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外冲击波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疗效观察

2020-08-27祝波张卓蒋灼李兆宝

颈腰痛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冲击波手法复发率

祝波,张卓,蒋灼,李兆宝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随州医院疼痛康复科,湖北随州 441300)

腰椎小关节紊乱是脊柱相关源性腰背痛的常见原因之一,通常在突然转身或弯腰后发生,造成脊柱活动受限和剧烈疼痛[1,2]。本研究采用体外冲击波联合手法复位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表1 2组治疗后VAS评分及JOA疗效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于本科就诊的腰椎小关节紊乱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中,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34.51±4.12)岁;病程(2.51±1.13)d。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35.13±3.32)岁;病程(2.44±1.08)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腰椎小关节紊乱尚无统一诊断标准,笔者依据文献拟定如下[3]:起病急,多在弯腰取物、扭身或搬抬物品时,腰部“咔哒”作响后突然剧烈疼痛;疼痛可出现在腰部、腰骶部及臀部,患者腰部活动严重受限,稍活动疼痛加重;查体示脊柱代偿性后凹或侧凸,一侧或双侧骶脊肌紧张,腰椎小关节棘突与周围有压痛,但无下肢放射痛,直腿抬高试验阴性;X线片显示大部分无明显改变,部分可见小关节不对称,关节间隙可见前宽后窄,重叠,退变增生,少数有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前凸减小或消失;CT示关节突增生,间隙增宽,对合不良,关节突关节退变,软骨下硬化等。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先给予手法复位治疗,对照组加用小关节注射治疗,研究组加用冲击波治疗。①手法复位:第1步,腰背部肌肉放松。患者俯卧于治疗床,医者在病变脊柱周围施推、拿、点、按、揉法,使腰部肌肉充分放松。第2步,腰背部斜扳法。患者侧卧,下腿伸直,上腿屈曲,医者站于患者前侧,一手肘部按压于患者臀部,拇食指抵住偏歪棘突,另一手前臂抵于患者肩前部,双手反方向用力,此时可感觉到手下有骨错动感及“咔嚓”骨关节响声,即为手法复位成功。②腰椎小关节注射治疗:患者俯卧,腹部软枕垫高,X线定位下找到病变部位小关节,常规消毒铺巾,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用22号穿刺针从定位点穿刺进入病变小关节腔,然后注入曲安奈德1 mL+2%利多卡因注射液2 mL+0.9%氯化钠注射液2 mL的混悬液,治疗结束后观察20 min,无不适后返回病房,佩戴腰围休息,1次/5 d,共治疗3次。③冲击波治疗:采用国产翔宇医疗Xy-k-shockmaster500气压弹道式治疗仪,探头为R20,压强为1.8~2.2 bar,频率为8~10 Hz。定位准确后,通常压痛点最明显病变小关节处即为击打点,每个压痛点击打300~500次,相邻及对侧小关节也适当击打,共2000~3000击,1次/5 d,共击打3次.

1.4 疗效评定

疼痛采用VAS评分;功能障碍采用ODI指数评价;临床疗效采用JOA评分改善率评价。JOA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满分-治疗前)]×100%。治愈:改善率为100%;显效:改善率>60%;有效:60%≥改善率>25%;无效:改善率≤25%。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统计其复发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2组VAS评分、ODI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前后,2组VAS评分、ODI评分及JOA临床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3个月后随访,对照组复发率及ODI评分明显高于研究组(P<0.05),见表1、2。

3 讨论

腰椎小关节紊乱是临床上疼痛康复门诊常见病、多发病。传统治疗方法以腰椎手法复位为主,现代医学以腰椎小关节注射,局部物理因子治疗,口服止痛药物等为主[4]。但腰椎小关节穿刺治疗有穿刺意外的风险,而腰椎斜扳法对医师的手法熟练程度要求较高,口服止痛药物只能暂时缓解病情。关于冲击波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尚无报道,本文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且降低了穿刺损伤的风险,复发率得到了显著控制。现代研究表明[5],冲击波是一种兼具声、光、力学特征的声波,能在极短时间内产生高达500 bar的高峰压,而且周期短(10 ms),频谱广。其生物学效应包括镇痛效应、代谢激活效应和组织破坏效应等。其镇痛效应在于冲击波作用于轴突,激发感觉神经纤维启动”门控”机制,通过激活炎性镇痛介质的释放及促进血管再生和相关增殖因子表达,改善缺血状态,进而缓解疼痛[6]。当冲击波作用于病变关节时,冲击波在压力相产生挤压效应,张力相适度拉伸效应,使复位的滑膜关节得到修复且张弛有度,进而稳定复位后的病变关节,达到缓解疼痛及稳定小关节的目的。通过两者协同作用,既强调了关节复位,又强调了镇痛和稳定修复关节,更好地发挥了综合治疗效果。

表2 2组治疗前后及3个月后ODI评分比较及3个月后随访复发率比较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3个月后随访,研究组复发率及ODI功能障碍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冲击波联合手法复位不仅早期疗效确切,且后期稳定性好,复发率低,功能障碍改善更持久;此外,冲击波疗法较神经阻滞风险低,安全性好,更易于患者接受。但对于不同病变部位的体外冲击波参数,选择个性化的方案及两种治疗方法深层次机制的相关性,尚需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冲击波手法复发率
桂枝茯苓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应用疗效和复发率分析
甲硝唑配合红外光治疗慢性宫颈炎的有效性及对复发率的影响
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联合ALA-PDT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及复发率分析
层递手法
防护装置粘接强度对爆炸切割冲击波的影响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七步洗手法
武汉冲击波
能源物联网冲击波
医生集团冲击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