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外汉语“吃了吗”语义语用探究

2020-09-07冯双艺

文教资料 2020年18期
关键词:问候语对外汉语语义

冯双艺

摘   要: 国人喜爱用“吃了吗”作为亲朋好友会面、会话的打招呼方式。然而对于外国学生来说,“吃了吗”一句较难理解和掌握。“吃了吗”从语义角度分析,有“实”与“虚”之分,有提问功能和寒暄功能之分,还有相应的前提。从语用角度分析,“吃了吗”可以作为“言之发”,可以作为“示言外之力”,还可以作为“以言成事”。除此之外,“吃了吗”的使用时间、地点和对象也有限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创造“吃了吗”的典型语境,告诉学生这是随意言谈,将其直译和异化译都展示出来,让学生了解历史渊源和变化发展。

关键词: “吃了吗”    问候语    语义    语用    对外汉语

引言

中西方打招呼的方式各有不同,英文中的“Hello”“How are you”和“How is it”等都是常用的寒暄句式,但是中国人的打招呼方式却不固定,比如“吃了吗”“上哪儿去”和“老王”等使非汉语为母语的外国人一头雾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很多学生对中国式问候语“吃了吗”比较好奇,不知道为什么中国人喜欢询问别人的隐私,且明明没有请客吃饭的意思却还这么“虚伪”。有学者曾对外国学生做了调查,超过70%的学生能够理解“你吃了吗”,但是理解“你吃了吗”使用条件的学生只占51%[1]。还有学者发现,大三及以上的外国学生很清楚“吃了吗”的含义,大二的学生对“吃了吗”的含义理解模糊,不仅不知道这是问候语,反而理解为这是说话人要邀请自己吃饭的意思[2]。

本文在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搜集了有关“吃了吗”问候语的“文学”“报刊”和“篇章检索”的所有文章,对中国人的“吃了吗”语义及语用进行分析,得出对外汉语教学中关于“吃了吗”的教学建议。

一、语义分析

(一)含义:“实”与“虚”

“吃了吗”指“实”,即它本身的意思;“吃了吗”往往指“虚”,没有实在意义,仅仅是一句招呼语[3](211)。

BCC语料库“文学”类搜索中,能够搜集到的中西文学含有“吃了吗”的文章共22篇,其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吃了吗”没有“虚”,只有“实”,即说话人询问听话人吃饭了没有,都是字面意思;中国文学作品中有11篇的“吃了吗”是“虚”,4篇是“实”,1篇是“虚实兼有”。

由此可见,中国人的“吃了吗”问候语更偏向“虚”而非“实”,西方人的“吃了吗”则全部是“实”,而非“虚”。以下有几个例子:

例(1)

“大姐,”韩太太抹了抹泪,转过脸,说话了,“天星吃了吗?”

“早吃了,都上学走了!你们还不快着?”

“您先吃吧,甭管旁人了!您也甭害怕,我们没打架,在这儿商量事儿呢。

您吃完了就歇着您的吧,甭理我们,我们还得好好儿说道说道!”

(《穆斯林的葬礼》霍达)

例(2)

宋妈这时也向惠安馆里看,正好疯子的妈妈抬起头来,她和宋妈两人同时说“吃了吗?您!”爸爸说北京人一天到晚闲着没有事,不管什么时候见面都要问吃了没有。

(《城南旧事》林海音)

例(3)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儿子与情人

她说,“你一定饿了。你吃了吗?”

“吃了,我吃了一条鲜美的蝶,安妮对我很好。”

(《儿子与情人》戴维·赫伯特·劳伦斯)

例(4)

她最怕吃饭的时候让董嫂撞见。

“吃了吗?吃的什么?”董嫂常常关心地问。

于是每到吃饭时就插上门,以防董嫂看见她顿顿空口喝棒子面粥,面临揭不开锅的局面。

(《无字》张洁)

例(1)句子中“吃了吗”是真的问有没有吃饭,是“实”的体现。例(2)的“吃了吗?您!”是见面打招呼方式,没有真正询问吃饭与否的含义,是“虚”的表现。例(3)的外国文学中“你吃了吗”也是真正询问对方现在饿不饿,要不要吃饭的“实”的提问,所以听话人回答得非常具体,连吃了什么都说出来了。最后一个例子则“虚”“实”兼有。

(二)功能

“吃了吗”的语义功能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提问功能,二是寒暄功能。提问功能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求答,一种是关心,都是发自内心地询问;寒暄功能更侧重问候,即明知故问式寒暄语。“吃了吗?”可以表示问对方吃饭了没有,还可以表示问候,跟对方打招呼,与对方交流感情。

BCC语料库中篇章检索部分关于“吃了吗”共有65个有效文段,其中提问功能类有24个,占比37%,寒暄功能类占41个,占比63%。以下举例说明:

例(5)

“早餐吃了吗?”他问。

“嗯,我刚刚醒来就看到茶几上放着餐盒,我猜那是你为我准备的早餐,一下子就吃光光了。”她吐了吐舌,模样好不可爱。

“好吃吗?”

(《就爱无情郎》任易虹)

例(6)

英夫捧着他的鸟笼子,不迭地向大家点头:“好好好!早早早!吃了吃了吃了!您吃了吗?嗨嗨,嗨嗨,谢谢,谢谢!”

(《黑色念珠》施亮)

例(7)

林如是不放心又敲门问:“维心,你没事吧?中午吃了吗?要不要出来一起吃饭?”还是没有声响。林如是侧头贴门听了一会,听不出什么,只好放弃回到客厅。

(《青橄榄之恋》林如是)

据语境可知,例(5)的说话者问大家“早餐吃了吗”是真的提问对方有没有吃自己做的早餐,希望求得对方的回答。例(6)的句子英夫捧着鸟笼子在外面和大家打招呼,“您吃了吗”等一系列语言都是寒暄。例(7)中林如是敲门问“中午吃了吗”则是真的关心听話者,害怕听话者因为没有吃饭而身体吃不消。

(三)前提

前提一词属于语用学范畴,前提能够辨别真假,同时可以成为推理的前提或结论的信息[4]。问句“吃了吗”一句也有前提,说话人在提问时,至少有以下三个前提:饭点前后;说话人认为听话人应该吃饭;听话人也认为这个时间点自己应该吃饭。

例(8)

这会儿,正是头一回往回溜的时候,没事儿似的向梁思济打个招呼:“梁大夫,刚起床?吃了吗,您哪?今儿早上,武二爷他们店里的油饼儿,比哪天都炸得好!”

(《红尘》霍达)

例(9)

爸来到学校的时候正好是午饭时间,我问他吃了吗,他说还没。

我把他带到学校食堂,给他买了一份饭。

(《草样年华》孙睿)

例(10)

他一走入后院,秋琴便迎前道:“饭菜快凉了,用膳吧!”“好!你吃了吗?”“我陪你一起吃。”

(《霸王煞星》剑亭)

以上三个例句中,说话人说出“吃了吗”一句,时间都是在吃饭的时间点。例(8)的时间正是早餐时间,例(9)正是午餐时间,例(10)也是就餐时间,同时,不仅是说话人认为听话人应该吃饭,听话人也认为自己应该吃饭。因此,能够让“吃了吗”这句话成功实现交际目标,听话人需要明确时间是否是饭点,也要了解听话人是否同样认为这个时间是饭点。

如果听话人在新疆,说话人在北京,那么中午十二点说话人问听话人“吃了吗”就不合适。因为新疆的早饭时间大概为九到十点,午饭时间大概为下午一点到两点。因此,在饭点观念不同的两者间,“吃了吗”就要谨慎使用。

二、语用分析

(一)言语行为三分

奥斯汀在施为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言语行为三分说,即言语行为可以分为言之发——以言指事;示言外之力——以言行事;收言后之果——以言成事[5](175)。“吃了吗”也可以用言语行为理论进行分析。

1.言之发——以言指事

“吃了吗”本身是疑问句,实施的是一种提问的言语行为[6](177-178)。说话人对听话人的提问只存在于字面意义,没有其他含义。根据前文语料库的统计,汉语交际中的“实”占比较小,即“吃了吗”仅仅作为一个疑问句出现的情况较少。说话人并不是希望得到听话人的回答而提出的问题,一般都含有下文或者言外之意。也就是说,我们不太会关注它所传递的语义信息,人们对它的语义内容表现出一种淡漠的态度[7](22-23)。如果医生问病人“饭吃了吗”,之后又问了一句“胃还疼吗”,那么说明医生真的是询问病人的吃饭情况,从而了解病人的胃是否恢复良好,所以“吃了吗”有言指事功能,但并不占主导地位。

2.示言外之力——以言行事

“吃了吗”一句从说话人口中说出后,可以作为打招呼的寒暄句,也可以深刻理解为:如果听话人没吃饭,那么说话人就会邀请听话人一起用餐。然而,一般情况下,如果听话人和说话人关系不够亲密,听话人就会自动认为说话人只是客套,从而回答“吃了”或者婉拒说话人的邀请。

3.收言后之果——以言成事

说话人在说话时都具有一定的意图,“吃了吗”也是一样的。说话人说出的“吃了吗”大多是有目的的,说话人为了某种目的,将“吃了吗”作为话题的开始,也是为了拉近与听话人的人际关系,将“吃了吗”作为一种礼貌用语,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二)语境限制

“吃了吗”虽然是一种常用的打招呼方式,但是离不开相应的语境。很多外国人看到中国人喜欢用“吃了吗”打招呼,便产生了滥用偏误,什么时间、场合都用“吃了吗”,自然会出现问题。

首先,“吃了吗”是有时间限制的。说话人在问“吃了吗”一句时,必然是三餐前后,否则,这句话就略显生硬。举个例子,一些年轻人给爷爷、奶奶打电话,一紧张,开口便是“您吃了吗”,也不考虑打电话时是下午三、四点,让爷爷、奶奶不知道怎么回答,于是回复“早就吃过了”或者“还没做饭呢”等,这就是尴尬且失败的交流。

其次,“吃了吗”也有地点限制。“吃了吗”可以用在居住区环境,可以用在去别人家串门的环境,还可以用在餐厅等环境中。比如:朋友到你家,或饭前,或饭后,或正在吃饭,你问“吃了吗?”如果对方回答“还没呢!”你或说:“就跟我们凑合吧!”[8](77-78)再比如例(11):

例(11)

当我和杨阳快吃完饭的时候,周舟夹在人群中挤进食堂。

我站起身叫她,她看见我后微笑着走过来:“你们吃饭了吗?”

“这不正吃着呢。”我用脑袋示意桌上的饭菜,“你吃了吗?”“还没,我得先找个地儿。”

(《草样年华》孙睿)

“我”和杨阳在食堂碰见周舟,于是相互打招呼问对方“吃了吗”。这明知故问式“吃了吗”在食堂这个地点却非常合适。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耳熟能详的反例:有人从厕所出来,却被问“吃了吗”,听话者非常生气,认为自己的面子遭到损害。如果说话人的言语行为偏离听话人的利益中心,就会被认为不礼貌或者不适宜。说话人需要努力降低其威胁力度,以让“利益中心”偏向听话人,最大限度地向对方表示礼貌[5](175)。因此,“吃了吗”一句一定不能威胁到对方的利益,也就是在厕所、垃圾处理厂等地点,不适宜这么问。

最后,“吃了吗”也有人际限制。能够问与被问“吃了吗”的双方一定是亲人、情人、友人、邻里等交往已久的关系,一般不能作为初次见面的寒暄。试想,初次见面时,一位说“你好”,另一位却问“吃了吗”,此时的“吃了吗”会让人觉得过分“自来熟”,给别人留下轻浮的不良印象。

三、对外汉语教学建议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吃了吗”教学要受到重视,因为成功的教育不仅会减少外国学生的语用偏误,而且能够加深外国学生对“吃了吗”一句的中华文化内涵的了解。对外汉语教師在教“吃了吗”一句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意对语境的讲解

外国学生对“吃了吗”的复杂用法往往无法完全掌握,如果教师创造的有关“吃了吗”的语境效果典型,并且给出学生关联性较强的交际段落,就会降低学生对“吃了吗”的认知努力程度,让学生更轻松地掌握“吃了吗”的语义和语用。

(二)强调随意言谈

“吃了吗”作为明知故问式问候语,属于随意言谈,而非刻意言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强调,属于随意言谈的问候语一般具有简约性,即有些问候语其实并不是真的要对方做出什么明确的答复,甚至是正确的答复,还有些问候语简直是答非所问[9]。

(三)选择合适的翻译手段

要让外国学生深刻了解“吃了吗”问候语的用法,有的学者提出,可以将熟人之间的“吃了吗”翻译成“Hi!”“Hello!”“How are you?”也有学者指出,以异化的方法翻译寒暄语“你吃饭了吗?”涉及文化差异的问题[10](101-102)。综合两派学者们的观点,本文建议对外汉语教师首先采用直译让学生明白这句话的字面含义,再用异化翻译方法让学生理解“吃了吗”与英文中的问候语相对应,主要体现寒暄功能。

(四)讲解发展变化

上文中提到,本文对BCC语料库中报刊类进行统计,发现《人民日报》对“吃了吗”问候语的变化发展报道占比最大。疑问句寒暄语“吃了吗”等在一定历史背景下产生且具有稳固性,但随着社会发展,随着人们生活主题的变化而悄然替换[11]。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在教“吃了吗”一句时,应该讲到因发展变化,某些问候语如“健身了吗”等对“吃了吗”的替换。

(五)讲解文化内涵

“吃”一词是有文化内涵的,询问“吃了吗”也有历史渊源。从《礼记·礼运》开始,到《吕氏乡约》,再到明代,都曾记载中国人对“吃了吗”这句话的使用。一直到清朝,康熙才下令统一为“吃了吗”。《马关议和中日谈话录》曾记载李鸿章与伊藤博文见面时的打招呼句子“曾进食否”,以示礼节[12](90-91)。对于以上的关于“吃了吗”的起源和历史发展,对外汉语教师应该简要提及,让学生对“吃了吗”有更深层的认识,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

结语

“吃了吗”问候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一个难点,尤其是学生无法完全掌握其使用规则,且不理解内在含义。本文从语义和语用角度对“吃了吗”进行研究,为对外汉语教学提出参考和建议。今后对外汉语教学不仅应该注重“你好”等西化的打招呼方式,还应该注重“吃了吗”等传统问候语教学,同时应该对“吃了吗”进行简单分析,让学生了解其语义功能和语用规则。

参考文献:

[1]王天宇.留学生汉语寒暄语语用失误调查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7.

[2]王莎.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问候语调查研究——以长沙市的留学生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9.

[3]李春玲.从奈达的翻译对等理论看招呼语“吃了吗?”的翻译[J].成功(教育),2010(03).

[4]McCawley,James D.. Everything that Linguists Have Always Wanted to Know,about Logic but Were Ashamed to Ask[M].Basil Blackwell: Oxford, 1993.

[5]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6]杜治会,薛珅宇.现代汉语“吃了吗”的言语行为研究[J].科教導刊,2017(07).

[7]何海英.简析一种言语行为:“饭吃了吗?”[J].文教资料,2011(17).

[8]李仁善.“吃了吗”语义功能漫谈[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04).

[9]徐强.现代汉语问候语研究[D].厦门:华侨大学,2012.

[10]倪月梅.浅析寒暄语“吃饭了吗”[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9).

[11]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9.

[12]乔琳,谷苗.问候语“吃了吗”的文化内涵[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1).

猜你喜欢

问候语对外汉语语义
语言与语义
越南问候语中的交际文化特征及其在中国大学生中的教学应用
礼貌原则视角下英汉问候语应用实证研究
浅论对外汉语听力课教学热身环节中中文歌曲的应用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打招呼
语义分析与汉俄副名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