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对老年群体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2020-09-02高向慧

社会与公益 2020年3期
关键词:老年群体老龄化群众文化

高向慧

摘要:群众文化建设是国家公益性文化事业。在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和终身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文化馆应顺势而为,针对特殊群体中的老年群体开展更多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文化活动,尤其从心理健康角度出发,助益我国健康老龄化发展。本文将从老龄化社会背景与老年人的心理特点、群众文化的基本特点与老年群众文化活动以及前者对后者的影响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更好地展现老年群众文化活动的价值,从而促进公益性活动平台的广泛建设。

关键词:老龄化;群众文化;老年心理健康;老年群体

一、老龄化社会背景与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一)对老年人的界定及老龄化社会背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科技医药卫生事业日益发展,人类平均寿命也在逐渐增加。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在发展中国家可将年龄达到60岁及以上的人定义为老年人,而在发达国家可将年龄达到65岁及以上的人定义为老年人。不过在医学、社会学、公共卫生领域,为了统计与讨论方便,一般把60岁作为老年期的开始,也就是说,年过60岁的人一般可以认为是老人。国际上通常的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水平。按照这个标准,中国已经处于老龄化阶段。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50年,中国将有35%的人口超过60岁,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

(二)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1.不适应社会角色转变

进入老年期的人,大多属于离退休老人,他们离开工作岗位后,由于角色的转变或是生活环境的改变,身体和心理上都面对不同的新情况,容易出现心理困惑,很多人难以做好及时有效的心理调整。这种身体、心理及环境的转换需要一个适应阶段。例如:有的老年人由于工作职位结束,社会交往锐减,随之产生深深的失落感;而有的老年人由从事了一辈子的工作突然转变为烦琐的家庭事务,由此带来的不适应使他们陷入情绪的低落期。

2.对社会交流的渴望

老年人最怕孤独,尤其有些老人或与儿女分居,或遇到伴侣去世,都会进一步感到孤独。渴望社会交流的老年人,不仅仅指那些离开工作岗位后充满失落感的离退休人员,还包括那些常年从事家务劳动的老年妇女,几乎所有的老年人都希望也都需要在群体活动的交流中消除自己的孤独感,以及排解生活中的压抑与郁闷情绪,得到心理的疏导与安慰。

3.自我实现的需要

具有较高价值观和理想追求的老年人,在离开工作岗位后一般不会安于清闲。他们中有的还想要为社会继续作贡献,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尽可能再创造些社会财富;有的在年轻时就有自己的爱好与追求,由于生活工作忙碌一直搁置,在离退休后就希望马上投入到曾经的兴趣爱好中。这些都说明老年人有着较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二、群众文化的基本特点与老年群众文化活动

(一)群众文化的基本特点

在我国,群众文化已经发展成为当代文化的主要形态之一,是我国文化中一种独具特性的新文化形态。

群众文化,是指人们职业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群众文化包括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工作和群众文化队伍等要素。群众文化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以自娱自乐为主导,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內容,包括各种形式,具有公益性、广泛性、自娱性、传递性等基本特性。群众文化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提高全民的文化素养和精神文明水平,从而达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而基层群众文化服务中,公益性文化活动占据着重要位置。

(二)老年群众文化活动的特征——以文化馆老年美术培训为例

群众文化活动中,老年群众文化的参与主体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原文化部在关于加强老年文化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各地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要充分发挥组织、引导各类社会文化活动的功能,对于老年人自发的、健康的文化、娱乐、健身活动要给予支持与引导。

基于文章开头所陈述老年人的生理及心理特点,结合近九年来北京市西城区第二文化馆公益性老年美术培训班的实践,笔者认为老年群众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广泛性——以普及为主,兼顾提高

文化馆老年美术培训班,主要面对辖区各街道社区的老年群众,充分结合老年人特点,培训贴近社区老年人需求,以此来构架社区老年群体的教育体系,最大程度满足广大美术爱好者的再教育需求。同时,结合文化馆阵地建设的方针政策,以及馆内硬件设施条件,尽量做到培训的广泛普及,并在普及的基础上进行个别化提高,如开办初级班与提高班,设置相应课程,尽量均衡地满足社区老年群众的文化需求。

2.包容性——以实用为主,因材施教

考虑到老年人的生理与心理特点,老年群众文化培训不开展基础教育,也不进行学历职业教育,不以传统的方式传授知识。并且,通过调查发现,参加培训的老年人绝大部分没有任何绘画基础,只有个别是曾经热爱或接触过绘画但没有时机进行再学习的。对此,在开展老年培训班的过程中,对于不同层次的人群要制订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例如:对没有绘画基础的老年人,初步教学以提升审美能力为目标,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在轻松的氛围中逐渐提高审美水平;对于有一定绘画基础的老年人,可以开展绘画技法教学,并鼓励他们在训练中发挥自己发现和创造美的能力。

3.灵活性——以快乐为主,量力而行

文化馆为社区老年群众搭建了一个便捷的交流平台,而老年人正需要这种无障碍的便捷社交机会,这可以让他们重新走人社会,走入团体,进行交流,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鉴于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家庭条件、身体状况等诸多因素以及美术培训班的实际运营特点,高度纪律化的硬性管理模式并不适合老年人。相反,机动弹性的管理模式更能满足不同老年人的客观情况。在培训中,文化馆主要通过教学活动的丰富性和趣味性来吸引老年人,保证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在这个平台上既能提升审美水平和绘画技艺,又能找到心灵的寄托,并在交流学习中舒畅身心,加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三、群众文化活动对老年群体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事实证明,文化馆公益性美术培训班的众多老年学员通过长期的集体学习,不但绘画技巧有了显著提高,更重要的是精神获得了极大愉悦。

笔者对参加过培训的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抽查的50位学员中,98%的学员认为自己圆了年轻时热爱美术、接触绘画的梦想,使他们对绘画、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在绘画中找到了精神依托,学习的主动性很强;60%的学员自觉自愿、风雨无阻参加文化馆培训活动;30%的学员坚持自发组织出游写生,绘画作品数量和质量都很可观;更有10%的学员踊跃参加社会上各类美术展览并入选获奖;4%的学员通过几年的学习,还举办了个人画展,并将个人画集印刷成册。

除绘画成果外,更为重要的是,公益美术培训不仅给老年人带来了艺术上的享受,更让他们结交了许多朋友,通过绘画与交流,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平稳地度过了退休后的适应期;有的在孤寂的家庭之外感到了集体的温暖;有的重新找到了对生活的激情,背着画具四处写生游玩,精神饱满,活力四射。可见,公益性老年群众文化活动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有着不可估量的正面影响,对提高社区老年群众生活质量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

通过这些公益性老年群众文化活动实践可以看出,社会价值、自我存在感、人际交流与交往既是他们的迫切需求,也是他们心理健康的重要来源。在健康老龄化全面推进的今天,文化馆面对特殊服务群体之一的老年群体,应首先保证活动的公益性,切实从老年人身心健康角度考虑,丰富活动内容,优化活动形式,为老年人提供学习平台,当然更多是为老年人打造交流的平台,满足老年群体的文化需求。

猜你喜欢

老年群体老龄化群众文化
老龄化是医药行业的福音吗
健康月历
海南社区老年群体需求调查研究
吉林省城镇老年群体心理障碍分析
北京超老龄化将持续50年以上
关于当前群众文化工作的冷思考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相关思考
关于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