解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