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个同样感人心扉的历史人物形象

2020-09-10马淑媛

今古文创 2020年33期
关键词:教材解读

马淑媛

【摘要】“将相和”是一则流芳百世的历史故事。作为部编本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一历史文献改编而来的。课文以战国时代秦赵两大诸侯国之间的邦交关系为背景,通过讲述蔺相如的“完璧归赵”“渑池会面”以及他与廉颇之间的“负荆请罪”等三个历史性故事,演绎了一场广为传颂的由“将相不和”到“握手言欢”的真实历史剧,充分显现了蔺廉两人在“维护国家大义”上同样具备“立人为公、深明大义”的高尚品质。文中以刻画蔺相如人物活动形象为主要线索,在描写廉颇人物形象时则很简约。然而深入分析课文内容并认真解读人物形象,同样地让读者对他俩从内心油然而生感佩之情。

【关键词】教材解读;将相和课文;历史人物追思;教学预设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3-0083-02

人所共知,“语文教材就是个例子。”叶圣陶这一广为人知的信条式“教材例子”论断,意在表明教材作品的“经典(或精髓)性”特质。“人物形象”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就小学语文学科而言,教材语篇中刻画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有男女老少,有古今中外,有各种领域和各种类型的。诸如此类的其人和其事,为读者展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的生动形象,从中获得丰富多元的情感体验和教育启示。与一般情况有所不同的是,《将相和》这一流传甚远的历史故事,在部编本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课文内容中,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呈现出一些非常显著的个性化特点。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的探究与思考,主要从人物形象感悟方面,试简述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一、从“将相和”这一课题上进行解析

众所周知,课题是课文的“眼睛”。其重要性集中地体现在——或体现文本中心,直击文本主题;或设置一定悬念,启发阅读思维;或交代写作对象,明确写作内容;或摆明行文顺序,引见行文线索……再从作者拟题或编者编题看来,课文命题的方式有多种多样。比如,直接以人或物的名称进行命题,以人或事物的重要特征进行命题,以一定的修辞手法进行命题,以重要人物的具体语言进行命题,等等。显然《将相和》这篇课文,与上述几种现象都并不相同,它而是以“故事发展的主要情节”来命题的。单从课题来看,既然是“将相和”这种结果,那么,就必然会有“将相不和(或失和)”这样的前提或原因。正因为如此,当学生或读者在刚看到“课题”时,就会至少产生如下一些问题:这里的“将”是谁,“相”又是谁?他们之间为什么会发生“不和”现象?又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和好”的呢?这是对课题解读的常规性思维,也是对课文内容教学的常规性预设。无论课题解析还是教学预设,都会从中自然引发对人物形象的猜测与想象。

二、从“将相和”主体内容上进行过解析

按照一般性思维来分析,课题既然是“将相和”,那么,课文重点内容应当集中地体现在“重归于好或握手言欢”上,至于“为何不和?”以及“如何不和?”等现象,是一种客观性前因,同时也是一种必要性前提。从人物故事这个角度来说,在内容比例的划分现象上往往体现得比较明显,这样也就显得有主有次、主次分明。也就是说,按照常规来讲,“将相和”这一历史故事在内容分配上,需要简要地介绍“不和”原因,而把“怎么‘和’”作为主体内容来写,这才是“理所当然”的现象。然而,部编本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将相和》课文则不然:反而把这一历史故事的“原因”,即蔺相如通过“完璧归赵”和“渑池会面”,由一个门客到上大夫再到上卿这种现象和过程写得详而又详、细而又细;却把廉颇“负荆请罪”的形象和过程写得非常地简略。在这种内容安排状况下,许多教师和学生自然地就会把“教与学”的目光与精力进行平均分配;甚至于把更多的教学时间倾向于“完璧归赵”和“渑池会面”,而对于“負荆请罪”则略教与略学。笔者以为不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造成“将相不和”的前两个故事可由小学生自主学习—— “自我读悟+合作探究”;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大家就将相如何“握手言和”这个情节,通过联系实际认知和合理化想象进行详细化解析。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与探究精神,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想象能力。

比如,“(廉颇)他脱下战袍,背上帮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还有“蔺相如见廉颇来请罪,连忙出来迎接。”课文对于包含这两处在内的许多地方上安排得如此简约,不是为开展“相机补白”式教与学活动提供更多的潜在时空吗?也只有这样,既可丰富课文内涵,又能活化与优化教学形式,更能切实体现“工具性教学与人文性教育”的有机统一,让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人物形象更加地丰满起来。

三、从“将相和”课文结构上进行解析

本篇课文的结构形式非常简单且又清晰明了。课文第1到第9自然段讲述了“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由于在这个故事中立了功,赵王封他为“上大夫”。这是“将相和”故事的开始;课文第10到第14自然段讲述了“渑池会面”的故事,蔺相如再次立下大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还高,由此导致了“将相不和”。这是“将相和”故事的发展和高潮。课文第15到第17自然段讲述了“负荆请罪”的故事,至此完成了“将相和”这一真实历史剧的演绎。这是故事的大结局。这种课文结构和形式,可由小学生在自我阅读基础上,再以多人学习小组为单元进行分组讨论,最后在集体范围内梳理与总结、提炼与共享。教师以“坐在路边鼓掌”的角色,给予适时适量的主导和点拨。这对于小学生的自主学习大有裨益和促进之效。

四、从“将相和”人物形象上进行解析

“将相和”这个历史故事的两大主要角色,毫无疑问地就是蔺相如和廉颇。在这两个主要人物形象上,课文从头到尾都是蔺相如在“明”处,在唱着“主角”;廉颇先“隐”后“明”,通过另外一条不同的战线在配合蔺相如唱着“配角”。我们首先来看“蔺相如”:赵王得了一块“和氏璧”,秦王想据为己有。就在赵国君臣诚惶诚恐、左右为难的时候,有人想到了“勇敢机智”的蔺相如。蔺相如果然不负众望,他帮助赵王想出了一个相对完美的办法。在秦国他看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碧的诚意”,非常机智地向秦王要回了璧。接着,又非常勇敢地以“死”相逼,并有礼有节地逼迫秦王礼送他回到了赵国。而在“渑池会面”的现场,蔺相如为了挽回赵王以及赵国的尊严,毫不畏惧秦王的“很生气”和“拒绝”,再次以“同归于尽”和“文人之怒”,吓退了秦王的卫兵,进一步逼迫秦王为赵王“敲了一下缶”,并且“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人把这件事记录在档。从这两件事上,让读者仿佛看到了一个“机智果敢、不畏强暴”的蔺相如,看到了一个“有勇有谋、忠心护主”的蔺相如。最后,再通过“请病假不上朝”“在外主动避让廉颇行车”“连忙出来迎接”等一系列的想法和做法,又让人看到了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蔺相如。

再来看一看大将军“廉颇”这一人物形象。在渑池会面之前,廉颇和蔺相如同样地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这一文一武的同心同德帮助赵王下定了会面的决心。在整个会面期间,“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赵王和蔺相如等君臣一行)到边境上,(并)作好了抵御秦军的准备”。不仅如此,“秦王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由此可见,在当时廉颇早已赵国的“顶梁柱”,更是一位勇敢善战、名气很响的大将军了!而在蔺相如被赵王提拔为“上卿”后,廉颇对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他的头上去表示“很不服气”,并且扬言“一定要让他下不来台”,由此让人看到了一个“居功自傲、咄咄逼人”的廉颇。然而,在“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的时候,后者非常惭愧、很是自责,毅然决然地前往蔺相如府上去“负荆请罪”,虽然着墨不多,却很实实在在,由此又让人从中看到了一个“知错就改、纯真好爽”的廉颇。

蔺相如面对强大的秦王毫无畏惧,而对于廉颇的“不服气”却主动地“谦卑礼让”,尤其在面对门客的“不顺眼”时才道出其中的原委—— “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通过前后对比,无论从想法、做法还是说法上,都可以看出蔺相如的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质。廉颇也是如此:才开始怨恨而且发狠,后来却“脱下战袍,背上绑着荆条”,主动地去登门请罪。通过前后对比,同样地让人看出了他的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质。

当然,除了上述这两个主要人物的“自我对比”和“相互比较”外,课文中还有其他一些人物形象。比如,赵国君臣面对秦王想要和氏璧显得“左右为难”,这与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我一定把璧完好無缺地送回来”相比较,让人看出来蔺相如是一个“解君王之难”的人,是一个为了国家大义愿意“慷慨赴死”的人。从“我知道欺骗了您是死罪,您可以杀了我”这番话中,再从“蔺相如怒目圆睁,厉声呵斥,(秦王)卫士竟不敢上前”中,可以看得出蔺相如是一个“不枉重托、置生死度外”的人。

总之,《将相和》这篇课文中所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无论着墨的“多与少、轻与重”,都能让人感受到了他们的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很值得去解读和分析。

参考文献:

[1]郭爱香,胡志玫.让“比较”在阅读教学中绽放异彩—— 《将相和》教学片段赏析[J].江西教育,2019,(10).

[2]向爱平.阅读教学要善用文本价值——从《将相和》文本解读与教学处理谈起[J].语文建设,2019,(5):75-77.

[3]倪伟忠,沈丽云.寻求阅读教学的支点——谈阅读教学中文本价值取向与学生独特体验的把握[J].教育科学论坛,2018,(8).

[4]张馨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散文文本解读的策略初探——以部编教材七年级散文《老王》为例[J].中外交流,2019.

猜你喜欢

教材解读
读写整合引领语言运用,思维能力统领语言学习
点石也能成金
谈语篇目标的设定及达标活动的设计
在第二届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观摩活动闭幕式上的讲话
读懂教材,提高常态课教学效率
苏教版教材“解决问题的策略”新授课解读
教学反思的四个着眼点
别样解读给数学课堂带来别样风采
单元教学模式下,如何进行教材的解读
从“看上去”到“好好看”:儿童深度阅读的教学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