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文化传播的接受与变异

2020-09-09李思捷

传播力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接受茶道变异

李思捷

摘 要:茶道是茶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东方文明的精髓。日本的茶文化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但随着民族性的内化进程却呈现出越来越多的不同特质,这突出地体现在对茶道的理解与传承上。本文将通过对日本茶道和中国茶道外在形式与内在精神两方面的比较,揭示日本对中国茶文化的接受与变异,并将从历史角度进行文化阐释,从而更深层次地把握与认识同一文化体系下不同国家所体现出的差异性与多样性。

关键词:茶道;中国;日本;接受;变异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1-00-02

茶道是指以饮茶为载体,包含艺术、哲学、修身、社交等旨趣追求,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文化式样。虽然日本茶道的形成与中国的唐宋的茶文化有着直接的承继关系,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结晶成果,但茶道的发扬光大却更体现于日本的历史贡献中。研究日本茶道不可粗略视之等同于中国茶道,或是以对中国茶道的理解之先见忽视了日本茶道的独特性。通过两者的比较研究,有助于从宏观上贯连东亚茶文化的发展脉络,也有助于在微观上辨析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从而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现实效果。

一、中日茶道外在形式比较

日本茶道十分注重茶道的仪式、程序与环境,因此显得庄重肃穆。在举行茶道时,日本人会身穿和服,脚穿白袜,不能喷洒香水,也不佩戴任何的金银首饰。参与茶道的人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做到不轻浮、不随便。煮茶时,茶师会依次点炭火、煮开水、制茶,再把茶献给宾客。献茶时,茶师会把茶碗正面最美丽的图案面向宾客。品茶时,宾客双手接茶、致谢,而后三转茶碗,细细品尝,交还茶具。品茶后,主客一起欣赏茶具。最后,客人离开向主人跪拜告别,主人则会回礼,并热情相送。

日本茶道通常在清雅的茶室举行,它和我国街边常见的茶馆并不一样。广义上的茶室由水屋、门廊、露地和茶室本身四部分组成:水屋用于准备和清洁茶具;门廊是客人等候主人迎接的地方;露地又叫作茶庭,是通往茶室的甬道,起到让宾客平复内心、复归宁静的效果;茶室非常狭窄,一般能容纳五个人,但是空间上常常留白处理,以提供更多地冥想感悟的空间。日本茶室因为装饰布置非常简单,仅以古书、字画、雕刻、插花等素朴之物进行点缀,往往又被称为“空之屋”。

严谨的礼仪、复杂的程序、高雅的场所,共同铸就了日本茶道仪式的隆重,这也决定了日本茶道并非普通大众、一般家庭所能广泛开展与参与,它的受众更多是社会精英与上层贵族。正因此,它不似中国茶道自然圆融,情礼执中,有时显得过于郑重繁琐。日本茶道为一个步骤都设置专门的礼仪要求,给人以过多的拘束,失去了把茶言欢的人际功能,客观上也造成了一种压抑的氛围。对比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笔下的茶馆大厅之内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景象描写,可以发现日本茶室是拒绝烟火气与市井气介入的纯粹精神空间,日本茶道重在个人情感的升华,而疏于群体情感的交流。

二、中日茶道内在精神比较

茶道参与者在对茶汤的色、香、味、形鉴赏之外,还会上升到心灵高度发展为一种诗意审美的精神境界追求。与此同时,常常伴随着哲理上的思考,延展出教化功能。这使茶道超越了茶艺单纯的技艺表演,而上升到“道”的高度。

“和、敬、清、寂”是日本茶道思想理念的归纳总结。“和”是指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敬”是指心怀敬意、众生平等,“清”是指清心寡欲、涤除玄览,“寂”是指万物归无、周而复始。日本茶道与中国的茶道理念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中国茶道的最终追求为“和”,日本茶道的最终追求为“寂”。

这与影响两国茶道形成的背后主导思想息息相关。在中国,儒家文化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中国茶道受到儒家“中和”理念影响最深。儒家经典著作《中庸》记载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国人把“中和”视作最自然完满的社会状态,是国家治理与个人修身不断追寻的理想目标。“中和”反对的是偏激、压抑与极端,任何破坏平衡的行为最终将受到反噬,它将人的本性情感与社会的礼节规范有机的结合,而不是让两者去排斥、去对立。另外,中国人对“和”的重视更体现于“人和”上,所以中国茶道较日本茶道具有更浓厚的人情味与民俗性,在茶道中融入了更多的人情世故,彰显的是一种现实关怀;日本笃信佛教,日本茶道的思想内核为禅宗理念,禅宗主张“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强调日常生活的修行,起居饮食都可以有所感、有所兴发、有所磨练。日本茶道忠实地实践了禅的这一思想,使其带上了浓厚的修行色彩。“寂”本是佛教禅宗用语,后演变成日本重要的美学概念。它认为只有客观冷静地观察衰老、孤独、死亡,并从宇宙的大视野把握人的存在,才能对人生的短暂无常有充分的觉悟,才能平静地接受这些令常人感到痛苦的现实,从中发现枯淡之美,在贫穷的时候能够寻觅到富足,在简朴之中能够采掘到真美。“寂”也指一种轮回,人从自然中来,也终将回到自然中去。日本茶道对自然的崇拜与对人工雕琢的厌恶,也在禅宗“融入自然、感悟自然”的思想主张中找到了契合。可以说,日本茶道更多的是为志同道合的人提供一方心灵共同栖息的“桃花源”,能隐逸、能躲避、能超脱的诗意空间,彰显的是一种彼岸的神往。

中日茶道都是在多种思想交汇影响下形成,其中一家思想占主导,兼收其他家思想。中国宋代临济宗著名禅僧圆悟克勤曾写有“茶禅一味”四字,这四字后来成为日本茶道茶和禅二者密切结合的理论源泉。中国茶道尽管也有禅宗的精神感悟成分, 但始终没有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只是饮食文化的一个分支。同样,日本茶道也受到中国儒家思想文化影响,但是以“仁”为核心的中国儒家思想传到日本后 ,日本人将核心“仁”换成了“礼”,由此出发日本人的特点是彬彬有礼、遵守规矩,做事精益求精,讲求匠人精神,这也同样体现于日本茶道的仪式、程序、步骤、 礼仪的一丝不苟上。

三、差异背后的历史文化探因

公元805年,遣唐留学僧最澄带茶种回到日本,开辟了日本最古老的茶园——日吉茶园。公元1211年,留学大宋的日本禅师荣西撰写出日本第一部饮茶专著——《吃茶养生记》,这部书除了介绍中国吃茶的风俗和方法之外,还把推行吃茶之风作为弘禅的一种手段在日本传播开来。荣西等僧人之后,对日本茶道形成起到重要作用的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千利休等同样信奉禅宗。日本茶道在一代又一代禅宗僧侣和信徒的推广下发扬壮大,禅宗思想也自然成为日本茶道的本色与生态土壤。

千利休是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对日本茶道的巩固定型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是在当时日本的最高统治者丰臣秀吉的扶持和参与下完成了日本茶道形式与思想体系的创制,而丰臣秀吉的本心也是希望使茶道作为一种高级的文化意识形态助推全国思想的统一。因其主要的参与对象非一般的民众,加之官府的提倡与规范,反而保持一定的纯洁性和垄断性,在传承中维持相对独立而免于异化丧失特色。

通过对日本茶道的历史考察,我们可以总结出塑造日本茶道理念的两大因素——宗教因素和政治因素。日本茶道更注重“内省”“自悟”,将哲学应用于生活中,从内心下功夫演绎出道德境界,玄奥而富有精神。日本茶道的复杂也是在说明人生苦短,且行且珍惜,人生需要有庄严地活着,茶道也是一种磨练修行。日本茶道并没有把中国的饮茶文化原封不动地照搬下来,而是融入了日本原生文化中敬畏自然、尊重礼节、精益求精等要素。它以民族文化为母体,以外来文化为父体,在相互交合的过程中完成了对中国茶文化接受中的变异。

冈仓天心说“我们(日本人)的风俗、习惯、衣食住行、瓷器、漆器、绘画,乃至我们的文学,全都蒙受了茶道的影响。”,茶道是日本文化的高度浓缩,读懂茶道对我们熟悉日本人的待客之道、思维方式、历史积淀至关重要。在中日文化交往中,我们既要尊重日本茶道的特殊性,做到入乡随俗,同时,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增进理解,共同推进东方茶文化世界影響力的扩大。

参考文献:

[1]滕军.中日茶文化交流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千宗室.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

[3]周文棠.茶道[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接受茶道变异
寻迹万里茶道
茶道不能光说不做
从一次茶会看当今茶道
生物的变异与进化
《茶道六百年》
文学可以定义吗?
略论刘勰对王粲诗赋的接受
中国当代文学海外翻译出版与接受
玛丽·安·伊万斯小说在中国的出版与接受
变异的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