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路径探析

2020-09-06冯雨

现代交际 2020年14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新时代高校

冯雨

摘要:“三全育人”理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三全育人”理念现实价值的实现需要高校做到“三大转变”:育人主体从个体到全员转变,育人方式从单向到多维转变,育人效果从德育到全面发展转变。高校可以从加强“三全育人”体系顶层设计、更新教育理念、统筹推进全员育人、夯实思想引领教育体系、打造全过程育人、搭建系统平台、实现全方位育人等方面具体实施,从而进一步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新时代 高校 “三全育人”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4-0124-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要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三者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高校“一体化”育人体系,对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指导性和规范性作用。高校要加强“三全育人”体系顶层设计,坚持统筹协调,充分调动各方面教育资源,实现部门、人员之间的通力合作,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推进向前。

一、“三全育人”理念的现实价值

“三全育人”反映了党和国家对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深刻认识,契合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规律,体现了高校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对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问题予以生动的解答。

1.实现育人主体从个体到全员转变

传统育人模式下,教学人员、行政人员、后勤人员各司其职,缺乏互动,难以形成育人合力。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及方式较为滞后,无法充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三全育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全体教职人员都要成为“教育者”,不论哪一个工作岗位都要肩负育人职责。学校通过制度明确多位“导师”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不但在学业上获得进步,在人格上也能受到影响,最大限度地实现“技”“德”双赢。

2.实现育人方式从单向到多维转变

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德育教育为主,工作体系相对封闭,职责分工模糊不清,管理机构设置不全,教育内容单一、形式单调、针对性不强。单维度的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满足和适应当前开放、复杂的新形势。“三全育人”则强调育人的全面性、整体性、系统性,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融于各部门职责之中,部门之间上下联动,互相促进、互为补充、协同合作,充分把握学生发展特点和规律,将育人与学生学习生活紧密结合,贯穿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始终。

3.实现育人效果从德育到全面发展的转变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侧重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律知识、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相分离,甚至出现“两张皮”的现象。信息化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大学生素质定位的基本准则。“三全育人”提倡“以德为先”,但这个“德”是对传统德育的拓展和延伸,是在思想观念层面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更加注重大学生知识和素养的全面性和整合性,提倡多层次、多角度融合素养提升与知识教育,全面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2]。

二、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实施路径

1.加强“三全育人”体系的顶层设计

高校践行“三全育人”教育实践必须树立全局意识,从学校层面统筹“三全育人”的整体规划,落实学校各部门和二级学院职责,通过全校教育资源的集中再分配,给予“三全育人”工作一定的资源和政策倾斜,自上而下构建系统完备、层次分明的育人格局。一是要发挥统一组织优势,建立“三全育人”校级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统一协调交叉领域内的职责范围,监督各部门职责的落实情况,为开展“三全育人”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要落实责任主体。职能部门及二级学院负责人要明晰育人要求、强化责任担当,全面肩负起“三全育人”主体责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逐步推进学校统筹部署下的工作安排。三是要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和后勤服务等部门都要承担育人职责,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囿于一隅。因此,高校要统筹教育资源,促进各要素在全校范围内自由流动、合理分配,确保各部门协同发展。

2.更新教育理念,统筹推进全员育人

高校的每位教育工作者,无论是专任教师、行政管理人员还是后勤服务人员,都是确保育人工作顺利完成的现实主体和主要保障。每位教职员工要增强育人意识,围绕学生充分发挥“授业—传道—解惑”的三维功能,力求学生工作“无盲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涵德化人、铸魂育人方面发挥主渠道作用,高校要配备充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保证教师队伍与学生之间达到合理的配比。专业课能够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任课教师要不断提高知识储备和学术水平,充分发挥课堂思政作用,实现各门课程同向同行、互联互通的教育培养体系。辅导员责任重大,高校要配齐配强辅导员,通过打造“辅导员沙龙”平台、脱产培养、开展讲座交流学习等形式提升辅导员业务能力水平,实现学生工作科学化、高效化。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工作中的言行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与职业道德观;因此,行政管理人员要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与看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民主治校作用,优化服务态度,提高管理服务效能[3]。此外,高校可以通过制度约束、考核评比、培训交流等形式提升后勤人员的服务意识,使学生在与后勤人员接触时感受到良好的品德和人格魅力,有利于学生良好职业道德观念的形成。

3.夯实思想引领教育体系,打造全过程育人

高校要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构建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覆盖学生入学到毕业的每个阶段;同时要摒弃“千人一面”的育人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一是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从学生入学开始进行校规校史校纪等方面的灌输,强化对青年学生品行修养教育引导;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使学生把观念转化为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甄别、判断能力,自觉抵制西方不良思想文化的侵蚀。二是将道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道德教育内容应涵盖步入社会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应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感、道德素养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规划个人发展目标。三是将创新创业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多数大学生毕业之后会走上工作岗位,面对陌生的环境,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容易产生挫败感;这就要求高校要对在校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教育,优化学生知识结构,锤炼干事创业的真本领。四是将“个性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区域和家庭,个体之间千差万别、各具特点,不同的学生需求不尽相同。例如,有的学生有精神满足的需要,有的学生有能力提升的需要,有的学生有心智培育的需要,等等。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诉求,根据学生文化基礎和兴趣爱好的差异因材施教,实现“千姿百态”的育人效果。

4.搭建系统平台,实现全方位育人

高校要充分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利用网络优势对“三全育人”进行宣传推广,优化网络思政教育路径,组织各类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搭建系统化育人平台,切实形成多维育人的良好氛围,为提升思政教育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高校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内容,集中式、系统化、持续性的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透过文化活动的影响、文化氛围的熏染,寓教于乐地提升学生个人修养。高校要注重网络对校园文化和“三全育人”宣传的载体功能,加强对“三全育人”教育体系的深入创作,打造高校思政品牌栏目,以生动形象、积极向上的影音、视频、图文等形式提升教育内容的感染力,实现大学生转发和传播过程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高校要能够根据形势环境的发展變化优化思政教育路径。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发的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一场全民的“物理隔离”使正常的线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受阻,无论是疫情防控知识宣传、疫情信息通报,还是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心理育人等都需借助网络。笔者所在学院根据教育环境、方式的变化,将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融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构建线上线下育人同心圆,深入宣传疫情防控相关的决策部署、科学防护知识、感人事迹,以及切合大学生心理特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品,让网络空间主旋律高扬[4]。围绕“活动中实践,实践中育人”原则,高校要深入持久地组织集思想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挖掘其德育、智育等育人功能,使大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明理,从而实现育人效果的提升。例如,利用三下乡、志愿服务等教育实践活动,强化对国情、民情、社情的认知与把握,激发青年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怀,增强服务祖国建设的本领与担当。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6.

[2]张佳晨.基于新时代下高校落实“三全育人”的理论与实践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6(55):16-17.

[3]张文凤.对高校“三全育人”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60-68.

[4]宇文利.发挥制度优势,决胜防疫阻击战[N].中国青年报,2020-02-17(2).

责任编辑:赵世鹏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新时代高校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