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教材编纂中的“信”与“顺”的问题

2020-09-10杨华慧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年8期
关键词:编者原著议论文

杨华慧

摘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一篇经过二次翻译引入教材的文章,原著为英文,后经日文版最终被译介至国内。长期以来,中文课文在研究者中一直存在争议,对此,经过对英文与日文原著进行考证,发现日文教材做了大量删改与拼接。文章不仅试图依据原著回答众研究者对课文细节方面的疑问,也涉及教材编译中“信”与“顺”的问题。

关键词:编纂教材创造性思维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一篇颇受争议的文章。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中心论点是否明确,观点与材料是否统一,语言是否严密等方面。本文试从文本流变、课文所存疑点及解析、编纂者保留或改动城山版的原因推测、光村版做法商榷四个方面,依据“信”和“顺”的编纂原则来解读此篇课文,希望在处理此篇课文有争议的文本方面,在教材编纂原则上能给相关研究者一些有益的补充和启发。

一、文本流变

笔者经过考证得知,该篇课文节选自《当头棒喝》一书,由美国罗迦·费·因格所著(以下简称罗迦版)。该书多次批判学校培养单一性思维的教育,即“事物的答案只有一个”,强调“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样的创新观点。此书一问世就成为一本畅销书,其提倡的“发展创新性思维”的观念受到广泛关注。

日本城山三郎将《当头棒喝》译成日文(以下简称城山版)。除28页部分句子未翻译,其他部分忠实于罗迦版。在书的前言,城山三郎坦言自己与原作者的思想有极大的共鸣,即认为创新思维十分重要。

日本国语教科书《国语》将该篇文章选入第2册第1单元第3课,由光村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光村版)。对比光村版与城山版,近四分之三的内容都不一样,编者在节选的过程中,大量删减了原著的诸多章节,节选内容主要集中在绪论、第1章和第10章;同时,添加了“起承转合”,强调学校正规教育的合理化。

笔者所使用的教材是2003年版人教版义务教育课堂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该课文选自《中外母语教材选粹》。经过比对发现,人教版忠实于光村版,从正文看,基本没有做改动。

简言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一篇“转译”作品,即由美国先译介至日本,再引进日本教科书,再经由日本引入中国的外语文教材《中外母语教材选粹》,最后才引进中学语文教材。在此传播过程中,先后有罗迦版、城山版、光村版、人教 版4个版本。

二、课文所存疑点及解析

该篇课文所存疑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标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表述不规范,容易产生歧义,且容易误导学生对中心论点的理解。王健龙提道:“《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给学生带来的最大困惑是论点究竟是什么的问题。”该观点道出了广大教育者和学生的心声。

第二,第5~9段中关于“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的阐释和第14段“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的表述,前后观点矛盾。且第5段和第6段所议论内容前言搭不上后语,文本脱节。

第三,第6段中,“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的表述过于绝对化。

第四,第6段开头,“有人”,第11段开头,“某心理学专家小组”,表述笼统,指向性不明,缺少议论文该有的说服力。

第五,第8、9两段只是单纯举出例子,并未做出具体的议论,有堆砌材料之嫌。

第六,第11、12段所举例子并不能解决第10段所提出的两个问题。

第七,第11段所得结论与第14段“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前后矛盾。

第八,文章正文的议论与最后一段的总结难以一一对号入座,前后思路不一。从全看,文章论证思路不清晰,逻辑结构不严密。

......

这些问题中,第一、三、四三个问题同属于表述问题。罗迦版相关章节的题目为“TheRightAnswer”,可译为“正确答案”;城山版的第1个章节的标题即中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意思。可以看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标题采用的是城山版的说法。

第6段中提到的“各种知识”,罗迦版和城山版也是同样的表述,均可理解为“各种知识”或“所有知识”。

第6段、第11段分别提到的“有人”“某心理学专家”在城山版中亦有出处。“有人”指的是一位名叫卡尔艾丽的广告代理店创立者;“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亦有源头可查。

至于剩下的几个问题,则涉及编纂问题。编纂者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保留或改动呢?

三、光村版保留或改动城山版的原因推测

人教版忠實于光村版,也就是说,要探讨的是光村版为什么对城山版做这样的保留和增删。

首先,光村版改动原文的原因可能是受到了教材阅读对象和编写立场的限制。

郭常义在《日本中学语文教材评介》一文中提道:“改进学习方法”是该单元的主题,“抓住学习要点,讲究学习方法”是目的,要培养的学生的理解能力之一是“拓宽看待事物的思路”。可见,光村版教材设定的阅读对象是中学生。中学生阅读水平和接受水平有限,过长、过多、过难的论述会妨碍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不利于教师的教学。而教材编纂目标也很明确——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文章是在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而编纂的文章,该文章的选定是集体意志,也是教育导向。编写者希望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一主旨与批判学校教育的罗迦版完全相反。

其次,改动原文的最重要原因应该是出于议论文论证思维构建的需要。正如郭常义的观点所言,光村版编纂者的初衷应该是为了给中学生呈现一篇议论文。为保证所选章节的连贯性和思维的层次性,在编纂的过程中,编者还加入了几个过渡句,使其上下文能够自然而有序地连接在一起。编纂的结果,从表面上看,文章结构清晰明了,论证思维具有层次性。

再次,保留不严密的表达的原因之一可能源于编者对“忠实原文”准则的推崇和践行。比如,不修改上文提到的“事物”“不止一个”“各种知识”三个词语的翻译,也许编者认为宁有瑕疵,也要尊重原文,不曲解作者本意。

四、光村版做法商榷

从这三个原因来看,光村版的编纂者的确用心良苦,在编译的过程中下了不少功夫。但是,在编纂的过程中要不要完全忠实于原文?能否因为上述原因便对原著进行大幅度的删减、拼凑,并在此基础上添加编者的理解?编纂后的文章是否符合原著作者的本意?如何处理编纂过程中的“信”与“顺”的问题?

我们看到,编纂后的文章结构符合议论文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框架,也符合议论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论证思维模式。再进一步分析,编者其实是从原著十个关于创新误区的章节中选出了其中三个误区,这三个误区分属于不同的层次,分别是认为“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认为“有知识就有创造性”、认为“天才才有创造力,普通人不具备创造力”三种。由

观念层面到思维层面,再到实践层面,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确体现了编纂者严密的论证思维。从结果看,编者的删减、增加功不可没。

但是,问题在于,没有看过罗迦版或城山版,或对这部著作不甚了解的读者,能仅从这篇课文的论述中看出这些要素吗?编者在文章中对这三个误区并未做提纲挈领式的说明,学生和教师要想从课文中概括这三大误区,理解作者的内在行文思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再者,文章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所提到的种种疑惑和争议呢?上文“课文所存疑点”第2点所提,“必需的要素”与后文文本脱节,这是因为原著的标题是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并不是编者所修改的“必需的要素”;第5点所提,第8、9两段后没有相应的议论,缺少支撑观点的论证,这也是编者所为,编者将原著中的四个例子删减为两个,并且将附于后面议论的部分删去了;第6点所提,对于第10段的两个问题后文没有一一做出说明,这是因为原著的标题是“你认为你有创新能力吗?是还是否?”;第8点所提,文章最后一段所总结的观点顺序与前文论述顺序不同,这是因为最后一段是编者的补充,不是出自原著......如此种种,究其原因,在于编者根据行文需要,人为地粘贴以体现议论文的架构,编纂的初衷原是推进议论文教学,但经由人为改动,特别是随意添加文中起承转结中“承”的部分,议论文失去了原本的逻辑性,这不得不说有些“画蛇添足”。本想使文章“通顺”,却反而因为不“信”,即不忠实原文而打乱了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从而给读者的阅读带来了障碍。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编者在编纂外文教材时,应正确处理好“信”和“顺”的问题。“信”,即忠实原文;“顺”,即通顺。秉持“信”的原则,忠实于原文的思想精华、内容、结构等,如果能在此基础上使之成为通顺的读物,则是最理想的状态;如若不能,也要取“信”而舍“顺”。若实在需要删减、增加,也要通过作注或在引言交代,让读者对编者所编之文的来龙去脉和编纂意图有所了解。否则,若编者根据编纂意图修改原著,则有可能损害原著的意趣,损害原作者的知识产权和声誉。

对比四个版本,从教育思想看,罗迦版最重要的精华就是批判传统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桎梏和束缚,提倡创新思维。该思想与陶行知的思想不谋而合。陶先生认为“创新是教育的宗旨和最高目标”,特别强调培育学生的创造精神,必须相信学生创新精神的存在。事实证明,这一理念在教学中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这一理念不应该仅停留在理论上,还应该落实到实践当中,教师应该在实际教学中渗透创新意识,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城山版忠实于罗迦版,延续了对创新思维的重视。而光村版编者在传达“应有创造性思维”这点上也是正确的,但传达的过程和方法却需要批判性地看待,毕竟因为编者舍“信”取“顺”的编纂行为而导致了文章在语言的准确性、观点和材料的统一性、论证的严密性等方面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诚然,课文是编者对原文的再创造,编纂过程无法避开编者的主体意识,也受到时代社会背景的客观制约,不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教材取“信”于人,尽量减少人为加工,使编纂之文名正言“顺”,这本身也对教材编纂提出的更高要求。

而作为本土的中国语文教材,编者在选编课文尤其是外文素材的时候,应充分考查素材的成书背景、文本流变、文本内容。从光村版到人教版,基本没有做改动,《教师用书》对此篇课文的介绍也颇有局限性,且不能很好地解决研究者提出的各种疑惑和争议。教师和学生很难从疑点重重的细枝末节當中区分观点与材料的关系,更不用说让学生对文章的论点做出自己的判断,掌握论证的方法了。

当然,我们看到,统编版将该文题目由《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改为《创造性思维》,并且不再将其列为单元之首,应该是看到了原题目问题所在,也更准确地把握了罗迦版的中心意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且高度体现了陶行知的教育理念,符合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指导思想。第5段的“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第10段“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最后一段的“创造性”在表述上都做了相应的修改。修改后的语言更加符合议论文的规范表述,歧义性减少,体现了统编版编纂者对待外文引进教材的审慎态度。

参考文献

[1]罗迦·费·因格.当头棒喝[M].大中出版社,2008.

[2]城山三郎.頭にガツンと一撃[M].新潮社,1984.[3]栗原一登等.国语[M].光村图书出版株式会社,1996.

[4]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课题组编.中外母语教材选粹[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5]王健龙.充分发挥教材资源的教学价值——以《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为例[J].语文教学研究,2018(10):4.

猜你喜欢

编者原著议论文
议论文阅读专练
气球上的五星期(三) 仙人掌上的夜晚
大侦探福尔摩斯
警察与赞美诗
网络新词
议论文阅读技巧表解
Happiness Is Some Little Things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