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保障投入对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距的影响

2020-09-02孙奕迪

大经贸 2020年6期
关键词: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社会保障

孙奕迪

一、绪论

1.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目的

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周期处于上行阶段,但经济增长的速度放缓,由于居民的投资需求的增长逐渐进入平台期,本国消费对于对于国民生产总值GDP的贡献越来越重要。居民的消费支出呈现逐渐上涨的态势,但是由于城乡居民收入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下,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距依然存在。从2019年的数据来看,全国农村人口数量有5.7亿人,占比41.48%。农村居民是很大一个消费群体,而这部分群体与城市居民的消费支出的较大差距往往成为了社会中的焦点问题,如何缩小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差距也是许多财政官员在进行财政支出分析时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本学期课程为财政学,根据所学习的财政学内容進行研究分析,小组讨论内容为财政支出的结构分析,选择了这个研究题目。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其中转移性支出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其他保险等。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起到调节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从而改善城乡居民对于收入的预期来刺激居民的消费增长改变消费支出的差距。但在中国目前特殊的经济背景下,从高速发展的经济已经进入了缓慢发展的阶段,社会保障资源在城乡之间始终存在较大差异,在这样的情况下来控制缩小城乡间消费支出的差距可以说是非常难的。那么社会保障的完善对缩小差距的具体作用的大小是本报告研究的重点,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村居民的预期收入,从而刺激农村居民消费。鉴于此,本报告从完善社会保障立法、加大社会保障支出、注重社会保障资源城乡分布合理化与公平化、注重社会保障能改善低收入人群的收入预期、不断完善农村地区消费环境等角度提出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政策建议。

2.研究案例背景

消费与人民生活水平密切相关,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2015-2019年来,全国人均居民消费支出从 15712元增加到 21559 元,增长了约 37.2%,可以说一直保持着高速度的增长状态,随着居民消费支出水平的不断提升,其在国民经济增长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直到 2011 年都维持在 8%以上的增长水平,而从 2012年开始经济增长速度逐年放缓,到 2019 年下降到 6.8%。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平稳运行下,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已经放缓。经济增长需要依靠消费、出口和投资。而随着国际市场投资环境的没落、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兴起以及投资边际效用逐渐减弱,出口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不断减小。而与之相反的是,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递增,2019年达到 57.8%,显著高于同期的投资与出口。但在此背景下,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有着显著的差距。从下表可以看出这个差距的变化情况。

近五年内,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2015年的21352元增加到了2019年的28053元,名义增长率为31.38%;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2015年的9223元增加到了2019年的13328元,名义增长率为44.5%。较大的差距不利于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与幸福指数,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不利的影响因素。

3.文献综述

社会保障与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息息相关,早在 1936 年凯恩斯就指出,社会保障作为财政支出中转移性支出中的手段之一,可以起到稳定经济增长的作用,当出现有效需求不足时,提高社会保障程度给付水平能增加居民短期绝对收入,从而刺激居民消费支出来带动国家经济增长。随后学者们又提出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社会保险和收入分配的功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居民的预算约束、降低未来不确定性预期,从而提升居民消费水平(方显仓和王昱坤)。但现有文献缺乏从社会保障层面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如此之大的解释。那么,社会保障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一环,对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有着重要的作。国内外文献在社会保障自身方面研究透彻的基础上,更多的则是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支出之间的关系研究。从经典消费理论出发,Keynes(1936)的收入假说认为当出现有效需求不足时,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能够提升居民的收入预期,从而刺激消费。另外也提出了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并认为社会保障具有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而收入差距的减小会提高整体居民平均消费倾向,进而增加总消费。随后,Modigliani(1963)在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认为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能够提升居民整个生命周期的收入水平,使居民在根据整个生命周期的收入做决策时,可以有效提高当期消费。。

二、社会保障对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异的影响理论分析

2.1近年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1)养老保险的发展

我国养老保险在新中国成立70年中多次变化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可以得出,有三个阶段可以明显表现出这个历程,第一阶段是1991年至1996年,传统的企业养老保险制向社会保险体制逐步转变;第二阶段是1997年至2000年,基本形成了统一的国有企业养老保障制度;第三阶段是在2001年之后,我国对统一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修改和调整。截至2018年底,全国有9.4293亿人享受了基本养老保险,比上年底增加2745万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55005亿元,总支出47550亿元。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余额58152亿元。其中,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4.1902亿人,比去年年底增加1608万人。其中享受保险职工3.0104亿人,享受保险退休人员1.1798亿人,比上年末分别增加836万人和772万人。截至年底,已有3.6483亿人参加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制度,比上年增加1166万人。截至年底,已有5.2392亿城乡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比上年增加1137万人。其中1.5898亿人实际上得到了福利。可见近年来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是比较快的,国家对其的重视程度也是越来越高的。

(2) 医疗保险的发展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源自于最初建立的企业职工医疗福利制度,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经济模式的转化,伴随城市化、相关户籍制度的发展以及医疗改制后人民对医疗保障服务的需要,逐渐建立起来以社会保险为主要框架,政府主导医疗保险基金运营的保险制度。目前我国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分为三种,分别是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其中强制增加后两种医疗保险是为为了保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医疗水平上延伸。

如下图所示,是我国近年来医疗保险覆盖人数。城市方面,1998 年国家确定了城镇医疗保险的基本框架,在全国城镇迅速开始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统筹模式与养老保险相同,现阶段基本覆盖了城镇所有职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改革则在2007 年开始试点,2010 年全面展开,逐渐覆盖了全部的城镇非从业人员。全国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城乡居民8.9736亿人,比上年增长2.2% 。再看农村医疗保险、本着“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政府组织自2003年指导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18年,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有辽宁、吉林、安徽、海南、贵州、陕西、西藏7个省份,参保人员1.3亿人口,基金收入875亿元,基金支出839亿元,累计余额318亿元。卫生保健制度不公平,资源分配不公平,城乡差别巨大是我国存在的问题。从城乡来看,城市经济文化水平较高,匹配的医疗资源质量也较高。从地域来看,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较早,地域物质条件较好,拥有较好的的医疗水平,反观相对比较落后的中西部城市就比之较差。生活在中西部城市和农村的居民无法享受高质量的医疗资源,是医疗保险不公平现象的结症所在。同时由于新农合宣传力度不足、筹资水平不高、参与率相对较低,保障水平也因此无法保证。医保覆盖人群广。

(2)社会救助的发展

社会救助主要包括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住房救助、灾害救助、医疗救助等。以低保为例,城镇居民低保制度建立于1993 年,农村则创建于 2007 年,相较城镇发展比较晚。但自农村居民低保制度建立后,纳入低保的人数迅速增加,截至 2018 年底,全国有城市低保对象 605.1万户、1007.0 万人。全国城市低保平均保障标准 579.7 元/人·月,比上年增长 7.2%。全年支出城市低保资金 575.2 亿元。全国有农村低保对象 1901.7 万户、3519万人。国家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4833.4 元/人·年,比上年增长 12%。年支出农村最低工资基金。社会援助也反映在该国近年来的扶贫措施中。国家近些年来准确认定了低收入农村人口,将低于一定收入标准的贫困人口纳入到贫困家庭的档案中,充分了解这些人的贫困状况,贫困的原因,并明确帮助对象。向缴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这部分人提供补贴,提高穷人参加社会保险的比例。对其子女上学也有相应比例的补助,减少因贫辍学比例。其次,对这部分人群也实施产业指导、职业能力培养等一系列促进其人力资本的措施。下图是今年城乡低收入人口的比较图,可以看出,农村低保人数依然是一个很大的群体,但逐年在呈现大幅度的减少,说明对于低保人群的帮扶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2社会保障制度对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距的影响

我国当前的社会制度处于不完善的阶段,尽管社会保障已经基本可以覆盖到全部国民,但由于东西地区资源的不均衡,以及社会保障投入资金的较大差异,保障制度的不公平依然存在。再加上大多数居民有着储蓄强烈的储蓄意识,对收入预期持有保守态度从而对于消费预期也持紧缩的态度。人均社会保障支出为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加上医疗卫生支出除以当年年末总人口数。其次如上图,从短期来看,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根据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而增加。说明社会保障的加大力度的投入对于居民消费支出水平的增加起到促进作用。

根据下图所示情形,可以看到消费支出的差距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同时社会保障支出也在增加,利用Excel可以得出相关系数为0.8823,接近于1,根据值越大相关性更强的原则可以看出社会保障支出与城乡居民人均消费差距相关性是很强的。

由于对未来预期收入与生活理念的不同,那么城乡居民消费就会产生差距,那么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来看,社会保障在城镇建立的更早,发展的更快,这一部分得益于城镇的经济发展比农村更繁荣。这种更加完善的制度带来的不确定性预期会相对稳定。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 21 世纪初是相对缺乏的,居民的不确定性预期会普遍较高。根据李梦圆在2019年的文章中指出,从 2003 年以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才逐渐建立发展起来的,但它的发展速度也很快,尤其是近些年国家加大扶贫力度,其中社会救助也就是低保户的覆盖的发展甚至超越城镇,随着原来缺失或不足的社会保障逐渐充盈起来,农村居民不确定性预期会逐渐减弱,发展速度的加快也会使农村居民边际不确定性预期的减少比城镇居民多。因此,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完善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对于收入或对于未来生活保障的预期,从而缩小城乡消费差距。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3.1结论

在高速发展的经济下,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与日俱增,但城乡居民之间的消费支出的差异始终存在,且是一个会长期存在的问题。在这个问题背后显示出来的是城乡间发展水平的不均衡,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发展方面,在资源配置等方面也存在着显著的差距。这个矛盾不仅不利于农村的发展,而且不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不利于国民幸福感的整体提升,更不利于消费支出的可持续性增长。而完善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提高收入再分配的公平性,从而对城乡居民消费产生一定的影响。

社会保障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缩小有促进作用。随着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会逐渐缩小。通过上文分析,转移性收入都对居民消费支出产生了显著的正影响,且对农村居民的影响程度大于城镇。这说明目前中国社会保障是在促进了城乡居民消费的基础上缩小了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即社会保障资源投入城镇地区所引起的城镇居民消费增长速度小于社会保障资源投入农村地区所引起的农村居民消费增长速度。

3.2 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稳定城乡居民的消费信心

现阶段,要尽快完善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首先要弥补社会保障制度的薄弱环节,逐步扩大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使其能够为城乡各行各业的家庭提供综合服务。此外,全国各地还应系统了解不同地区的经济形势和居民消费观念,使各收入阶层的家庭都能真正感受到社会保障制度给他们带来的安全感,最终实现增强消费者信心的最终目标。

(二)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

事实上,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是一项复杂而漫长的任务,国家政府不仅需要对原有的公共支出体系进行重大调整,同时整个建设工作的重点也应从城市转向农村,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家庭社会保障资金严重短缺的狀况。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远低于城镇居民,而社会保障投入的不同也为这个收入的差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为此,地方政府今后需要从每个微型家庭的实际需求出发,特别是要完善农村卫生保健体系,彻底降低农村人口类似疾病致贫的发病率。

猜你喜欢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河北省城乡居民医保整合的主要成效与思考
人力资本、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三医联动”下医疗保险新走向
坚持就业优先 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
媒体募捐永远成不了社会保障
社会医疗保险
降低医疗保险拒付率
关于实施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