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垒球运动员技术训练手段与关键问题研究

2020-09-10陈碎媛

体育风尚 2020年11期
关键词:技术训练垒球训练方法

摘要:垒球运动虽然在技术难度和运动激烈程度上低于棒球,但它也需要运动员进行长期、系统的技术训练,方能提高自身的运动水平和竞技水平。大量的研究实践证明,科学的训练手段能显著提高垒球训练的效率和质量。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垒球运动的基础知识,然后阐述了垒球运动员技术训练手段,最后从教练角度探讨了垒球运动员技术训练中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垒球;技术训练;身体素质;训练方法

一、垒球运动的基础知识

垒球运动由棒球运动发展而来,它在规则上与棒球运动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在技术难度和运动激烈程度上要明显低于棒球。棒球运动在室外进行,对天气变化和城市环境(场地、配套设施等)的要求较高,因此人们将棒球运动场地移到了室内,形成了垒球运动。垒球运动诞生之后得到了快速发展,于1996年成为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从19世纪80年代诞生发展至今,随着城市规划的发展以及其自身的发展,它已逐渐又从室内转移到室外,成为很多全球很多国家大众健身的体育运动。垒球运动有快速垒球和慢速垒球两种类型。

垒球运动的传接球、击球和跑垒技术动作与田径运动中的投掷和奔跑技术动作相近,运动员比较容易掌握。但是,这并不代表垒球运动技术训练的内容和要求是非常简单的。在正式比赛中,攻方和守方都需要在很短促的时间内完成各种技术的动作,因此它的技巧性很强。由于垒球运动是一项集体运动,因此它对运动员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另外,垒球运动是一项对抗性很强的运动,异常高水平的垒球比赛,攻方和守方因争夺和冲撞导致的倒地次数多达200次以上。垒球运动的以上特点要求运动员不仅要掌握娴熟的技术动作,而且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如力量、耐力、速度、协调性等。

二、垒球运动员技术训练手段

在垒球运动员技术训练中,技术训练手段与技术训练方法有一定的差异。其中,技术训练方法应用的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专项成绩,而技术训练手段解决的是运动员在身体素质、运动技战术以及运动心理等方面的問题。换句话说,技术训练方法关注的是训练目的,而技术训练手段关注的是训练过程。目前,国内关于垒球运动员技术训练手段的研究很少,这里本文借鉴田径、棒球等体育运动技术训练经验,对垒球运动员技术训练手段进行探究。具体内容如下。

(一)专项技战术训练

根据垒球运动的特征,垒球专项技术训练的内容包括以下几项内容。(1)传、接球技术训练。传、接球技术训练时,教练要严格要求运动员按照规范的技术动作进行训练。传球技术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握球方法和各种传球技术动作。接球技术训练的主要内容是接球的准备姿势、基本手型和方法。传、接球技术训练过程中,教练要做好示范,利用表象训练法加深和巩固运动员对正确传、接球技术动作的记忆,打好基本功。(2)击球技术训练。垒球击球技术动作过程为:伸踏→引体→击球。通过对我国优秀女子垒球运动员击球技术动作各阶段动作时间的分析发现,伸踏、引体和击球三个过程在运动时间上有一定区别,具体为:伸踏动作时间>击球运动时间>引体动作时间。对此,教练在指导运动员进行击球技术训练时,应当注意运动员击球技术动作各阶段动作时间分配。击球技术训练期间,教练要加强运动员的上肢力量训练、身体柔韧训练和协调性训练。上肢力量训练可采用俯卧撑、哑铃举、快速挥臂、负重挥臂、投实心球等。上肢力量训练应重视加强手腕力量。手腕力量训练的常用方法是用借助握力器进行松握练习。(3)跑垒技术训练。跑垒是垒球运动的一项重要技术。跑垒训练的重点是助跑速度和助跑节奏练习。训练之前,教练要组织运动员进行相应的热身练习,让他们的腰髋和下肢的肌肉与关节“预热”。训练过程中,教练根据垒球助跑技术训练任务,让运动员采用不同距离的助跑练习。助跑训练期间,教练要加强运动员的下肢力量训练和下肢速度训练。下肢力量训练的常用方法有半蹲起、全蹲起、双脚前后交替跳、弓箭步走等;下肢速度训练的常用方法主要是短距离的各种跑。为了进一步提高训练效果,教练应将垒球步法训练与助跑训练相结合。(4)投球技术训练。训练初期,教练让运动员进行近距离(如10米左右)的投掷训练,待运动员成绩稳定后再逐步增加投掷距离。除了让运动员进行不同距离的投掷训练,教练还要让运动员进行不同角度的投掷训练,如内角投掷、外角投掷以及点对点的投掷。运动员上肢力量、身体柔韧性关系到投掷技术动作质量的高低,因此教练在安排运动员进行投掷训练时要加强对他们的上肢力量训练和身体柔韧性训练。

(二)配合训练

配合训练的方式非常灵活。根据配合者角色的不同,它可以分为教练配合训练和队友配合训练两种方式;根据配合者人数不同,它可以分为双人配合训练、三人配合训练、四人配合训练等;根据训练内容不同,它可以分为进攻技术配合训练、防守技术配合训练、个人技术与集体技术配合训练等。配合训练是培养运动员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的一种重要训练手段。配合训练要以垒球基本技术为基础,以实战为核心。配合训练可以应用在运动员垒球技术训练的全过程。训练期间,教练应当以“小”“巧”“多变”的局部配合为主,待运动员扎实掌握这些各种局部配合之后,教练再将局部配合训练拓展到整体配合训练,进而提高运动员的技术应用能力。根据实践经验,教练可采用空间感练习和配合时机的练习进行配合训练。空间感训练重点是培养运动员敏锐的洞察力,从而增强运动员的空间既视感。空间感强的运动员,能够随时洞察场上队员的位置变换情况,然后迅速地做出判断。训练中,教练可以让运动员进行一些正常跑、折线跑、转向跑、侧身跑等,提升他们的空间感。另外,教练要让运动员进行一些配合时机的训练。教练要多给运动员强调,垒球不仅仅是技术的比拼,更是战术的比拼,而时机对战术的发挥起着关键性影响。配合时机的训练,要求全体运动员多进行集体训练,增强运动员之间的默契度,使每个运动员从一个眼神、一个肢体动作就能准确判断彼此的想法。

(三)条件实战训练

针对运动员某些难以理解的技术,教练有必要组织一些接近实战要求的训练。当然,教练也可以带领运动员参加一些正式比赛,让她们在实战中进行技术训练。条件实战训练能够增强运动员对某项技术的认知与理解,专门性地强化运动员在日常训练中难以提高的技术。与其他训练手段相比,条件实战训练使运动员在接近实战要求的状况下进行技术训练,不仅能显著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而且能帮助运动员积累实战经验,为今后实战做好技术和心理上的准备。

三、垒球运动员技术训练关键问题

教练在指导垒球运动员进行技术训练时,为了确保训练效率和训练质量,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一)制订科学的训练计划

训练计划对整个训练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倘若教练制订的训练计划不明确或不契合训练实际,就会降低训练活动的效率与质量。从运动员角度而言,科学的训练计划能够让自己的训练有条不紊地进行,不会出现盲目性。因此,教练一定要高度重视训练计划制订工作。制订科学的垒球技术训练计划,要求教练注意三个问题:其一,要全面且真实地了解每一个垒球运动员的身体状况、垒球运动基础、个性特征、心理素质等,然后以此为依据制订与运动员身体素质相匹配的训练计划。其二,制订的训练计划要整体与部分兼具,即既要制订多年训练计划,又要制订全年训练计划,还要制订每月与每周训练计划,以确保运动员的训练活动能在自己的计划之中。其三,要科学地确定训练内容的基本比例和运动负荷的大体框架。

(二)注重培养运动员的合作能力

垒球是一项注重团队合作的体育运动。在比赛中,倘若每个运动员都有较高的运动水平,但运动员之间的合作意识不强,也无法取得比赛的胜利。因此,教练在指导运动员进行技术训练时,一定要将合作能力培养贯穿于技术训练全程,培养运动员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首先,教练应多组织一些集体训练。相对于单独训练,集体训练能让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督促,进而让他们增强对彼此的了解。这里的“了解”,不仅包括运动员对彼此运动技术的了解,还包括运动员对彼此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的了解。通过集体训练,运动员之间增进了了解,提升了比赛时的默契度。其次,在技术训练中,穿插一些集体游戏。集体游戏将垒球运动技术以游戏形式呈现出来,让运动员在游戏过程中既放松了身心,也学到了运动技术。最后,教练定期组织一些经验分享会,鼓励运动员畅所欲言,公开表述自己在技术训练中遇到的难题、问题,以及自己所获得经验与心得。自我评价与分享,能培养运动员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增强队伍的凝聚力。

(三)預防运动损伤

垒球运动员在技术训练中由于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经常会出现一些运动损伤。垒球运动员在技术训练中出现运动损伤,不仅会给运动员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而且会影响后续训练计划的正常进行。因此,教练应预防运动员技术训练期间的运动损伤。首先,教练要结合运动生理学知识向运动员讲解运动损伤的相关理论,让运动员高度重视运动损伤,提高他们预防运动损伤的意识。其次,教练带领运动员认真、规范地做技术训练前的热身练习,调整运动员的身体状态。再次,教练让运动员穿戴好防护用具,同时仔细检查运动场地、设施与器材。最后,通过学校医务室或校外医院,定期对运动员进行体检,以全面地掌握运动员身体状况,从预防和保护两个角度出发,预防运动员运动损伤,保证技术训练效率和质量。

(四)培养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教练应在技术训练期间培养运动员的心理素质。首先,教练要结合心理学知识让学生充分了解良好心理素质对自身健康与运动技术提高的重要影响。其次,教练适当地调整技术训练的难易度,如调低难度可以增强运动员的自信心;调高难度培养运动员的意志力。最后,教练要多给运动员安排一些正式比赛,让运动员在一次次的比赛中提高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乐开颜.浅谈现代垒球技术与训练的发展方向初探[J].体育时空,2017(23):150.

[2]曾盛誉,宋路冬,曾伟.我国优秀女子垒球运动员击球技术动作节奏分析[J].科教导刊,2015(14):147–148.

[3]谢映梅,黎春霞.浅谈现代垒球技术与训练的发展方向[J].四川体育科学,2009(2):99–101.

[4]马良,刘南京.提高青少年棒垒球训练效率的探讨[J].青少年体育,2019(11):92–93.

[5]沙弋煊.关于少年垒球投手选材和训练以及实战的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5(33):232–233.

作者简介:陈碎媛(1978—),女,汉,浙江温州人,大学本科毕业,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现为温州市墨池小学体育教师,研究方向:小学体育教育与训练。

猜你喜欢

技术训练垒球训练方法
初中体育中长跑教学特点及训练方法研究
高校健美操教学中核心力量训练方法研究
棒垒球不满回归之后又要被踢
《原地侧向投掷垒球》教学设计
乒乓球技术训练的教学探索
浅析体育教学中排球扣球技术训练之我见
网球移动步法的作用及训练方法的探究
扔垒球
烹饪刀工技能训练方法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