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质疑实践研究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2020-08-26温金勇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0年27期
关键词:质疑学科素养探索

温金勇

摘要:“质疑”实践就是通过教师匠心独具的教案程序质疑设计,采用适当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营造质疑探索的氛围、情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以质疑者、探索者的主体角色,让学生在未知中质疑,在质疑中求新,在新知中迁移,在迁移中应用,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为培养具有创造型思维人才作必要的学科素质教育铺垫。

关键词:质疑  实践  探索  创新能力  学科素养

一、课题的提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经济所需要的人才不仅有知识和技能,更应是具有主体意识、质疑精神、创新能力的人。然而不少教师仍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强调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教学,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的“容器”,学生被动依赖,不仅不能主动大胆地质疑提问,就连提问题的意识也不存在,使得学生主体性被压抑,个性被扭曲,创造力被扼杀。

二、课题内涵的界定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是“未解之惑,未知之物,未辨之味,未通之理。”“质疑”:是向“未解、未知、未辨、未通”领域发问,探求新知。“学生质疑”:通过教师匠心独具的教案程序质疑设计,采用适当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营造质疑探索的氛围、情景,使学生以质疑者、探索者的主体角色,通过创造性思维方式,完成学习目标,实现学生主体质疑和探索地位的过程。

三、课题研究的假设

“质疑”教学就是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學方法的训练和学科文化素养的培养,突出挖掘学生群体的创造性和个体的质疑探索能力,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质疑教学还注重授“渔”于授“鱼”中,通过创设情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变结论传授式课型为质疑探索式课型,在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创新,学会迁移运用知识。让学生在未知中质疑,在质疑中求新,在新知中迁移,在迁移中应用,为培养具有创造型思维人才作必要的学科素养教育铺垫。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研究表明,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质疑,常能打破传统的、固定的、消极的思维定势,这样的学生不会抱残守缺,富有一定的创造精神。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巴尔扎克曾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朱熹也说:“于生疑处生疑,方是进矣。”又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培根则说:“疑能而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应当是不断地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质疑的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突破口。

五、课题研究方法的选择

1.问卷调查法,即设计有关某一调查项目的几个问题,让学生对这几个问题作出判定,然后统计这些问题所占百分率,看学生在某一方面所表现出的倾向性。

2.现场跟踪观察统计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某方面的表现情况等现场统计,然后根据统计数字进行对比分析。

3.闭卷测试法,利用试卷对学生基础知识进行测试,并与对比班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进行比较,来判定分析实验班与对比班的教学质量情况。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1.学习理论,更新观念,强化“质疑”意识。要想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具有质疑精神的人。为此,实验教师在工作之余啃起了《创造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深入开展创造教育实验与研究》、《教育心理学》、《山东教育科研》、《山东教育》等,并认真做好有关质疑的理论笔记,不断为自己质疑“充电”。

2.分析现状,找出弊端,明确“质疑”方向。回顾目前课堂教学实际来看,提问总是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进行,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积极性还很低。调查表明,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怕;二是没有提问题的机会。具体情况如下:

3.了解学生,吃透教材,深挖“质疑”途径。备课时,根据学生的知识积累、思维习惯、能力水平、教材内容和求知过程,精心设计问题,所设计的问题要体现问题解决的层次性,课堂上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途径思维,最终在“引导”之下学生解决问题。教学中,我们打算从以下五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质疑能力的培养:①营造氛围——敢疑。课堂上应有民主气氛。传统教学中教师过强的自我中心观念、权威式的姿态,使学生失去了许多自由表现的机会,同时也失去了主动参与的精神和勇气,使他们逐渐变得墨守成规,只懂得服从、模仿和继承,不懂得质疑、创造和发展。②示范指导——生疑。身教胜于言教。要让学生质疑,教师首先不能照本宣科,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要有目的地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疑难问题,不仅可以启发学生思索探讨,逐步解疑,在探索中有所发现和创新,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明确在何处生疑、怎样生疑。如重点知识提探索性问题,难点知识提引导性问题,关键地方提方向性问题,而在学生容易产生思维模糊处提疑问性问题等。尤其是在学生不易生疑处设疑,更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③教给方法——会疑。古人云:“授人以鱼,只借一餐;教人以渔,终生受益。”在加强示范生疑的同时,尤其注重质疑方法的指导,从而使学生会疑。④养成习惯——善疑。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平日的训练,为此,教学中注重创设条件,留出质疑的空间和时间,从而使学生形成善疑的品质。⑤形成品质——常疑。善于用数学的眼光从现实生活出发提出问题,并能够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平中见奇,于“平淡”之处见匠心。

七、实验研究的初步效果

1.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由片面追求分数变追求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特别关注创造性素质的发展;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教育观,着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参与习惯;树立了以能力为中心的由知识、能力、品格、方法构成的全面质量观。

2.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数学素养等有显著的变化。“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是训练学生进行创造思维、求异思维的有效途径,会使学生受用无穷。当然,学生的质疑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做有心人,坚持不懈的培养下去,面对21世纪的挑战,我们得把质疑的空间还给学生,把质疑的方法教给学生,把质疑的权利让给学生,使学生敢于质疑。那么,埋在学生心底的智慧的种子,就一定能生根开花结果,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猜你喜欢

质疑学科素养探索
从历史文物古迹到架构学科活动的探讨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