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GIS的太原市体育健身俱乐部空间可达性及优化布局研究

2020-09-04李金鹏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20年4期
关键词:居住小区太原市俱乐部

李金鹏,郑 旗,刘 娜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民的物质产品日益丰富,城市居民的业余活动逐渐多样化,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然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1],“亚健康”人群逐年增多。体育健身对促进人类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2016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以下简称《计划》)。《计划》指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全民健身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2]。因此,随着城市居民健身意识的增长,体育健身需求空前高涨,体育健身俱乐部的数量逐年增多。同时也出现了诸如体育健身俱乐部选址和布局不合理、分配不均、重复建设等问题。国内外关于城市公共体育空间的研究较为系统和丰富,但关于城市体育健身俱乐部的空间可达性和选址布局的专门研究却相对薄弱。笔者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太原市为例,分析并归纳城市体育健身俱乐部优化空间布局的基本原则和实施路径,以期为解决“城市体育健身俱乐部优化空间布局应该如何做”的问题提供可行性建议或思路。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太原市现有的体育健身俱乐部为研究对象。调查对象为太原市(6个市辖区、3个县和1个县级市)的部分市民。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政府网站等多种渠道,以“体育健身俱乐部”“空间分布”“空间感知”“公共体育设施”“可达性”等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查阅与本研究相关度较高的学术论文、专著等资料,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筛选、分析和利用,为本研究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采用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并借鉴上海体育学院蔡玉军“上海市中心城区居民对社区公共运动场所空间感知调查”[3]的部分成果,从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可达性、可入性、适停性和感受性4个维度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有效回收率为96.7%。经过3位专家对问卷效度进行评判,符合调查的主题。被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等基本情况详见表1。

1.2.3 个案访谈法课题组调查人员对太原市部分体育健身俱乐部的相关工作和负责人员进行了访谈,深入了解太原市体育健身俱乐部日常的经营状况。

表1 被调查对象基本情况一览表

1.2.4 ArcGIS分析法主要采用ArcGIS分析法。通过ArcMap10.2软件对太原市体育健身俱乐部的空间分布、缓冲区、服务负荷等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出太原市体育健身俱乐部可达性现状并提出优化布局的相关建议和发展路径。利用ArcGIS分析工具中的缓冲区分析法和泰森多边形法测度太原市现有体育健身俱乐部空间分布的可达性和服务负荷等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太原市居民对体育健身俱乐部空间分布满意度调查

2.1.1 满意度调查维度的构建通过对以往相关文献研究和对居民及健身俱乐部工作人员进行访谈、征求多方意见,以“李克特5点量表”为依据(如表2),让被调查者对太原市体育健身俱乐部的空间可达性进行评价,将“非常同意”“比较同意”“一般同意”“不太同意”“非常不同意”分别赋予5、4、3、2、1 的分值进行统计分析。问卷经过预调查、初测及信效度检验,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太原市居民对体育健身俱乐部空间分布及可达性的满意度情况。

表2 满意度综合评分等级(X为平均评分)

以往研究将空间感知或满意度的调查维度多集中在可达性、可入性、适停性、情感激发、场所内外部环境等维度。笔者抽取相关人员进行访谈,就自己的生活、工作区域的体育健身俱乐部的空间分布陈述自己的主观感受,并在被调查对象同意的情况下将访谈内容进行录音保存。访谈以获取到最新的信息为止,共访谈居民16人,体育健身俱乐部经营人员4人。访谈结束后,将采访文稿进行编辑处理,并进行编码。最终经过与专家的探讨和修正,笔者将从可达性、可入性、适停性和感受性4个维度对太原市体育健身俱乐部空间分布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并将原始数据录入数据库,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1.2 太原市体育健身俱乐部空间分布满意度分析

运用SPSS Statistics 21.0统计分析软件将样本数据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检验,判断其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KMO和Bartlett的检验

从表中可以看出,测得的KMO值为0.782>0.5;球形检验显著性概率 P 值为0.000 <0.05,低于显著性水平。说明这20个题项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适合做因子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经正交旋转后发现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有4个,可以解释约55.1%的总体方差。提取前4个因子共20个题项做主成分分析,对结果进行正交旋转,剔除低负载(小于0.5)的题项后,剩余12个题项,重做鉴别度分析发现,剩余的因子载荷均高于0.5,且可以解释约63.8%的总体方差,高于上一次检验结果。因此,最终将这12个题项作为本研究调查分析的重要指标和影响因素。

从表4可以看出:太原市居民对体育健身俱乐部的空间分布的满意程度并不理想,居民对太原市体育健身俱乐部的适停性和感受性相对较为满意,而超过半数的人对其可达性和可入性仍然处于一般满意的水平。其中,可达性在四个维度中整体均值最低(如表5)。通过对部分居民的访谈可知,周边的健身俱乐部虽然直线距离较近,但由于受道路交通和其自身地理位置的限制,需要绕路到达,时间成本较高。因此,可达性的局限使得在同一区域的健身房人满为患,而有的却门可罗雀。

将12个题项的太原市体育健身俱乐部空间分布满意度量表划分为4个维度,解释的总方差为63.766%,各因子解释的方差分别为20.461%、18.635%、13.491%、11.179%(详见表 6)。其中可达性的方差贡献率最高,其在本文中是指太原市居民达到体育健身俱乐部的难易程度;其次是可入性,其在本文中是指太原市居民进入体育健身俱乐部的难易程度;排在第三位的是适停性,其在本文中是指太原市居民使用交通工具到达体育健身俱乐部周边停车时的难易程度;方差贡献率最小的是感受性,其在本文中可以理解为太原市居民在健身俱乐部健身时的自我主观感受,包括对健身俱乐部内外部环境的自我感知以及健身俱乐部本身带给健身人士的获得感等方面。

表4 太原市体育健身俱乐部空间分布满意度一览表(%)

表5 太原市体育健身俱乐部空间分布满意度均值评分等级一览表

由于可达性在四个因素中的方差贡献率最大,即对太原市体育健身俱乐部空间分布满意度的影响最大。因此,改善太原市体育健身俱乐部的空间可达性是优化健身俱乐部空间布局的重要因素。应根据区域的交通、人口密度、居住区密度等因素合理布局并且适度增加健身俱乐部的数量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居民健身需求。

2.2 太原市居民对体育健身俱乐部的空间可达性分析

2.2.1 太原市体育健身俱乐部基本情况太原市现有体育健身俱乐部共401家(如表7)。主要集中在太原市中心城区,其中小店区现有的体育健身俱乐部数量最多。

2.2.2 太原市体育健身俱乐部整体分布可视化分析根据前人研究和参考专家意见,笔者将体育健身俱乐部的服务半径设定为500m,以5000m为直线距离,每个健身俱乐部建立10个缓冲区(如图1),以此可以清晰地看出太原市各区域体育健身俱乐部的空间布局以及可达性的高低。并在此基础上创建泰森多边形(Thiessen Polygon),可以直观地呈现各区域体育健身俱乐部的服务负荷的大小(如图2)。

表6 因子分析结果(方差极大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表7 太原市现有体育健身俱乐部数量统计

图1 太原市体育健身俱乐部多环缓冲区分析

图2 太原市体育健身俱乐部服务负荷

从整体来看,太原市中心城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空间分布情况较为理想,但其周边的娄烦县、清徐县、阳曲县和古交市的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建设和分布情况均存在较大问题。太原市城区健身俱乐部分布较为密集,而周边地区却呈现出零星分布的状态,且有相当一部分居住小区未在体育健身俱乐部的服务辐射范围之内,可达性较差。

另外,从局部来看,绝大多数体育健身俱乐部集中在太原城区的中环区域以内,呈现较为严重的“扎堆”现象,辐射范围出现严重的交叉甚至重叠情况,而课题组在进行实地调查中也发现有一部分城区内的健身俱乐部受到冷漠,存在服务类型雷同、同质化、资源浪费等问题。

泰森多边形(Thiessen Polygon)是测度和评价设施(场所)空间可达性和服务负荷的重要方法之一。统计结果显示:太原市阳曲县东北部、娄烦县东部、古交市南部与娄烦县接壤地带居住区较为集中但体育健身俱乐部短缺,均呈现出服务负荷较重的情况;而中心城区(城六区),由于其选址多数靠近中心商务区(长风商务区),分布较为集中,各自承担的服务范围和辐射小区较少,因此其负荷较轻;从整体来看,太原市体育健身俱乐部的服务负荷呈现出由中心向外围逐渐增大的趋势(如图2)。

利用ArcGIS10.2中的标准差椭圆(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工具对太原市居住小区和现有体育健身俱乐部的整体分布进行方向性分析(Directional Distribution)显示;太原市居住小区和体育健身俱乐部在标准差范围内分布较为集中,且多集中在太原中环以内区域(中心商务区周边),方向沿标准差椭圆长轴呈西北—东南方向,且居住小区和体育健身俱乐部整体分布方向性的吻合度较高(图 3、图 4)。

图3 太原市居住小区分布方向性及其核密度

图4 太原市体育健身俱乐部分布方向性及其核密度

太原市体育健身俱乐部空间分布区域差异性较大,总体呈现出“核心-边缘”的结构特征。城市核心区也是体育健身俱乐部分布的核心区域,其数量供给较多、密度高、规模大、服务类型和项目多样,而边缘地区的情况却恰恰相反,甚至出现大量的空白区域,部分居住小区很难被辐射到。究其原因,城市核心区相对发展较早较快,配套的体育健身设施较为健全。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和向外扩张,部分配套设施未跟上中心城区的发展步伐。另外,根据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可知,城市中心区域难以承受高密度的人口压力,因此将减轻其居住功能,增加其商业、娱乐、餐饮服务等功能,居住功能将逐渐衰减[4],居住小区将逐渐向城市外围迁移。就太原市而言,城市中心区和边缘地区之间有着明显的功能“断裂”现象。城市中心和边缘地区的发展差距较大,二者之间未有明显的“卫星城”等区域形态来衔接。这也是造成太原市城乡发展差异较大的原因之一。

3 太原市体育健身俱乐部空间分布优化布局路径

3.1 太原市体育健身俱乐部空间分布优化原则

3.1.1 均衡性原则从本研究结果来看,太原市体育健身俱乐部的空间分布较不均衡。太原中心城六区的体育健身俱乐部相对集中,而外围的却很少布局;太原中心城六区的体育健身俱乐部仍然分布不均,其多数分布在中环以内,特别是长风商务区附近,而外围的“三县一市”出现大片的空白区域,部分居住小区不在体育健身俱乐部的服务范围之内。因此,无论是中心区还是外围区域,都应该遵循均衡性原则,根据居住小区密度及人口密度合理布局,避免出现“两极化”现象。

3.1.2 便捷性原则提高太原市体育健身俱乐部的空间可达性,以及到达体育健身俱乐部的方便和快捷程度。城市中心区及其附近,由于车流、人流较密集,因此需要配备更多的停车位,以提升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可达性和可入性。

3.1.3 高效性原则高效的配置太原市体育健身俱乐部的空间资源。城市空间的有限性决定了体育健身俱乐部的选址和布局必须高效率,即尽可能避免健身俱乐部服务范围过大的相交甚至重叠,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影响健身俱乐部的经营效益[5]。因此,合理的测度和确定太原市体育健身俱乐部的服务半径是提升其高效运营的前提。

3.2 太原市体育健身俱乐部空间分布改进策略

3.2.1 均衡布局,提升空间可达性体育健身俱乐部作为一种福利设施,其布局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周边居民的切身利益和健身获得感。因此,应该进一步在“三县一市”居民区附近增设体育健身俱乐部的数量,调整密集区的体育健身俱乐部的数量和规模,大力推动非密集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发展,使各区域体育健身俱乐部建设趋于均等化,缩小区域间差距,提升其可达性。

3.2.2 优化选址,准确甄别并有效利用服务半径应在依据城市居住小区和人口密度的基础上注重准确甄别并规划体育健身俱乐部的服务半径,已建成的要重视高效利用[6],新建的或计划建设的要重视布局,优化选址。

3.2.3 以人为本,注重群众的需求导向和利益表达对现有太原市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功能进行补充和改造,考虑布局的主要原则,根据居住空间结构和人口密度进行选址,考虑区域内新建与已建健身场所的服务能级、服务半径、功能互补、数量规模、人文环境等因素[7]。不管是新建、改建还是扩建设施,都应以优化城市体育健身场所的整体布局为首要目标,根据居民的分布情况确定设施服务能级和服务范围,从硬件和服务上引导和激发城市居民的健身热情,以人为本,注重城市居民的利益表达诉求,定期对居民的需求进行调查,对阶段调查的内容进行汇总并分析,以此作为太原市体育健身俱乐部建设的导向,且把居民需求作为设置服务内容的主要依据。这对优化太原市体育健身俱乐部的整体布局有着重要的影响。

4 结论

太原市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可达性满意度整体处于一般水平,有较大发展空间;太原市中心城六区和外延的“三县一市”体育健身俱乐部发展具有较大差别,“三县一市”受到地域、经济等因素影响,体育健身俱乐部数量较少、发展缓慢、可达性较差;而中心城区受到交通、人口密度等因素影响,存在体育健身俱乐部过于集中,服务范围相交甚至重合的问题。本研究提出的优化路径为:遵循均衡性、便捷性、高效性的原则进行规划布局,以促进太原市体育健身俱乐部与周边城市基础设施的功能、结构相协调。

猜你喜欢

居住小区太原市俱乐部
太原市为农村寄递物流补“短板”
基于“多维韧性”的老旧小区改造策略研究——以亳州市花戏楼居住小区为例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居住小区规划与设计
高层居住小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浅析
太原市六家药茶企业获省级授权
居住小区价格与公共服务网络可达性的相关性研究①
侦探俱乐部
奇怪的雨伞
侦探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