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视野下语文课堂的融合教学例谈

2020-09-10张慕琳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年8期
关键词:画作文本能力

张慕琳

摘要: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通过在语文教学内容中、语文教学方式上融入多学科教育,在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操作技能、审美教育等方面对语文学习进行补充、配合、渗透,从而让语文课形式更新颖、内容更富内涵,真正实现以生为本,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融合多学科教育实践能力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在文本选用、单元活动探究、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教学参考书的编订等方面均进行了革新。同时,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智慧教育的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教师拥有了更大的教学变革的空间。

一、在语文教学内容中融入多学科教育

1.教学目标的确定

语文教学目标看似简单,却凝聚着教师的教学智慧,体现了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对教材的把握和对学生的了解。以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的教学目标为例:

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说明顺序,概括课文内容。

品味语言,感受课文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学会欣赏画作,提高鉴赏、审美能力。

在翻阅这篇课文的相关资料时,不少教师会侧重于画作相关资料,忽视了对文章作者及创作缘由的分析。作者毛宁,浙江舟山人,1975年12月生。2003年6月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浙江财经大学艺术系副教授,主讲中外美术史、美术鉴赏等课程。代表论著有《龙门石窟天王力士造像——兼论中国佛教艺术的本土化与世俗化》《梦回繁华》等。毫无疑问,毛宁教授创作本文时不单是将其作为一篇科普作品,更是希望借此来向大众普及鉴赏名画的基本步骤:了解画作背景—欣赏画作主体—知晓画作的价值。这也是《梦回繁华》的写作顺序,非常符合画作的欣赏规律。基于此,这篇文章将“学会欣赏画作,提高鉴赏、审美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融入了美术学科的教学目标,没有局限于语文学科对说明类文章的文本解读。

2.教学环节的设计

教师在语文课程教学时进行多科融合,多领域的知识相互碰撞、相互渗透,不仅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语文知识,还可以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初中美术课堂上,对世界名画的鉴赏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授课前就布置预习环节“观察并分析概括美术课堂上鉴赏名画的基本步骤,也可以借助网络了解”。这个环节的设计,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及运用網络搜索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为分析文本结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课前拓展性阅读可以通过查阅课文写作背景、作者生平介绍、与课文有关的知识点,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为课堂上的学习做好知识储备。对于语文统编教材八下《被压扁的沙子》一文,教师授课前先让学生运用信息化手段收集阅读恐龙灭绝原因的资料,课堂上学生对文本中的逐层分析就更有阅读的兴趣。

3.教学内容的拓展

统编版语文七下第三单元,《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台阶》《卖油翁》这几篇文章都涉及了对人物的塑造,在教学中可以设计比较阅读环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画一幅“你印象最深的人物”速写。学生有的画了“给我买来《山海经》的长妈妈”,有的画了“弯着腰,头发灰白的坐在台阶最底层的父亲”,有的画了“像骨架一般直挺挺的、站立在门框中的老王”......通过绘画的方式,学生再现了文本阅读中印象最深的瞬间。教师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把握人物的关键特征,进而进行人物形象的比较分析,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和技巧。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是对“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的完美阐释,而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则为实践指明了方向。语文的外延就是社会生活,教师要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注重实践活动,把课堂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把课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并加以验证。

教材八上第一单元活动二、活动三分别安排了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关注自己所在城市的热点新闻,进行实地采访。这样学生不仅复习了相关新闻知识,也在实践中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活动组织能力、语言概括能力,提升了综合素养。

二、在语文教学方式上融入多学科教育

1.改变课堂结构

传统的课堂是“一师一课堂”模式,各学科独立教学。可以将同一节课分为几个时间段。语文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各使用一部分时间开展融合课程。

《梦回繁华》一文中对《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画作主体及画作价值的介绍均涉及北宋繁华的经济和市井文化,而这段历史在历史课本中也是一个学习重点。在教学设计上,历史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扮演特邀嘉宾,在学生阅读体会《清明上河图》画作内容的语段前,先现身课堂,讲述北宋经济文化的繁荣。历史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提升了学生对文本的关注度,使其带着对北宋繁华过往的探究之心和语文教师一同走进文本中有关《清明上河图》画作内容的阅读分析,在字里行间回味曾经的繁华,同时也对文本中简练、精湛的语言描写有更深刻的领悟。

法布尔的《蝉》一文,则可以和生物教师进行融合教育的合作。生物教师用观看微视频的形式,向学生介绍蝉的一生:蝉的发育过程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生物教师的解读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而且为文本分析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帮助学生迅速把握了文本的基本内容。语文教师就可以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结构的安排、蝉身上体现的品质以及文章带来的启发思考等问题中,更好地凸显人文价值,而不是生硬地解读蝉的一生的几个阶段。高度融合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了枯燥说教与重复,为学生提供了高效的课堂。

2.改变教学方法

统编教材在内容的组成上做了大胆的改革创新,设置4个活动探究、15个综合性学习,推陈出新,给一线教师指明了教改的方向。教师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充分利用专业技能,积极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对统编教材八上语文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在教学中不能简单地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要真正带领学生深入城市的文化遗产调查中,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一手材料的收集、整理、分析,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且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述和宣传倡议。学生在文化遗产资料收集整理的过程中,锻炼了利用信息化手段多种渠道收集、分析、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对文化部门相关人物的采访,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邀请历史、道法等学科教师参与,通过小组讨论、辩论的方式让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的认识更加全面,增强了他们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在“保护文化遗产我建议”环节,写倡议书、设计宣传海报、向有关部门提建议等形式,增强了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些是课堂教学所无法涉及的,实践活动可以真正做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转换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不能唯文本、唯课堂,要真正从狭小的课本解读的圈子里跳出来。语文教学的视野更广阔,教学才会有新的突破,才能真正实现以生为本,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忠强,钟绍春,王春晖,等.基于跨学科教育理念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构建策略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8(03):44-50.

[2]张成凤.借助网络资源融合开展深度阅读[J].语文建设,2017(33):8-10.

猜你喜欢

画作文本能力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学生画作欣赏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行走的时髦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