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交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0-09-10吴日晖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20年8期
关键词:社交媒体心理健康大学生

吴日晖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大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凸现。在新时代,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影响越来越深刻,心理健康工作应利用好社交媒体的中介作用,发挥对心理健康系统维护的有效性。研究从社交媒体环境下通过发放问卷,以探讨基于社交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对探索利用社交媒体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现实意义,提高高校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的实效性,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新的思路与途径。

【关键词】社交媒体 大学生 心理健康

随着中国社会向商业化推进,人们面临的心理问题对自身的威胁远远大于心理疾病的威胁,这并非危言耸听。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凸现。以及此后连续发生的多起大学生的杀人伤人事件,向我们敲响警钟。值得重视的是,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不但严重破坏学生的心理素质,而且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不利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改革开放的良好形象,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良性发展,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刻不容缓。学生的问题不纯粹是学生个人因素造成的,而是学生与其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心理健康维护不能孤立地在学生身上“做文章”,而要以系统论为指导,以社交媒体理论为基础,在学生心理健康维护工作中重视对其所处的社交媒体系统的评估、分析和搅动,增加环境中的保护因素,减少危险因素。心理健康工作一定要坚持系统维护观,力求广泛整合校内外的各种资源,调动一切有利于心理健康维护和促进的积极因素。在新时代心理健康工作应该考虑到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情况,合理利用好社交媒体的中介作用,发挥对心理健康系统维护的有效性。本研究从社交媒体环境下通过发放问卷,以探讨基于社交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对探索利用社交媒体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现实意义,提高高校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的实效性,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新的思路与途径。

一、研究对象

为了使样本最大程度地代表大学生的现状,充分考虑了样本的量和结构两大因素,研究严格遵循了分层、随机、按比例的抽样方法抽取被试。根据海南省本专科生的数量和实际调研工作的开展情况,实地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实际回收343份,最终的有效问卷为339份,有效率为96.86%。

二、研究工具

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测查工具

人的心理是一个多维系统,用单一量表难以了解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本研究根据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从外显行为、内隐心理与学校适应性三个方面衡量社交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主要采用以下测查工具:

(1)外显问题行为:涉及成瘾行为、暴力行为、自杀行为、伤害行为、逃学行为与作弊行为、看黄色录像、性行为等常见问题行为。

(2)内隐情绪问题:选自SCL-90的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五个分量表。

(3)学校适应性:涉及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生活自理适应性、环境总体认同、身心症状表现7个方面的适应情况。

2.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测查工具

在系统观的理念下,本研究从外在的家庭环境、社会支持、生活事件,以及个体的应对方式、归因方式、社会支持考察社交媒体环境下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选用以下研究工具:

(1)应对方式:分情感中心应对和问题中心应对两个分量表。

(2)社会支持:从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来衡量社会支持情况。

(3)归因方式:参照典型的归因内容,即能力、努力、运气和任务难度四个方面,主要测查大学生的归因风格。

(4)生活事件:评定大学生生活事件的发生频度和应激强度,可从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其他6个因子来统计分析。

三、社交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特点

研究者从外显行为、内隐情绪和学校适应性三个方面衡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经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发现,社交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表现出以下状况及特点。

(一)大学生外显问题行为多样化,在人口学变量上存在维度和程度差异

分析显示,大学生群体出现极端外显问题行为的比例不超过2.7%,表现为看黄色录像、其他行为(赌博)、伤害行为、性行为和自杀行为问题明显。从人口学变量看,男生的成瘾行为、暴力行为、逃学行为、作弊行为、看黄色录像、性行为和其他行为显著地多于女生,女生的自杀行为明显多于男生。另外,大学生问题行为发生频率还与年级、家庭结构完整性、家庭经济月收入状况、学校行政区位、学校类型、学科专业等变量有着密切关系,表现出不同维度和程度的差异。

(二)内隐情绪问题检出率偏高,受学校因素的影响较大

分析显示,大学生内隐情绪问题检出率偏高。其检出率分别为:人际敏感(39.3%),抑郁(36.9%),偏执(36.9%),敌对(32.8%),焦虑(26.5%)。从人口学变量看,女生的抑郁、焦虑水平显著高于男生,男生的偏执水平显著高于女生。专科生的内隐情绪问题多于本科生,完整家庭或体育类大学生的内隐情绪问题较少,离异家庭和再婚家庭、地州高校、高職高专或艺术类大学生的内隐情绪问题突出。

(三)大学生学校适应状况随年级递升而增强,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显著

大学生出现极端适应问题的人数占样本总人数的3.5%,男生的角色适应、职业适应、生活适应、身心症状显著的好于女生,女生在学习、环境上的适应好于男生;本、专科大学生的学校适应状况随年级递升而增强;汉族学生的学习适应好于少数民族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的环境适应好于汉族学生;省会高校学生的学习适应、环境适应、身心症状均好于其他高校学生。此外,大学生的学校适应状况还与学校的类型、学科专业等变量有关。

四、社交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十分复杂,它是生理、心理、社会诸因素共同作用于个体的结果。在本研究中,主要考察社交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包括应对方式问卷、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及直接的生活事件,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有显著预测效应

研究表明,大学生主要以问题中心应对为主,在面对问题时能够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积极寻求帮助。相关分析显示,大学生的外显问题行为、内隐情绪问题、自尊水平与问题中心应对和情感中心应对,分别呈显著的负相关(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和正相关关系(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另外,大学生学校适应与其问题中心应对方式呈正相关,具有正向预测效应,与情感中心应对方式呈负相关,具有负向预测效应。路径显示,大学生的应对方式是在其家庭环境、生活事件、社會支持、亲社会倾向的影响下,通过满意度而间接影响其自身的问题行为、内隐情绪、学校适应,并直接影响其学校适应。

(二)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积极作用

相关分析显示,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其外显问题行为、内隐情绪问题、自尊水平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具有负向预测效应,与其学校适应呈显著的正相关,具有正向预测效应。路径显示,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主要通过应对方式、满意度、归因方式而间接影响其外显问题行为、学校适应,可以直接影响其内隐情绪、自尊水平和学校适应。另外,大学生的社会支持还可以通过应对方式、满意度间接对其内隐情绪产生影响,能通过应对方式而间接影响自尊水平。

(三)归因方式是心理健康的中介变量

研究表明,大学生较多的是努力归因风格,而较少任务难度归因。表明大学生的归因风格普遍较为积极的。相关分析显示,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其外显问题行为、内隐情绪、自尊水平、学校适应性之间均存在不同性质和程度的相关关系,具有正向或负向预测效应。路径显示,大学生的归因方式是其心理健康的中介变量。在家庭环境、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的合力下,大学生归因方式对其外显问题行为、学校适应产生影响

(四)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有显著负面影响

大学生经历的各种生活事件的比例都比较高,尤其负性生活事件,如丧失,人际关系的丧失,如失恋、断交、亲人亡故等;荣誉的丧失以及自尊的丧失等,都会造成心理负担,产生心理压力,严重时会形成心理障碍。相关分析显示,大学生生活事件与其外显问题行为、内隐情绪、自尊水平、学校适应性之间均存在不同性质和程度的相关关系,具有正向或负向预测效应。路径显示,大学生的生活事件可以直接或通过应对方式、满意度、归因方式而间接影响其学校适应、外显问题行为,可以直接或通过应对方式、满意度而间接影响其内隐情绪问题。

参考文献:

[1]聂鑫.上海市大学生社交媒体的使用对线上社会资本和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2018,(7):583.

[2]孙传丽.基于社交媒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实效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3]袁立庠,刘杨.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分析——基于安徽高校的调查[J].现代传播,2015,(4):144.

[4]王海珍.社交网站与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5):257.

[5]王瑾,曹建斌,张杰.网络社交媒体在高校学生心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以微信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7,(21):29.

猜你喜欢

社交媒体心理健康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基于社交媒体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双微时代”的危机传播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