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族山神祭祀仪式研究

2020-09-02朱美云

大经贸 2020年6期

【摘 要】 当人类的认知能力不足以解释自然界中诸多现象之时,人们便构想出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虚幻世界,以及存在于虚幻世界的各类神灵、鬼怪。人们认为鬼神掌管世间福祸,既能够造福社会,也可以作恶人间。只有通过特定的方式达到人神沟通,形成与神灵的互惠关系,才能祈求神灵消解灾难,恩赐福报,原始祭祀便随即产生。藏族作为古老而神秘的民族,保留着大量原始祭祀仪式,天空、山峦、湖泊皆为藏民心中神灵的化身,人们通过祭祀神灵来祈求身体康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本文主要着眼于藏族山神祭祀研究,从山神的起源、名称、职能、体系、特点,以及山神祭祀的渊源、祭祀仪式中的民间祭祀文化、祭祀仪式的特征等方面探究藏族山神祭祀仪式,最后从心理层面与社会层面探索山神祭祀仪式的功能与意义。

【关键词】 山神文化 祭祀文化 祭祀意义

第一章 藏族神灵体系中的山神

1.1藏族山神崇拜起源探析

1.1.1万物有灵的原始信仰

在原始时代,人们凭借自身的认识,无法解释四季的交替,也无法理解昼夜的变换,更不能找出瘟疫、洪水等自然灾害爆发的原因。因此,人们将对于自然奥秘的无知转化为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他们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而此类生命更是凌驾于人类之上的神灵,他们拥有人类的意志与情感,掌握着高于人类的灵力,他们既能够为人类降下福报,也会因为人类的触犯而降下灾难,这便是人类原始的自然崇拜。自然崇拜是以人格化的或神圣化的自然物和自然力等为崇拜对象的自然宗教的基本表现形态。崇拜范围包括天、地、日、月、星、山、石、海、湖、河、水、火、风、雨、雷、雪、云、虹等天体万物及自然变迁现象。自然崇拜与人类社会密切相关,它会随着生活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在原始社会,人们往往是以自身感官所直接察觉到的自然现象为崇拜对象的,他们更愿意崇拜与自身生活或生产最为相关的事物,近山则崇山,近水则拜水。在藏区,藏民们大多生活于高原之上,高原多山,崇山峻岭不胜枚举。山也因为其高大的形体,坚韧的属性,成为藏民自然崇拜中最为突出的存在。他们普遍认为藏区的每一座山峰都有神灵居于其上,他们权利巨大,掌管着世间的吉凶祸福,人类只有崇拜他们,供奉他们,他们才能够保佑世间风调雨顺,牲畜兴旺,保佑人类心想事成。

1.1.2防病镇灾的愿景

藏民们认为所有的神灵中山神最易被触怒,因此当人们途径神山圣地之时,便要处处小心,不可大声喧哗,以免触怒山神。而神山之中的一草一木也都为山神所有,如若有人私自拿取,便会惹怒山神。山神权力巨大,一旦被触怒,便会降下狂风暴雨,风雪冰雹,影响农牧与狩猎,更甚者会降临疾病瘟疫,危及人类的生命。同时,苯教认为山神即为念神,神山是念神的附着之地。而念神常为凶险之神,他们具有亦善亦恶的两面性,经常巡游于高山峡谷之中,一旦触犯,常会带给人们疾病和灾难。因而藏民们敬畏山神,崇拜山神,祈求能够与神灵建立一种良好的互惠关系,以达到防病镇灾的美好愿景。

1.2 藏族山神职能探析

藏族山神具有多元性职能,其角色与分工是人类自身需求产生的结果。山神等级越高,其职能越丰富,超地域性山神大都具有多重身份。藏族山神的职能之一为“域拉”,即地方保护神,其祭祀圈和信仰圈限定于一定区域之中。随着佛教在藏地的传入,为了更好地与民间信仰、苯教相结合,也为了能够更好地为当地社会与民众所接纳,佛教便吸纳众多藏族本土神灵进行转化,山神便是其中之一,成为山神类佛教护法神——“舜玛”。此类山神的职能为保护佛法与真理,维护人间圣教、人与动物,以及自然界的均衡与发展。山神的职能还有作为出生籍贯神的“杰拉”,是指距离本人出生地最近区域的山神。作为战神的“扎拉”是藏族山神的又一职能,担任着战争与御敌的角色,充分体现出尚武精神。“颇拉”意为家神,也是山神的重要职能之一,其为针对于个人范围内的自家神,对该山神的祭祀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央拉”掌管财富,源于苯教与藏族民间信仰。“央”是一种先天性的优势与资源,是福运与元气的象征,需要人们的招引与维护。“央拉”种类丰富,且大都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分别为“家神”、“灶神”、“门神”等,是藏民追求物质生活富足的体现,具有一定的物质性与功利性。

1.3藏族山神体系探析

藏族山神会因其自然地理條件与祭祀圈信仰圈的势力范围而产生大小不同的影响力,依据管辖范围的大小差异,而产生了金字塔式的山神等级,小区山神从属于更高等级的大区山神,具有与社会等级制度同构的特点。藏族山神等级自下而上共六级,分别为家族山神、村落山神、部落独有山神、部落共有山神、区域性山神与藏民族共有山神。诸如阿尼玛卿山神、玛卿邦热山神则为藏区超地域性的共同山神。藏族山神体系的建构伴随藏族社会等级制度的形成而发展,逐步系统化、网络化。藏族山神体系由山神之父——沃德贡杰及其八个同父异母的神子组成,即雅拉香波、玛卿邦热、诺金岗桑、达拉岗布、偕微卡日、工尊岱姆、觉卿董热、念青唐拉,称为“世界九大山神”,它们分别位于藏区的不同地域,拥有不同的信仰圈与祭祀圈。同时,九大山神又派生了“十二丹玛”、“长寿五姊妹”、“四大念青”等,成为凝聚藏区不同地域社会信仰的标志。

第二章 藏族山神的祭祀仪式

2.1山神祭祀的渊源

2.1.1山神祭祀与藏族原始信仰的互动

原始信仰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早期,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所谓原始信仰,万物有灵是其显著特征。万物有灵论又称泛灵论,认为天下万物皆有灵魂或自然精神,并在控制间影响其他自然现象。在原始社会,人类与自然界密切相关,自然界不仅为人类提供必要的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必要的物质生产资料,人类依附于自然,得益于自然。然而,自然对于早期人类是强大而不可控的,它神秘且超越一切,既能够满足人类的衣食住行,又能够轻而易举地摧毁人类的生活,使他们面临灾荒、瘟疫,甚至灭亡。因此,人类将自然神圣化,使不可控的自然力成为自然神的法力。面对强大而神秘的自然,人类用祈祷、祭祀的方式取悦神灵,企图与神灵建立一种亲密的互动关系,从而得到神的保佑与帮助。

2.1.2 山神祭祀与苯教的互动

藏族山神祭祀与苯教密切相关。苯教的宇宙观认为宇宙分为三个部分:天空、中界与地下。天空是天神的世界,中界区域则住着赞神、念神与其他神灵游魂,地下世界主要活动着土主、鲁神。人类的生存空间与中下界存在重合关系,因而难免产生利益冲突,同时也要防范中界恶性鬼魂的伤害,所以人们便需要通过祭祀的方式以取悦神灵或是向其赎罪,以此祈求神灵的保佑与宽恕,山神祭祀便是众多祭祀仪式中十分重要的存在。其次,苯教中的诸多祭祀方式也被山神祭祀所吸纳,成为山神祭祀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煨桑、拉则祭祀、放风马、挂经幡等。早期苯教在山神祭祀中盛行血肉祭,而在后期的雍仲苯教时期则主张用“朵玛”祭祀代替血肉祭。最后,随着苯教在藏区的发展,逐渐将藏族原始山神纳入自身的宗教体系中,将原始山神体系列入苯教的念神体系。苯教徒认为:“山神之所以成为念神,是因为山是念神附着之地。”、“念神的根基虽在空中与光明之处,但其主要的活动场所在高山峡谷之中。”因而念神在不断发展中逐渐成为山神的别称。

2.1.3山神祭祀与佛教的互动

随着印度佛教在藏地的传播,逐步成为藏区主要的意识形态,它的传入亦对藏族山神祭祀产生了一定影响。首先,佛教为了能够在藏地站稳脚跟,同时赢得与苯教势力斗争的资本,它并未一味排斥本土神灵与祭祀文化,而是采取吸纳与改造的方式,将藏地本土神灵纳入自身的神灵体系之中,使其隶属于佛教,因而诸多山神由此成为佛教护法神。其次,佛教对于违背佛教基本理念的祭祀方式也予以改造,如将山神祭祀中的“红祭”改为“白祭”等。同时,山神祭祀中的诸多环节也改为由僧人主持,如煨桑祭祀中的煨桑诵文便由寺院高僧予以撰写。

2.2藏族山神祭祀中的民间祭祀文化

2.2.1 煨桑祭祀

煨桑祭祀是藏人普遍应用的祭祀方式,其为藏族山神祭祀的重要环节。早期煨桑祭祀为净化仪式,具有净化与祛疾的功效。最初的煨桑仪式主要发生于出征及狩猎归来之时,部落中的老人与妇女会在临近部落之处焚烧柏枝及香草,并向归来者身上洒水以祛除其带来的污秽之气。后来,煨桑仪式逐步与神灵祭祀结合,主要发生于战前及战中,祈求战争胜利与部落安宁。山神祭祀中,煨桑是一种焚烧祭品,以桑烟引神享用的祭祀仪式,其主要目的为取悦山神,祈祷山神降福消灾,个人愿望得以实现。煨桑祭祀所用材料分为媒介与祭品,媒介主要为柏枝、松枝与杜鹃花枝等具有香气的植物枝叶,祭品多为糌粑粉、青稞粒、茶叶与白糖等。在煨桑过程中首先需要焚烧植物枝叶,其后添加供品并撒净水与“三乳三糖”(三乳指牛奶、酸奶、酥油,三糖指砂糖、蔗糖、蜂蜜)。桑烟作为媒介,会招引山神前来享用祭品,以此建立与神灵亲密的互惠关系。在煨桑祭祀中,火小烟大被认为是好的征兆,而火大烟小则是祭祀失败的体现。

2.2.2拉则祭祀

“拉则”从字面讲有山顶之意,如今在发展中逐渐译为“插箭台”、“箭垛”、“山神祭祀处”等。在藏区,几乎每个山神都有属于自己的“拉则”。“拉则”分为三种:位于山顶属于国王的“杰德”、位于山腰属于富人的“拉则”、位于山底属于平民的“华卡”,现在藏区主要为“拉则”一种,且建于神山之巅。早期“拉则”主要承担着“路标”的角色,为迷失于旷野或迷失于战争的人提供方向。在后期地发展中,“拉则”逐渐与战争产生联系,成为英雄灵魂的象征。同时,祭祀“拉则”能够求助于山神,以增加军队威力,保佑军队凯旋而归。“拉则”作为山神的宫殿,有助于山神威力的增長,以此压制幽灵鬼魅作恶人间。“拉则”分为两层,上层为石堆与插箭,下层填充宝物以作供养。插箭仪式为其中重要环节,主要分为净化箭、插箭、替换新的桦树枝、放置“秧袋”——财富精华袋、为箭与桦树枝缠绕穆绳、放纸风马六个环节,以此增强山神威力,祈祷个人平安幸福。

2.2.3风马经幡祭祀

风马经幡祭祀即将风马印于蓝、白、红、绿、黄五色经幡,并附有各类经文咒语,将其悬挂于神山的祭祀祈祷仪式。“风马”的“风”表示印于风马旗上的祈愿文环游世界所用的工具,它是搭载祈愿文隐喻的马,而且常以马背上驼三宝表示这种观念。风马经幡祭祀的目的分为两个方面:首先山神也需要马匹,其也为战神的一种,需要骑马巡逻,保卫部落,抵御邪魔。其次只有风马能够跃入高空,得见山神,向山神倾诉人类的心愿与祷告。风马经幡分为立柱式与悬挂式两类,立柱式经幡自上而下挂满经幡,悬挂式经幡长短不一,其长度与人类的福运呈正比。风马经幡多悬挂于神山之上,山顶多风,只有风吹动经幡,风马中的马才会借助风的助力载着人类的种种祈祷奔向神灵的世界。同时,风马也存在纸质风马,它通常印于白纸或五色纸之上,主要作为祭祀山神时所用于抛撒的祭品。

【参考文献】

[1] 何星亮. 中国自然崇拜[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2] 孙林.西藏民间宗教中的“山神”——希达、念神、赞神关系考析[J].北京:中国藏学,2009

[3] 巨晶.神山、自然与部落——安多藏区神山体系研究.[D].兰州: 兰州大学,2011

[4] 才贝.藏族“央”概念探析——以阿尼玛卿“央拉”为例.[J].青海:青海民族研究,2017

[5] 索南旺杰.热贡山神祭祀文化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

[6] 张强.万物有灵:人对自然的初步读解[J].南京: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2

[7] 扎巴.苯教神话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

[8] 还格吉.藏族山神祭祀仪式的文化分析——以青海热贡多日宁社区为例  [J].青海:青海社会科学,2013

[9] 万代吉.藏族民间祭祀文化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

[10] 王新平.藏族煨桑仪式的宗教文化内涵[J].北京:中国宗教,2015

[11] 李玉琴.人神共场:神山崇拜的界域与认同——对安多藏区山神信仰的特质与意义的考察[J].青海:青海社会科学,2013

[12] 李连荣.藏族风马旗观念的起源与民俗象征[J].北京:中国藏学,2008

作者简介:朱美云(1996-),女,汉族,甘肃白银人,硕士,文学硕士,单位: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