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正润自传批评话语研究

2020-08-27安秋蕙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自传话语

安秋蕙

内容摘要:杨正润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传记理论研究家。本文介绍杨正润教授的论著论文概况,研究其中的自传批评话语,分析自传为何,阐明自传作为传记兼具的文学性与历史性特性,强调写作者遵守自传契约呈现出的写作真实。

关键词:杨正润 自传 话语

杨正润是我国著名的传记理论研究家,著述颇丰,其代表性论著有《传记文学史纲》(1994)、《雪莱传》(1998)、《现代传记学》(2009)等,论文四十余篇,如《西方文艺座标系初探》(1987)、《西方现代传记文学中的精神分析》(1990)、《论忏悔录与自传》(2002)等,译著有《被阉割的女性》(1990)、《知识分子》(1999)等。其中以《现代传记学》最具代表性,全书共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传记本体论,论传记的本质、构成、主体和功能;中篇为传记形态论,论他传的范畴、自传、私人文献(边缘自传)、亚自传及形态的实验与拓展;下篇为传记书写论,论书写的准备、传记中的虚构与文本的完成。

一.自传为何

关于自传是什么,一直是西方学术界争议的话题,人们困惑这一文类何以达成文学性与真实性的统一,更有学者提出“自传死亡”的观点。杨教授在《自传死亡了吗?——关于英美学术界的一场争论》一文中,认为“自传死亡”说错误地脱离了文学实践、脱离了文学传统,只是简单的理论演绎,他结合“自传契约”,对“自传死亡”说进行了有力的辩驳。法国学者勒热纳(Philippe Lejeune,1938-)对自传下的定义可作为参照:“一个实有之人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用散文体写成的后视性叙事,它强调作者的个人生活,尤其是其人格的历史。”①

自传是传记的种类之一。杨正润教授将传记定义为“对一种个性化历史的解释”②,他认为传记应当具备三种要素:一是传主的生平,传记家应准确、完整地记述传主自生至卒的一生,包括四个关键时期:幼时受家庭成员影响较多的人格形成初始期、为步入社会作准备积累经验的学习期、活动最多的成熟期、年华衰退可对一生进行清算的退隐期,唯有如此,才能让读者对传主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自传则是传记家本人对自己进行概括和总结,幼年时期和少年时期尤为奠定人的一生,对成长过程的回忆即是对传记家人格形成过程的重新梳理和考量。二是传主的人格,传记家应记述传主个人与外界、个体内部之间的对抗与冲突,在传主一生中不同阶段占据统治地位的典型冲突反映着传主个性变化的动态过程,传记家应把握好传主个人与外在社会环境、内在心理世界的互动关系,精确描述,在生动鲜明地反映传主的个性变迁中丰满传主形象。三是传主的解释,传记家应合理阐释传主的命运、人格个性发展过程、重大的关键性事件及引发的行为,在分析与阐释中,传记家、读者对传主的认识和理解皆得到深化。由此观之,自传也应包括以上提及的几种要素:写作者对自己一生的不包括死亡的记录、写作者对自我人格的剖析、写作者对平生重要事件的介绍与其对自身命运的解释。杨教授认为,自传不仅是一种作者以自己本人为写作对象的文学样式,在文学作品中也会成为浸淫其中的自传因素。这与南非作家J.M.库切“一切自传都是故事性叙述,一切作品皆自传”③的观点不谋而合。

二.自传的界限:文学性与历史性之间

人们普遍认为,传记这一文类兼具文学性与历史性的双重特征,而关于这一文类的归属究竟为何,仍然存在争论,这也使得其在当代传记理论和实践中,仍是一个亟待关注的核心问题。在这一基础上,杨正润教授将传记与历史性特征鲜明的历史学著作和传记与文学性色彩强烈的小说进行比较,探究它们有何共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后,进一步思考:“传记的历史性和文学性是否能够统一、又是如何统一起来的”④,试图平衡学界中在认识上只偏重其中某一方的偏颇。

一方面,是历史学和传记的比较。作者认为,历史学和传记都是从某一个角度来对历史进行记述的结果,中心人物即传主始终占据传记的中心这一特征,使传记得以区别于历史学。历史学偏重记事,传记则偏重记人;历史学是时代的历史,传记则是人的历史,无数个个人的历史汇聚成为时代的历史;历史也记人,但其着眼于宏观的大局,选取的人物往往服务于事件,充当着代表时代的功能,旨在以数个代表性人物连接起整个时代的变迁,人物从属于社会和公共生活;传记也记事,但其关注琐碎的细节,选取的事件充当人物的背景,围绕着传主这一中心人物转,旨在以大量具体生动的轶事和细节刻画人物的性格,彰显人物的旨趣和胸怀等。另一方面,是小说和传记的比较。小说和传记的对象都是人物:小说中有往往不止一个主要人物,传记中的主角只有一个,也就是传主,他(她)永远是传记这一“舞台的中心”上“唯一的主角”⑤。传记之所以区别于历史,是因为传记这一文类允许传记家写作时在一定限度内运用想象,这使得它既具有历史性,也兼具文学性。

三.自传的真实

历史学追求事实的真实,历史学家始终秉持着将事实作为准绳的原则,他的任务是解释事实,而非再造事实;小说追求艺术的真实,小说家将个人的理解、认识加诸对生活的观察和描摹,现实生活在其笔下得到了改写、变形和夸张,这是违背了生活的真实的;传记追求传主的真实,这里的真实包括客观和完整两个方面,传记作家既不能无中生有,也不能刻意隐瞒,其所叙写的需要确有其人、确有其事。

作者认为,传记的生命在于传记真实,自传应如实记录自己的生平。如果说自传是作者与读者之间展开的一场游戏,那么作者开诚布公、如实相奉,读者不掺怀疑,便是二者理应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作者提到了两种说法:“传记家的誓言”和“自传契约”。前者由英国学者麦卡锡(Desmond MacCarthy,1878-1952)提出,后者由法国学者勒热纳提出。为维护传统自传秩序,作者与读者签订自传契约,作者向读者保证其所言皆真实可信。

杨教授指出,“传记的基础是历史,传记的核心始终是真实性问题。”⑥自传作者往往依靠主观价值对自己生平的琐碎事件进行筛选,遵循的是情感的等级逻辑,而非现实的等级逻辑。作者在叙述时,有的事情长篇阔论,有的事情则一笔带过,有的事情却闭口不提。这种带上作者個人色彩的写作不是服务于历史真相,而是服务于作者喜好。法国学者菲力浦·勒热纳则认为,这是根本回避不了的,究其原因,“自传的特性就是表现出人的价值”⑦。这种有意识地隐去部分真实的叙述,无异于在坦白中隐瞒。

注 释

①[法]菲力浦·勒热纳:《自传契约》,杨国政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01页.

②杨正润:《论传记的要素》,《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第178页.

③J.M. Coetzee, Doubling the Point: Essays and Interviews, Cambridge, Massachussets,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p. 391.

④杨正润:《现代传记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页.

⑤杨正润:《传记文学史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8页.

⑥杨正润:《实验与颠覆:传记中的现代派与后现代》,《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09年第2期,第43页.

⑦[法]菲力浦·勒热纳:《自传契约》,杨国政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页.

参考文献

[1]杨正润:《现代传记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杨正润:《传记文学史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法]菲力浦·勒热纳:《自传契约》,杨国政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4]楊正润:《论传记的要素》,《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5]杨正润:《自传死亡了吗?——关于英美学术界的一场争论》,《当代外国文学》,2001年第4期.

[6]杨正润:《论忏悔录与自传》,《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第4期.

[7]杨正润:《“自我表现”析》,《文艺理论与批评》,1986年第2期.

[8]杨正润:《西方现代传记文学中的精神分析》,《外国文学评论》,1990年第1期.

[9]J.M. Coetzee, Doubling the Point: Essays and Interviews, Cambridge, Massachussets,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自传话语
主持人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一句鼓励的话语让生活更美好
《罗兰·巴尔特自述》:“反自传”的自写实践
我是鲨鱼 沙奎尔·奥尼尔自传
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自传》
关于推荐《施仲衡自传》的通知
《我母亲的自传》中的创伤叙事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