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小学数学的多元化教学策略

2020-08-31刘俊君

西部论丛 2020年10期
关键词:多元化小学教学策略

刘俊君

摘 要: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优劣,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尽可能改变传统单一性、单向性教学活动。本文以小学数学为例,通过多元化探索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法,并且提出相关教学建议,希望能够为一线教师的实践教学带来参考性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多元化;教学策略

新时代的教育,鼓励教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样能够极大程度的摆脱一元化带来的枯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课堂教学的效率。笔者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多年,一直在学习新的教学方法,以促进教学的发展,现将自己的一些心得归纳,从扎实知识系统,提高数学能力;采用有效追问,积极引导探究;引导学生动手,强化图形理解;实际生活教学,提升解题能力;借助微课手段,做好单元复习几个方面进行探究,还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一、扎实知识系统,提高数学能力

实际上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安排比较松散,对于学生来说那已形成系统性,所以就需要教师辅助学生养成建立知识系统的习惯。首先是建立错题簿,传统教学中只发挥了错题簿加深学生印象的作用,而没有深究到为什么会做错、如何避免犯同一种错误。对错误的整理与分析,是对自己过去行为的审视,发现自己思维上的、解题方法上的薄弱之处,进而弥补与强化。

例如,在教学“分数”内容时,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有以下几种:第一,没有进行通分;第二,在计算上出现错误;第三,分母公倍数错误;第四,粗心大意,犯了不该犯的低级错误。通过对学生错误原因的分析,学生就能够针对出错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加强。另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养成复习回顾的习惯,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内容后,我们可以让学生总结两种图形之间的相关性,并且观察运算、公式等方面是否具有联系。同理,在学习“圆形”和“扇形”内容后让学生自行在笔记本上总结。

二、采用有效追问,积极引导探究

就追问本身来说,就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通过追问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转难,提升思维的层次。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提升其思维境界,挖掘其内在问题意识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营造他们由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的认知冲突,激发起他们的问题意识,促使他们能够自觉自主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来探究问题。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仔细研读教学内容,通过建构相应的知识框架,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内容时,笔者让学生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想到用重叠的方法进行比较,但光想到这种方法是不够的。于是笔者又给了学生另外两个图形,这两个图形明显无法用重叠法进行比较,学生也注意到了这一点,所以很自主提出了问题,并开始探究新的比较的方法。如此一来,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三、引导学生动手,强化图形理解

小学生年龄尚小,好动爱玩,对未知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小学生了解未知的方式简单直接,就是通过看、听、触等感官感受未知事物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在探索未知世界时,动手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内容时,笔者就让学生尽情地在课上发挥了动手能力。上课之前,笔者手持一个纸制的圆柱体,向学生问道,“同学们,这是什么?”“——圆柱。”“它的底面是什么形状?(笔者将圆柱体的底面展示给学生)”“——圆形。”“那它的侧面是什么形状呢?”这个问题问出后学生都紧紧地注视着笔者手中的纸质模型,然后纷纷给出了的答案,“——矩形。”笔者点头微笑,“同学们回答地很正确。”然后将这个圆柱体拆开,撕下了两个底面,将它的侧面慢慢展开,展开后同学们看到了圆柱体侧面的真面目。“没错,它的侧面就是一个矩形。”于是笔者布置了课堂任务,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圆柱体,并在制作好的圆柱体上标明具体数值,比如底面半径、圆柱体的高等等。任务布置完之后,学生都兴高采烈地动起手来,课堂上的学习氛围立刻被热烈地烘托起来。做完之后,笔者让学生看着自己的作品讲解了圆柱体的各项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学生都听得非常认真,课堂教学效果达到了最优化。

四、实际生活教学,提升解题能力

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其最终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课本所囊括的诸多“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其实都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找到模板。解决问题的教学,需要我们引导学生认真地观察和认识现实世界中存在的简单的数量关系,通过数学的视角将其进行抽象和概括,从而把实际问题概括为数学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解答,进而获得策略。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生活范围是充满局限性的,一般就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对于广阔的现实世界是比较陌生的。而小学阶段的数学题涉及工农业的生产以及科学技术等领域,对于这些题中所给出的数量关系理解起来比较费劲。这时,就需要有一个铺垫和过渡,让例题生活化,让学生在熟悉周围事物所产生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再进行知识的扩展。

例如,在小学中段的数学学习中,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等数量关系是比较常见的,对于从未参加过工作的学生来说也是陌生和抽象的。现行的教材也剔除了这些名词术语,不过,我们还是需要让学生“触摸”生活来知道它、理解它,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本着“贴近生活”的原则,针对于这组数量关系,我们可以做这样的铺垫——小明每分钟可以完成15道计算题,小力则可以完成22道,其中的15和22可以称之为什么数量。语文教师一小时可以评阅30份作文,小华每小时做50张朵小红花,这个40和50又可以叫做什么呢?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自己在一分、一小时、一天可以完成哪些事情,这些数据概括起来叫什么?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陌生的领域拓展——最快的打印机一分钟可以打印80张文件;收割机每天可以割6公顷的麦子等。这一过程,从熟悉到陌生,由近及远,这样建立在学生的头脑中“问题”及“策略”就十分清晰了。

五、借助微课手段,做好单元复习

在教学中,知识的复习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每学习一个单元就进行一次单元复习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在单元复习课上,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即知识的梳理与单元小测时间所占的比重,应该是多进行一些知识的梳理呢,还是多进行一些实践的练习呢?因为很多单元的内容一节课的时间下来,很难全部复习到位,很是让人困扰。笔者认为,借助微课这一信息化手段,可以很好得解决这一问题。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内容时,由于这一单元的知识点非常多,所以笔者就借助微课视频对这些知识点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并通过思维导图构建了知识的网络结构,上传到班级云空间,学生自行下载观看学习。然后在课上对知识重难点进行主要的分析和复习,并结合基础训练和强化训练,完成单元复习的任务。如此一来,课堂时间得到了充分有效的利用,而且兼顾了知识梳理和单元小测,提高了复习效果。

总而言之,就笔者的实践来看,多元化的教学对于小学数学课堂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希望诸位教师能够在自己的教学中积极大胆的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反思、不断提高,真正促進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施向阳.谈如何实现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多元化[J].中国校外教育,2017(S1):452.

[2] 张健,高本征.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多元化[J].中国新通信,2017,19(23):135.

[3] 杨居伟.多元化现代教学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22):51-52.

猜你喜欢

多元化小学教学策略
探讨构成因素在当代雕塑语言中的多元化体现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