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市加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考

2020-09-10黄伦宽

环球市场 2020年10期
关键词:重庆市基础设施经济

摘要:自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新基建”概念以来,该概念一直在不断“升温’,特别是进入2020年这个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的特殊年份,“新基建”更成为炙手可热的“风口”。国家全面启动大规模“新基建”投资计划有其特殊的背景,当前我国“新基建”的投资规模已占基建投资总额的7%左右,随着相关政策继续在“新基建”重点领域的发力,未来“新基建”投资占比将逐步提高至15%-20%左右。面对如火如茶的“新基建”,重庆市要高度重视,充分抓住大好机遇;把握趋势,发力“新基建”的重点领域;注重传统基建与“新基建”的协同共进;抓紧出台“新基建”配套政策;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投资建设主体多元化。

关键词:新基建;重庆市

一、“新基建”的内涵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建”,主要包括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涉及诸多产业链,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它最早于2018年12月19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是为了区别于过去以铁路、公路、机场、港口、水利设施等项目为主要内容的“铁公基”式的传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而提出的新概念。该概念自提出以来,其内涵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充实和完善,直到2020年4月2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例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将“新基建”的内容确定为三个方面,全国才统一了对“新基建”内涵的认识,即新型基础设施工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比如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

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

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指支撑科学研究、技術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

当前,如果将国家发改委确立的新型基础设施三个方面的内涵落地实施,则主要指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当然,伴随着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新型基础设施的内涵、外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将持续变化、升华和创新。

二、我国全面启动大规模“新基建”投资计划的背景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既是以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也是保持国民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2020年国家全面启动大规模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既是促进中国经济保持长期稳定、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对当今世界基本发展态势审时度势的科学选择。

一是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需要。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除了中国,欧洲和北美受疫情影响的形势也非常严峻,特别是在疫情肆虐的国家,经济发展仿佛按下了暂停键,全球进入了以应对危机为主旋律的节奏,这给未来全球经济蒙上了巨大的阴影,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虽然我国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率先打赢了疫情攻坚战,有效阻止了疫情的在国内的蔓延,但经济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经济数据,我国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仅为2065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了6.8%,足可见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之大。为了应对国内严峻的经济发展形势,面对全球经济放缓,甚至是可能的更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挑战,在出口增长乏力、消费不见根本好转的大背景下,以投资促进经济增长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不二选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政府相对容易介入的领域,通过大规模的启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动经济增长当属首选。它能够创造巨大的“乘数效应”,带动国民经济相关领域的快速发展。事实上,2009年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我国启动的4万亿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成就,足可证明通过启动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应对当前经济严峻形势的可行性。

二是继续实施“三去一降一补”,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建设“补短板”的需要。“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根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提出的。实施五年来,我国在基础设施和民生建设领域的“补短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交通通讯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中心城区地下管网老旧、水电气暖及环卫设施不配套等问题得到了根本好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不匹配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基础设施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强,民生问题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但我们也应看到,虽然传统的“铁公基”式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面向未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依然不足,形成我国供给侧改革新的“短板”,只有不断加强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才能为我国进入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新阶段夯实基础,才能不断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激发新活力,促进高质量发展。

三是优化地缘政治格局,促进中国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的需要。有学者预测,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大影响之一,就是可能导致“逆全球化”的出现。疫情期间,各国相继封城、封国,不但人员往来不断减少,而且全球经济联系也在不断削弱。这是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现象。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40多年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国主动融入世界,尽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红利”。但如果“逆全球化”的趋势真的大行其道,这势必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为此,我国必须高瞻远瞩,未雨绸缪,积极应对可能的“逆全球化”浪潮,而全面启动大规模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但是我国“一带一路”全球战略的具体体现,而且也是我国加强与全球经济联系,促进互联互通,推动与周边国家友好往来的重要条件,是中国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的重要基础。

三、我国推进“新基建”的现状

自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新基建”概念以来,该概念一直在不断“升温”,特别是进入2020年这个特殊的年份,“新基建”更是作为一个“热词”,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2020年1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出台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支持政策,推进智能、绿色制造;2020年2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提出: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2020年2月2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大试剂、药品、疫苗研发支持力度,推动生物医药、医疗设备、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加快发展;2020年2月23日,中央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指出:一些传统行业受冲击较大,而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要以此为契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2020年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提出: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向外界公布了“新基建”涉及的领域和范围。一连串的会议,极大地强调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也极大地丰富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新内涵,更向外界明確传递了未来我国投资领域的方向和重点,使“新基建”成为炙手可热的新“风口’,。

与此同时,各省在中央和国务院有关政策的指导下,相继启动了“新基建”规划和“新基建”项目,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统计,截至3月5日,包括北京、上海、江苏、福建、河南、重庆等在内的24个省市区公布了未来投资计划,包括2.2万个项目,总投资额共计48.6万亿元,其中2020年度计划投资总规模近8万亿元。从各省份开出的超40万亿投资总额的计划项目清单来看,基建投资是各地投资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地区基建计划投资额甚至占到了总投资额的50%以上。以重庆为例,2020年将推进924个重大建设项目,总投资约2.7万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约3400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最大,共包括交通、市政、水利、生态环保、能源、通信等项目367个,计划投资约1.45万亿元,占总投资额的比重为85%。 2020年4月3日,总投资约1054亿元的28个“新基建”项目在全市10余个区县同步全面启动,正式拉开了重庆市2020年“新基建”的大幕。根据赛迪智库工业经济研究所2020年4月发布的《我国各省区市“新基建”发展潜力白皮书》显示,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仍具有东部地区引领、中西协调的区域格局态势,其中,安徽、广东、浙江的新型基础设施项目数绝对量较大,分别达到了280、165和109项,而河北、山东、广东的新型基础设施项目数量占比较高,分别达到了43.5%、35.0%及34.1%。

据中国银行研究院估算:2020年七大“新基建”重点领域投资规模约为1.2万亿元,占2019年基建投资总额的7%左右,其中5G基站及相关设备投资约为2500亿-3000亿元,特高压相关投资(含电网信息化等)约为800亿-1000亿元,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投资约为200亿-300亿元,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相关投资分别约为600亿-800亿元、300亿元和500亿-1000亿元,城际高速与城市轨道交通相关投资约为6000亿-6500亿元。未来在政策继续将“新基建”重点领域作为主要发力点的情况下,“新基建”相关投资增速可能达到两位数,部分细分领域增速甚至更高;“新基建”投资占比也将从当前的7%左右,逐步提高至15%-20%左右,“新基建”投资对于“老基建”投资的替代作用也将进一步增强。

四、重庆市加速推进“新基建”的对策

重庆市作为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和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城市,其特殊的地理区位和在我国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决定着重庆市应积极发挥其引领和带动作用,努力争取成为我国西部地区“新基建”的“排头兵”。

一是要高度重视,充分抓住本轮“新基建”的大好机遇。察势者智,驭势者赢。以“新基建”把握新机遇、拓展新空间、培育新动能,重庆机不可失。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大大有利于重庆扩大有效投资、培育新的增长点;有助于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激活发展新动能,既是当前重庆市稳投资、扩内需、促增长的重要抓手,也是长远推动重庆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因而重庆市应高度重视,积极抢抓疫情之后国家恢复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机遇,用好疫情催生的市场机遇,用新理念新思维推进“新基建”,着力补齐各种“短板”,使重庆市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二是把握趋势,发力“新基建”的重点领域。重庆市的“新基建”既要根植于重庆市的特殊“土壤”,又要瞄准未来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更要对标全球技术变革和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做到既运筹帷幄和统筹谋划,又坚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重点抢抓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战略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重庆市培育发展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集中力量建设“智造重镇”和“智慧名城”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是注重传统基建与“新基建”的协同共进。积极推动“新基建”,并不意味着放弃传统基建,相反,更应关注传统基建存在的“短板”,并借助本轮大规模投资建设机遇尽快补齐。事实上,在全国已公布计划投资总规模的省份中,重庆市作为西部相对发达的区域,其计划投资规模赶不上居于全国前列的云南、四川和陕西,特别是经济相对落后的云南省以超过5万亿的计划投资规模名列西部之首。但仔细研究这三省的投资结构,其传统基建的比重相对于重庆市要大得多。这对于重庆市来说,是一个难得的补齐传统基建“短板”的重大机遇。重庆市可以在大力推进“新基建”的同时,综合考量周边各投资大省的传统基建投资规划,积极与其对接和融合,掀起新一轮重庆市铁路、公路、机场、码头和城市轨道交通等传统基建项目建设的“热潮’,,促进重庆与周边各省区的互联互通,夯实重庆市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中国新加坡“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也为推动“新基建”奠定基础。

四是抓紧出台“新基建”配套政策,助力“新基建”的提速增效。“新基建”投资多、周期长、工程浩大,需要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解决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体制、机制、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重大问题。因而重庆市应加强顶层设计,一方面吃透、用准、用好中央相关政策;另一方面加强调研,强化“靶向”意识,找准“新基建”中的突出问题;同时,积极借鉴兄弟省份的做法,从中获取有益的经验和启示,在此基础上,着眼于长远、整体和全局,出台一揽子的协调配套的政策体系,为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基建”提供政策保障。

五是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投资建设主体多元化,为“新基建”注入新动能。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在“新基建”中的积极作用,全面确立市场主体在“新基建”中的主体地位,打破一切阻碍市场主体参与和融入“新基建”的“桎梏”和“枷锁”,为企业松绑,为企业减负,为企业创造条件,通过PPP、特许经营、公私合营等市场化方式,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新基建”,促进“新基建”投资建设主体的多元化,从而改变过去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政府单打独斗的格局,为加速推进重庆“新基建”注入新动能。

参考文献:

[1]赛迪智库工业经济研究所.我国各省区市“新基建”发展潜力白皮书[R].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http://dsj.guizhou.gov.cn/xwzyc/gnyw/202004/t20200414_55950997.html.

[2]中国银行研究院.新冠疫情影响下中国“新基建”发展方向与政策建谈[J].宏观观察,2020(10).

[3]佚名.中央定调,“新基建”彻底火了!这七大科技领域要爆发[EB/OL].澎湃网: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6380698.

[4]佚名.24省开出的48万亿投资大单!新基建成亮点[EB/OL].搜狐网:https://www.sohu.con/a/379016129_120166153.

[5]佚名.新基建,重庆怎么抓[EB/OL].重庆市人民政府网:http://www.cq.gov.cn/zwxx/jroq/202004/t20200401_6883801.html.

[6]佚名.重慶市2020年首轮新基建项目集中开工[EB/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n.cn/n1/2020/0404/c64094-31661985.html.

作者简介:黄伦宽(1973-),男,汉族,重庆市沙坪坝区委党校副教授,主要从事行政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重庆市基础设施经济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基础设施投资项目
前7个月国内充电基础设施增加12.2万台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 2020年立法计划
重庆新一届地方国家机构领导名单
新政府会计准则规范公共基础设施处理
重庆市首届市民健康知识有奖竞赛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