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迪亚诺小说中“找寻者”形象解读

2020-08-27翟思雨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遗忘帕特里克

内容摘要:法国当代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在其小说中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记忆网络,其小说中的人物也始终处于遗忘与找寻的迷途之中,成为一个个“找寻者”形象。本文试图分析莫迪亚诺小说中众多“找寻者”对身份、记忆与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追寻与探索、重构与反思,深度解读“找寻者”人物形象,体现作家在“找寻者”形象塑造过程中进行的思考与探寻。

关键词: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找寻者 遗忘

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作为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有着很强的相似性,无论是其早期由《星形广场》《夜巡》《环城大道》组成的“占领三部曲”,还是《多拉·布吕代》《青春咖啡馆》等中后期作品,莫迪亚诺的创作内容始终围绕一个不断找寻自我身份的“找寻者”形象展开,作家也正是通过对“找寻者”生命历程的讲述,不断进行对当代人类身份意识和价值认同的探求。莫迪亚诺的众多作品中,主人公的找寻模式一般分为两类:一是对记忆、生活与亲人等多方面的探求,即“寻根”模式;二是对未来方向与新型生存模式的探寻,即“迷茫者”形象的找寻模式。

一.二战中的“寻根者”人物形象

作为一名出生于1945年有犹太血统的法国作家,莫迪亚诺不幸的童年生活、淡漠的亲情与犹太人的身份使他始终缺乏对自身根系的归属感和自我身份的认同感,由于童年经历的影响,在其早期作品中,对往事、记忆的追寻与对自我归属即“根在何方”的探求成为了他创作的基本主题。“寻根者”形象塑造在其“占领三部曲”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在《星形广场》中,他塑造了一个不断变换身份来寻找自我的犹太人,呈现出怪诞荒谬的故事结构。《夜巡》则讲述了一个双重密探挣扎的内心活动,对生活与自我归属的反思与追寻成为他错综复杂思维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环城大道》中的“找寻者”也是在战争大背景之下进行了对父亲的找寻,这种找寻将自己完全重置于父亲所在的岁月与生活之中,是灵魂为寻找自我根系的再度出发。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父亲”都成为了家族谱系和家族身份的代表,在一定程度上,父亲成为了人们的生存根系的象征。《环城大道》中的“我”正是通过对生命中缺失的父亲角色的找寻来实现自我对自身价值的重新认同,“我”决心寻父的原因正是渴望在迷茫中寻找自己的灵魂依托。

“占领三部曲”都将故事安排在被占领期间的法国,故事在战争带来的破败、混乱与阴暗的氛围中展开,而小说主人公对过往记忆、亲人和自我身份的寻找,也是二战过后众多法国人,尤其是法国犹太人找寻自我的真实体验,这既是莫迪亚诺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创作,也是对战争过程中与战后现代人生存境遇的真实写照,体现着他对战争带来的苦难历史的批判与对战争亲历者如何修复精神家园这一命题的思考。

二.寻找未来方向的“迷茫者”形象

莫迪亚诺的很多作品都在文章中建立起一座阴郁忧伤之城,其中人物也是在阴郁的整体氛围中以“遗忘——找寻——再度遗忘”的循环逻辑不断活动,生活在一团迷雾之中。作品中塑造了众多因内外部原因,导致自身对过去生活主动或被动遗忘的角色。不如意的生活境遇促使很多主人公走向了对新型生存模式的探寻,人物们在不断改变中探索未来,成为了一个个“迷茫者”。《青春咖啡馆》中神秘的女主人公露姬和《多拉·布吕代》中的多拉·布吕代都是“迷茫者”的典型人物。

《青春咖啡馆》的故事通过四个人对露姬的叙述展开,“我常常不由自主地问自己,是否仅仅因了她的存在,才使得那家咖啡馆和那里的人都显得那么异乎寻常和与众不同,仿佛她用自己的芬芳把他们都浸透了。”①露姬的迷人在首位叙述者的独白中可见一斑。原名为雅克琳娜的露姬幼年时与做舞女的母亲相依为命,但由于与母亲长期缺乏沟通,她成为了一个青春的逃离者。她逃离家,嫁给年长自己14岁的男人,又在婚后离家出走与罗兰相恋……这些选择都是露姬对自身所处生活状态的逃离,体现了她对找寻未来的渴望。她丈夫的叙述“她说,真正的生活,不是这样的。”②也体现了露姬对新型生活模式的探寻。《多拉·布吕代》中多拉·布吕代的出走也体现了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虽然这些尝试与找寻最终未有结局,但作为二战期间生活窘迫的犹太女孩,她的出逃既是对苦难的逃离,也是对未来生活方向的追寻。

在《一度青春》中,“迷茫者”这一人物特点体现得格外明显。路易和奥迪儿两个游离于巴黎大都市肮脏污秽中的“边缘人”,他们在一次次挣扎求生中最终放弃对巴黎的执念远走高飞,隐居山中过上平稳安定的生活。作为两个曾为寻找人生目标而被人“玩弄于鼓掌之中”的迷茫者,他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正是体现了莫迪亚诺作品中“找寻者”主人公对自我方向的选择。“一天上午,他们行驶在尼斯和自由城区间的峭壁公路,路易产生一种奇特的轻松而迟钝之感,他很想问问奥迪儿是否有同感。”③与其他迷茫的找寻者不同,路易和奥迪儿最终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实现了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与对新型生存模式的重建。两个“迷茫者”在共同生活中实现了对精神世界的重塑,这是其找到未来生活方向的必要前提。

三.“找寻者”的身份认同与作家思考

莫迪亚诺小说中的“找寻者”在对自我、过去、未来的找寻过程中往往容易走向更深层的迷茫。当一次次找寻走向困境时,书中的找寻者也会主动地走向“遗忘”,以此获得生活重启的可能。在《一度青春》中,路易和奥迪儿在巴黎苦苦追寻未来无果后,主动选择隐居山中过上田园生活,不再踏入欲望之城一步;《青春咖啡馆》中雅克琳娜一次次逃离原本的生活,甚至隐瞒自己真实姓名唤作“露姬”以期过上真正的生活……众多人物的种种行为彰显了人们内心的迷茫与焦虑,同时也体现了其对改变生活、寻找自我的渴求。相较于“占领三部曲”等作品中的人物对个人过往历史的“寻根”追溯,莫迪亚诺后期很多作品都将叙事的重点放置于主人公对“现在和未来”的探索,但是两种找寻模式都体现了找寻者对自我身份认同的渴望与探寻。

莫迪亚诺长期的创伤经验为其作品设置了一种固有的忧郁底色,其作品中人物的找寻也体现了作家自身及大众共有的严重焦虑。作家通过叙述作品中人物的行为逐渐进行自我疗愈并对时代性话题和个人身份认知进行反思。“占领三部曲”中对犹太民族的自我反思反映出作者对战争的全景性反思与反战情绪;《环城大道》中主人公对父亲的原谅使其跨出“自我认同”的第一步;众多“找寻者”的经历广泛地映射出时代背景下人们从丧失自我、不明未来到寻找自我与未来的心理过程。尽管作品中很多人物的不懈找寻最终并没有结果,但在找寻的过程中,他们证明了自己并非世界上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人,他们都成为了自己生活的主角,彰顯出了“存在”本身具有的价值与意义。

莫迪亚诺的很多作品对人类自我认同、身份意识重构等问题的思考都有着明显的展望性,作家在小说中通过遗忘和找寻循环的叙事结构,通过主人公的行为向大众体现了“存在”本身具有的价值。在不同时期的小说创作中,莫迪亚诺对社会与人类生存问题思考的侧重点也各有不同,但是读者们依旧可以在找寻者身上发现时代印记,同时也能在阅读中探知到作者内心对时代与人生的叩问与反思,这对自我如何走出生存困境这一问题的思考与解决有着重要意义。

四.小结

本篇文章将莫迪亚诺诸多小说中的人物定义为“找寻者”,他们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与时代境遇,但都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对自我和生活意义的探索与找寻,他们在自我找寻中成为了自己生活的主角。文章对莫迪亚诺小说中两种不同类型“找寻者”形象进行了分析解读,表明了莫迪亚诺小说中隐含的时代对人的影响,展现了莫迪亚诺对自我意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进行的探索与反思,还体现了莫迪亚诺对文学创作和身份认同的理解,表达了存在本身就具有价值的观点,凸显了莫迪亚诺小说不可忽视的文学与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法]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著,李玉民译.星形广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2][法]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著,张国庆译.夜巡[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3][法]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著,李玉民译.环城大道[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4][法]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著,金龙格译.青春咖啡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5][法]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著,黄荭译.多拉·布吕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

[6][法]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著,李玉民译.一度青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7]王芳.逃逸的青春——莫迪亚诺小说中“逃离”主题之解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12):33-35.

[8]彭师哲.莫迪亚诺小说“海滩人”身份的遗失、追寻与重建[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9):102-105.

[9]姜海佳,张新木.莫迪亚诺笔下的生存困境与记忆艺术[J].当代外国文学,2015,36(01):121-129.

[10]王芳.莫迪亚诺的个人经历与作品中的二战情结[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02):273-275.

注 释

①[法]帕特里克·莫迪亚诺:《青春咖啡馆》,金龙格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1页—第2页

②[法]帕特里克·莫迪亚诺:《青春咖啡馆》,金龙格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39页

③[法]帕特里克·莫迪亚诺:《一度青春》,李玉民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第180页

(作者介绍:翟思雨,山东师范大學本科在读)

猜你喜欢

遗忘帕特里克
遇见奥兹(节选)
让学生轻松记忆化学知识
粉红色的小企鹅
谁完成了帕特里克的作业
投 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