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谢远清 雕塑,向着空间生长

2020-09-02余彩霞

收藏·拍卖 2020年6期
关键词:观展共情雕塑

余彩霞

小胖人独坐孤云,体型笨重,却动作轻盈;本应因摇摇欲坠而不安,却气定神闲。看似幽默好玩的雕塑,背后似乎又蕴含着某种严肃和超拔的气息。

谢远清,一位自嘲最不像雕塑家的雕塑家,执着于以三维塑造与当下时空对话。浑圆饱满的作品,与其清癯的长相对比强烈,外表文质彬彬的他缘何偏偏选择了美术中的重工业?

谢远清对好作品有一个高标准,“既能发挥雕塑语言的独特魅力,又符合个人的审美取向,同时能与当下的时代洪流产生良性互动,且又不在时间的大浪淘沙中被冲走”。面对这些命题,他有自己的践行方式。

温和者的独立姿态

谢远清最被大家熟知的就是他不厌其烦塑造的一个个浑圆“笨重”的男子肉体(当然,也有女子人体),这些小胖人很不“主流”,却让很多人为之吸引。近些年來,它们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北京、广州、深圳、厦门、福州、郑州等大城市的各类公共空间和艺术园区,也许我们或多或少都曾与它们邂逅或擦肩。然而回头看去,我们方知今天所见的轻松无一不是源自作者不易的坚持。

谢远清表面温和,内里却执拗,多年独立创作的孤独和艰辛外人不易察觉,可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任何一个时代,艺术家也许都要学会“野蛮生长”,世俗和现实的种种问题经常让人妥协,艺术家却是其中紧抱理想不肯后退的少数。于是,保持独立思考和独立创作的态度和立场就成为艺术家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一步——而雕塑家的独立尤显艰难。

走过近20年的雕塑创作求索之路,去年主动从高校离职后,谢远清眼下俨然成为一名真正独立的“艺术个体户”(自嘲),他的前方更加明朗,他也更专注了。按他自己的话说,他似乎更迎向“不需要牺牲某些精神的自由,而让自己的雕塑能够做下去”的自由雕塑艺术家之路。

为什么非要强调“独立”? “那是因为雕塑创作的意义其实就在创作行为本身,雕塑既是当代态度和思考,也是自我审视和自证,不是任何外在的名利得失,所以如果不独立,言不由衷,雕塑还要来做什么?”

当代讽喻与自我审视

谢远清“胖子”雕塑的面貌持续超过20年,最早可以追溯到他大学三年级(1998年)时。因受哥伦比亚艺术家博特罗的影响,谢远清以“胖子翻跟斗”为题创作了名为《前滚后翻》的雕塑,省展获奖并入选全国展览,而后2005年为参加体育美展,再次以体量语言为切入点,开始创作胖子“纤体瑜伽”系列,胖男子的雕塑面貌由此为人熟知。由此而到“功夫系列”“英雄系列”“头像系列”,再到“树人系列”和“起系列”,思路一路推进,所指涉的精神面日渐拓宽。

诚如作者所言,作品中人物的胖是形而上的“过度”“膨胀”或“惰性”所指,而并非形而下的人体写实。它既是一种讽喻,是艺术家设置的层精神糖衣,也是艺术家对雕塑体量的强化和个人艺术语言的风格化表达。这些作品在显示他良好的学院素养和造型能力的同时,配合幽默的情态,形成“举轻若重”的感觉,既是作者对当今时代的隐喻和关怀,也流露出艺术家的某种自我审视,他曾说“既然时代塑造了我们,那我们也试着塑造这个时代”——时代与我们本是体的。

细读谢远清的作品,不难发现另一层特征,他喜欢在东方的文化底蕴里去找创作空间,并把东方的禅韵和西方现代气质相嫁接,在当代艺术语言中找寻自己的文化依托与魅力。所以在其幽默轻松的胖子雕塑中,又时常能感觉到某种禅意和自在。幽默可亲的作品面貌背后有善意嘲讽的象征性寓意,其深处又不乏内观与自省、自我观照之意,作者多元的艺术思路和美学品格的拓展由此显现得颇为清晰。

探索当代雕塑的“共情力”

如今雕塑的概念边界正在被无限制拓宽,守住雕塑的三维实在性会成为一种束缚和固定思维模式吗?

答案是“不会”。近年来,谢远清一直致力开展自己的公共雕塑实践,让自己的作品从工作室走出来,充分领会雕塑与时代和公众的“共情力”。

2019年12月在工美港展出的“心塑自在——谢远清环境雕塑展”,是谢远清空间公共雕塑实践的一次不小的演练。这次的展览区别于传统白盒子的封闭观展方式,结合园区环境布局观展动线,倡导“沉浸式”户外美术馆观展体验,让雕塑回到现场,赋予空间生命力,使观众产生共鸣。

道家语:“天地虽生万物,实为一体。”对谢远清而言,“天地间是最好的雕塑展示舞台,当代艺术所倡导的公共性以及艺术与观者的精神和身体互动在这样的场域最能体现和发生”。当雕塑进入环境成为空间的主题物的那一刻起,它的存在就不单单是一个封闭的个体内容,更是包含了艺术与环境“共生”的种种探索。近年来涌现了大批的公共雕塑,虽然其中不乏好的作品,但同时粗制滥造的也不少,原因正是它们缺少精神亲和力与互动性,“被孤立”或“自我封闭”,与环境殊无交接对话,徒然变成了“景观垃圾”。

“艺术首先要走向自己,但是自己又必须跟公众连通,这就让我思考我的作品怎么样具备更好的亲和力走向公众空间。”在谢远清的雕塑中,“亲和力”和“思想力”一起成为一股融洽于天地之间、不起棱角的动人气息——或称“气场”。这,也许就是作者通达了自我与公众的“共情”之力所唤起艺术感召力!当他说“空间”是雕塑的最后本质和归属、是他的未来的重要主题和方向时,他解释说,“我的内在意思其实是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和丰富内涵才是雕塑的终极关怀和表达目标”。

(编辑/李木子)

猜你喜欢

观展共情雕塑
巨型雕塑
共情疲劳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云上观展
文明比观展更重要
我的破烂雕塑
参观美术馆
人们为什么不想感同身受
写实雕塑
不科学的安慰会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