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讲好《概论》课中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2020-09-01钟头朱

新西部下半月 2020年6期
关键词:历史地位邓小平理论概论

本文为作者主持的 2017 年湖南文理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下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编号:JGYB1739)成果

【摘 要】 2018年版《概论》课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进行了新的界定,作为教师应首先从宏观上把握三个历史地位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其次应着重从微观上分析每一具体历史地位的逻辑脉络,讲好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讲清“继承”与“发展”;讲透“开篇之作”;讲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关键词】 《概论》;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

2018年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論》)从三个方面界定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1]在教学实践中,对于如何讲好其历史地位,笔者有一些感悟,认为要讲好其历史地位,首先应从宏观层面把握这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它们之间是理论地位与实践地位的关系,其中前两句是分析其理论地位,最后一句则是界定其实践地位。其次,关键是要对每一历史地位的内涵或逻辑脉络进行深入分析,弄清“为什么”。

一、讲清“继承”与“发展”

从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的向度来看,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从逻辑上讲,这一历史地位蕴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邓小平理论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二是邓小平理论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里有两个关键词,即“继承”和“发展”,教师授课时应紧扣这两个关键词进行剖析。

(一)邓小平理论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继承”的意思是坚持、接受,即邓小平理论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材用了三个“坚持”来表述其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比较抽象和笼统,学生不易理解。因此在授课时,教师应着重讲清两个方面:一是邓小平理论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特别是实事求是这一精髓。教师在分析时可对“立场、观点、方法”的具体内容进行适当分析展开,但更应结合邓小平理论的内容对其如何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行阐述。二是继承了毛泽东思想中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成果。分析这一点时要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毛泽东思想中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来进行,这样既可使学生“温故而知新”,增强教学的实效,也能使学生深入理解任何理论的产生都是有其理论基础或渊源。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分析,可使学生弄清邓小平理论是如何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条理清晰,逻辑严密,避免了缺乏底气的说教。

(二)邓小平理论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在这里,关键是要弄清邓小平理论从哪些方面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对此,教材解释得也比较笼统。从逻辑上讲,既然是发展,邓小平理论就应该要提出诸多独创性的思想、观点。鉴于教材的逻辑安排是先讲邓小平理论的内容,后讲历史地位,所以教材在此没有也无必要再具体列出独创性的思想、观点。然而要使学生真正理解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教师授课时必须通过结合邓小平理论的内容来具体阐述其“独创性的思想、观点”,当然也不应面面俱到,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独创性思想和观点分析即可。笔者在设计和讲授本部分时,主要通过以下几个代表性的思想、观点分析: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二、讲透“开篇之作”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向度来看,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如何理解这一历史地位,教材指出,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其最早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框架。但仅仅如此还无法使学生深刻理解其“开篇之作”的历史地位。要理解这一历史地位,关键是理解“开篇之作”的涵义。“开篇之作”的字面意思是“第一篇文章”。如果再深入理解的话,既然有“开篇之作”,理应有“接续发展”,而且两者之间存在深层次的逻辑关系。因此“开篇之作”更深刻的内涵是“奠基,指导和提供遵循”。就此而言,“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应包含着三层涵义: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第一个理论;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发展的指导和遵循。因此教学中,应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使学生对此有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第一个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相对性要求其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创立后,我党领导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先后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理论和思想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续发展,因此,迄今为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四部分,而且这四部分存在先后之别,排在首位的是邓小平理论,所以说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第一个理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

虽然学界对其中的理由观点不一,但作为奠基之作至少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授课时应向学生讲清:(1)提出了理论主题。从逻辑上讲,一个理论体系必有其贯穿始终的理论主题,后续的发展都是紧紧围绕这一理论主题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主题,这一理论主题是邓小平在1982年中共十二大闭幕词中首次提出的,而且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2)建构了基本框架。如同建房子一样,作为奠基之作,邓小平理论必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构基本框架。教师在讲授这一问题时要从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等九个方面进行总结,最好建立一个框架图,以此来阐述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发展的指导和遵循

邓小平理论是其开篇之作,既为开篇之作,其应为后续的发展提供指导和遵循。这主要表现为:(1)邓小平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思想上的指导。[2]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是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重新确立。正是在这一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我党才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也正是坚持这一思想路线,我党此后才相继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邓小平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提供了价值遵循。邓小平理论始终贯穿着人民利益至上、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提供了价值遵循。邓小平强调指出,判断评判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之一就是“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这些论断体现着邓小平理论的价值追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的根本目的是造福人民,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三、讲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不管是毛泽东思想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四个部分,它们历史地位各不相同,特别是在实践方面的历史地位更是有别,究其原因,主要是理论的实践来源不同。关于邓小平理论在实践方面的历史地位,教材是采取逻辑推理的方法进行分析的。教师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要通过PPT或板书列出分析框架图,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邓小平理论的这一历史地位。

大前提:邓小平理论来源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任何理论都来源于实践,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具有深远历史转折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前无古人,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只能在实践中摸索,在实践中总结。邓小平理论正是邓小平领导全党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和教训的基础创立的。

小前提:邓小平理论指导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并取得伟大成就。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并由实践予以检验,邓小平理论既来自实践,又是为实践服务且为实践所证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一步一步推向前进并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充分证明其是科学理论。

结论: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参考文献】

[1] 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14-116.

[2] 徐光春.邓小平理论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N].人民日报,2014-8-25 (007).

【作者簡介】

钟头朱(1970—)男,湖南株洲人,湖南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历史地位邓小平理论概论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艺术概论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艺术概论
邓小平的城乡统筹发展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江西豫章书院的历史地位、现状与开发前景
中央苏区医学教育历史地位探析
管道升画作的艺术探索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