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仪式美术:文化认同的民俗建构

2020-08-25张倩倩

歌海 2020年4期
关键词:文化认同

张倩倩

[摘    要]仪式美术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仪式美术既是美术的一种类型,也是仪式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仪式美术的研究始终离不开仪式活动。仪式美术以动态的形式存在于仪式活动中,并在仪式中发挥自己独特的价值和功能。仪式美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承载着重构社区文化认同、维系民族文化归属、构筑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任。仪式美术作为一个新兴概念,对仪式美术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对仪式美术的学术研究还有较大的深入空间。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对仪式美术的研究必定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崭新课题。

[关键词]仪式美术;文化认同;文化多样性;文化归属

“仪式美术”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学术探究过程。首先,对于“仪式”的研究,民俗学界早已进行关注、涉猎,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人类学及其他相关学科也逐渐对仪式产生兴趣,对仪式的研究一度成为世界瞩目的前沿课题。其次,由于“仪式”本身的单一性,单纯对仪式本体进行理论研究已经不足以引起学界的重视,中国学者开始大胆尝试,试图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寻求新的突破和创新点。在此基础之上,作为仪式载体的空间场域以及作为仪式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舞蹈陆续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当中。对仪式音乐和仪式舞蹈的研究既是对仪式本体研究的开拓,同时也为艺术领域中的音乐、舞蹈研究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正是基于这一研究路径,无论对仪式的研究还是对音乐、舞蹈的探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仪式美术的提出正是在这种学术背景下的一种大胆尝试,它既是对传统仪式的沿袭,同时也为艺术领域中的美术开掘提供了新的方法论视角。

如田兆元先生所阐述的:仪式美术的概念,是上海地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为避免相关部门的误解,用不大可能造成政治上和观念上误读的词汇,将民间祭祀礼仪拆开,以部分代整体而提出的一种文化类型名称。它的出现,既是对一种文化形态的学术性揭示,也是学者、政府和民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相互博弈协调的结果。?譹?訛由此可见,仪式美术首先诞生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但由于民间祭祀礼仪的特殊性,为了规避民间祭祀礼仪在进行非遗申报时所遇到的不确定风险,于是将仪式美术单独划分出来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加以审视,由此便将民间信仰形式转化为一种艺术形式,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仪式美术既是美术的一种类型,也是仪式建构的重要组成形式。仪式美术可分为广义范畴和狭义范畴。广义的仪式美术主要指所有儀式活动的美术表现,既包括传统仪式中的美术形式也包括现代仪式(如奥运会、博览会、世博会等区别于传统民间仪式的仪式类型)中的美术形式(如服饰、绘画、象征图案、神像雕塑、空间陈列等)。狭义的仪式美术主要指传统仪式中的美术呈现。传统仪式美术特指与民间各类仪式活动相关的美术表现,如民俗活动中的岁时节庆、人生礼仪、民间信仰仪式等中的传统服饰、传统绘画、工艺品、陈列等。笔者在本文中所要探讨的仪式美术主要指狭义的概念,即传统仪式中的美术呈现。仪式美术中的美术与普通美术作品有着本质的区别,它的功能主要依附于仪式活动并为仪式服务,在仪式活动中彰显它的魅力与审美价值,当仪式结束后美术的生命也宣告结束。仪式美术作品可大致分为两种类型:其一,作品是预制保存的,在举行仪式时进行陈列、展示,结束后将美术作品收藏起来(如婚礼仪式中的服装,象征性的剪纸艺术、装饰陈列等)。其二,美术作品是进行现场创作的,在仪式活动中通过销毁发挥它的功能与价值,如丧葬习俗中对纸扎、绘画的焚烧,以及年俗中对有关绘画和艺术作品的销毁等。仪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精神精髓,仪式美术作为仪式活动不可或缺的文化内核,引领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本文旨在通过民俗文化的角度探讨仪式美术在当代社会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一、重构社区文化认同

由于文化外延的不同,国内外的社会学家曾对社区文化有过不同的定义。总体来看,社区文化通常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条件下社区成员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社区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公众制度、文化环境等,其中,价值观是社区文化的核心。社区文化不可能离开一定的形态而存在,这种形态既可以是物质的、精神的,也可以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仪式通常与民间信仰相伴相生,它源于蒙昧时期人类的原始巫术和万物有灵观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理性主义的发展,仪式中所呈现的超自然现象也慢慢地退居幕后,取而代之的是民间的世俗信仰。

当代语境下的仪式通常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存在,它的生存离不开民间集体大众的浇灌,是劳动人民精神生活的表现。仪式美术作为美术的一种类型,它的创作离不开仪式这一场域,它的创作主体主要由劳动人民来承担,美术作品的内容根据仪式类型的不同,呈现不同的审美风格与功能。由于仪式美术是为仪式服务的,仪式美术从诞生之日始就具备了服务于仪式的功能性,如营造氛围、渲染气氛、构筑神圣感等。功能性是仪式成功的基本要素,而作为美术本体的审美价值则居于从属地位。仪式美术作为民间传统文化在仪式中的反映,它的功能主要表现在重构社区文化认同。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和民间文化千差万别,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不同区域的仪式的千姿百态,仪式美术也随地区民间文化的差异呈现多样化的状态。例如山东潍坊年俗仪式中年画的张贴,年画在山东胶东半岛尤其以潍坊市为主的地区尤为盛行,在过年时节家家户户都会在家中张贴年画,而山东的西部地区这种现象则相对较少。同样张贴年画的地区除山东之外,天津、江苏苏州、河南开封、四川德阳地区附近都有张贴年画的传统,但是不同地区的年画因民间文化差异所表现的内容都不尽相同,各有特色,体现了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陕西地区作为黄帝、炎帝的发祥地,每年都会举行大规模的祭祖仪式,同时河南地区的炎帝朱骧氏陵也会举行大规模祭祖仪式,作为仪式美术的炎帝塑像也承载着一个地区的民间文化,维系着当地人的文化归属与认同。广东地区每年元宵节都会举行大规模的舞狮表演,舞狮作为广东地区的大型仪式活动的表演项目,狮子的造型特征有当地的文化特色,与广东的南狮子相比,流行于河北地区的北狮子造型与南狮子有明显的不同,呈现出区域的文化差异。闽东民间婚丧嫁娶、祭祖都有较程式化的程序,加之闽东是畲族聚集地,融入了大量畲族习俗,所以闽东民间仪式花样繁多。这些民间仪式中使用的剪纸、银器、饰物及各种器物用品中的纹饰,集中体现出闽东仪式美术的特征和文化寓意。?譹?訛再如上海地区流行的信仰仪式中的传统面具表演,深具海派文化的底色和不同于其他地区面具文化的独特个性,彰显了仪式美术对海派民间文化承载的魅力。

仪式美术所表现的内容除了具备当地的民间文化特色,同时也深受自春秋、战国以来形成的文化集体无意识的影響,如山东地区的齐鲁文化,河北等地的燕赵文化,湖南、湖北的荆楚文化,江苏、浙江的吴越文化,四川等地的巴蜀文化,以及西北地区所形成的少数民族文化,都或多或少在仪式美术中有所体现。同时,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所形成的海洋文化圈和陆地文化圈也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在民间的仪式表现中也大相径庭,仪式美术所反映的民间文化也随着地域的差异呈现出别样的风貌。不同于作为动态表演的仪式音乐与仪式舞蹈,仪式美术通常是作为一种静态的艺术形式在仪式活动中发挥自己的功能,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在历史的变迁过程中,仪式音乐与仪式舞蹈的变异性相对较大,作为物态化的仪式美术在短时间的历史变革中基本保持稳定。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的重视,民俗活动中的仪式活动日益兴盛,仪式美术所具有的构筑社区文化的价值日益增强。在当代社会风俗习惯日益趋同化的今天,各具特色的仪式活动显得尤其重要,不同区域的仪式美术所表现的内容、思想观念与象征意义是社区人民的感情寄托,仪式美术作为社区人民精神生活的产物在潜移默化中重构了社区文化认同。

二、维系民族文化归属

民族文化是某一民族在长期共同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创造出来的能够体现本民族特点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仪式美术便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慢慢发展、演变而来的,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是广大劳动人民的精神财富。仪式美术在不同的民族中呈现出较为差异化的表现形式,正是这一差异化才造就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仪式美术来源于仪式活动,仪式活动的展演又深深地扎根于民间,想要对仪式美术进行深入的研究离不开对民间文化的依赖。民间文化是一个特定区域内祖祖辈辈共创和共享的文化传统,是广大群众在长期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继承和发展而成的文化。它的范围很广泛,包括我们常说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社会组织(如家族、村落及各种形式的社会团体)。民间文化是相对于上层文化或精英文化的一种处于社会底层的文化形态,主要为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享用,是民众在长期生活、交往中形成的与民间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礼俗形式、生活习惯、语言和艺术等的集合。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文化,也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大致包括了民俗、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三大门类。?譹?訛

仪式美术作为美术的一种类型,从创作主体的角度来看,仪式美术属于民间艺术范畴,创作者大多由普通民众构成,他们并没有受过美术科班教育,仅仅作为一种爱好,他们创作的美术作品承载着民间特有的文化和审美观,传递着民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情趣,蕴藏着优秀的民间文化因子(如丧葬仪式中的纸扎品、服装、空间陈列,婚礼仪式中的剪纸艺术、婚服、对联、装饰品及各种象征吉祥、如意的花纹图案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中国的民间文化一度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例如中国当代婚礼仪式,中国婚礼仪式一直延续着传统婚礼的模式,在婚礼的变迁中虽曾受到西方的影响,但婚礼的面貌基本沿袭传统模式。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中国民间的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意识形态的严重挑战,很多发达城市的婚礼仪式一改传统婚礼的面貌,仪式活动大多效仿西方范式,甚至有部分非宗教人士选择效仿西方礼仪在教堂举办婚礼,不可避免地造成不伦不类之感。尽管婚礼仪式在西方思想观念的冲击下造成部分民间传统文化的流失,但无论仪式活动发生何种变化,以静态化存在的仪式美术却始终坚守着维系民间传统文化的阵地。正如婚礼仪式活动中张贴的大红喜字,它通常是以民间剪纸艺术的形式制作完成,它的显著特征集中地体现在剪纸艺术的民间性,在山东、陕西以及东北地区的广大农村剪纸艺人颇多,剪纸艺术异常繁盛,并在各种民间仪式活动中发挥自己特有的功能,处处彰显着民间文化的趣味。在婚礼仪式中,仪式美术除了剪纸艺术通常还有大量的美术作品,如各种象征性的纹样图案、装饰物、陈列等,象征性的图案往往在服装、床上用品、布艺中出现,如象征美好爱情、姻缘的龙凤呈祥、鸳鸯戏水动物纹样图案,象征多子多福、富贵吉祥的石榴、牡丹花、海棠、稻穗等植物纹样以及象征吉祥如意的传统自然现象祥云纹、江崖海纹等。这些传统纹样图案作为婚礼仪式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是劳动人民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凝聚着劳动人民朴素的艺术审美观,在集体无意识的流传中,一直绵延到现代社会,成为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

装饰物在婚礼仪式中也是最常见的仪式美术作品,它通常是作为摆设物出现在仪式中,摆设物大部分由象征爱情、婚姻、繁衍等的民间工艺品构成,形式有泥塑、刺绣、扎制艺术品等,制作者大多由民间手工艺人担当,具有极其鲜明的民间特色,其寓意也大多由白头偕老、幸福美满之类的具有美好祝愿的话语组成,体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婚姻的祈盼与祝福。婚礼仪式活动中的陈列作为仪式美术的构成要素通常以红色调为主,体现了浓郁的民间美学色彩。色彩作为民间美术的灵魂与核心,所承载的思想与信仰在历史的发展演变中,逐渐形成了民间美术所特有的模式,固定了一个民族的审美标准与情结,并沉淀在民族的心理意识中,这种审美标准不会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而发生改变。相反,这些审美标准不断地启迪着民间艺术的创新和发展,由此形成了永恒的美学规律。

民间美术通过对色彩的不断感悟、探索,在长期的经验积累和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真正的赋色诀窍,这使得民间美术的色彩在相对恒定中不断提升,呈现出程式化特征。婚礼仪式美术的色彩便是在民间美术色彩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的,是劳动人民世代相传并沿袭的一种永恒信念。源自民间的仪式美术,不可避免地夹带民间美术的优秀文化因子,无论是婚礼仪式美术抑或是其他形式的仪式美术都与民间美术密切相关,时时处处彰显着仪式美术的民间性特征。在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日益加剧的当下,民间传统文化似乎已与我们渐行渐远,在许多大都市已很难见到民间传统文化的踪迹,传统思想观念的没落,民俗事象的衰败,传统信仰的丧失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争的事实。而在当前的环境下举办的仪式活动则显得尤为难能可贵,作为仪式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仪式美术始终以一种相对稳定静态化的方式维系着民间传统文化的认同,使之无论作为都市居民抑或是乡野大众,无论在何时何地,当直面仪式美术作品时,总能唤起人民大众内心深处对民间传统文化的集体无意识认同和对本民族文化的归属感。民间传统文化作为文化之根源,是普通民众对整个世界的智慧总结,暗含着民众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民间传统文化的价值由此可见一斑。仪式美术作为民间传统文化能够在仪式活动中保持经久不衰的地位,既体现了人民群众对文化的尊重,也代表了普通劳动人民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

三、构筑世界文化多样性

诚如前文所述,不同地区有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仪式活动在不同文化区域呈現不同的仪式面貌,正因为如此,仪式美术也同样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尽管仪式活动和仪式美术在不同区域呈现不同的差异化特征,但从宏观角度去审视,无不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如婚丧嫁娶仪式美术、节庆习俗仪式美术等)。仪式美术作为本土化的概念最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被提及,此后仪式美术开始作为一种文化事象进行学术探讨与研究。仪式美术的提出是近几年的事情,对仪式美术的关注尤其是对国外仪式美术的关注鲜有学者进行探究。仪式美术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上的其他民族、国家都有众多的仪式美术作品,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风格多样,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多样性。2005年10月第三十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通过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中,“文化多样性”被定义为各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这些表现形式在他们内部及其间传承。构筑世界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例如圣诞节,圣诞节又称耶诞节,它源自古罗马人迎接新年的农神节,与基督教本无关系。在基督教盛行罗马帝国后,教廷随波逐流地将这种民俗节日纳入基督教体系,用以庆祝耶稣的降生。圣诞节源于西方社会的基督教信仰,公元前 440 年,罗马教廷把每年的 12 月 25 日定为耶稣圣诞节。公元 1607年,世界各地教会领袖在伯利恒聚会,进一步确定每年的 12 月 25 日为耶稣诞辰,从此世界上大多数的基督徒在该日庆祝耶稣圣诞节。?譹?訛圣诞树是圣诞节仪式活动的装饰物,是作为圣诞仪式美术而存在的,圣诞树及树上的装饰物以及仪式空间的布局、陈列都具有丰富的文化意涵,它烘托节日气氛,营造仪式活动的神圣感,勾连人与人、人与神、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圣诞节作为基督教世界的节日,处处体现的是基督教的文化内核,彰显的是基督教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在经济全球化语境下,圣诞节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圣诞节业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节日。但无论圣诞节活动如何盛大,中国毕竟不是基督教国家,圣诞节的神圣性和文化内核并没有发挥它的作用和价值,取而代之的则是借助圣诞节所具有的娱乐性和商业性进行的一次“求同存异”的狂欢。圣诞树作为圣诞节仪式活动中最具代表性和象征性的具体实在物,通常圣诞树即为仪式本身,仪式活动中所展现出的基督教文化与精神内涵全部由仪式美术作品圣诞树一一呈现。

随着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无论国家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我们总能够轻松地说出一些有关该国家的文化特色, 这些文化因子融入本国的仪式美术作品中并通过仪式美术作品窥见一二。2019年6月中国纸扎艺术品登上了法国巴黎的凯布朗利博物馆,办了一个叫作“极乐天堂”的艺术展,还被法国的《艺文指南》杂志评为“今年夏天巴黎十大必看展览之一”。这次展览的内容是中国丧葬仪式中的纸扎艺术作品。纸扎艺术作品通常是跟丧葬仪式联系在一起的,而这次的展览却将纸扎艺术作品从仪式活动中分离出来,以独特的纸扎艺术作品来单独呈现,这在展览史上也是不可多见的盛况。虽说仪式美术作品是以仪式活动为载体,不能脱离仪式活动而单独存在,但不妨碍我们从文化的角度去分析它的存在价值。在分析它的文化价值之前,我们必须肯定的一点便是纸扎作品是属于工艺美术的范畴,它的首要价值在于它的审美性和工艺性,这也是本次展览的重要关注点,关于它的审美价值和工艺价值我不想在此过多赘述。在以往几千年的历史中,绝大部分人都不认为死是生命的终结,而是把它看成是人生旅途的一种转换,即从“阳世”转换到了“阴世”(冥界)。因此,人从死去的这一刻起,也就意味着踏上了新旅途,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从死亡到丧葬的礼仪,即以此种观念为出发点,葬礼被看作是将死者的灵魂送往死者世界必经的手续。?譺?訛我国十分重视丧葬礼仪,除了灵魂不灭的观念,还有我国的儒家文化所遵循的孝道和先人庇佑后人的思想起到了推动作用,因此葬礼办得是否隆重和合乎礼节是衡量子孙后代孝顺与否和家族是否昌盛的重要标志。葬礼仪式美术便是在此种观念的影响下的产物,纸扎艺术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的模仿,纸人、纸车、纸马、纸钱、纸房子等都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通过焚烧这些纸扎艺术作品希望死者在彼岸世界能够同样享受此岸世界所拥有的一切财富,这既是中国人的灵魂观和祖先崇拜观念的表征,也是中国源远流长几千年历史的民族文化积淀,深刻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当我们直面这些葬礼仪式美术作品,无不感慨中华文明的悠远和民族精神的博大,这是仪式美术带给我们的强烈的精神触动。随着《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的颁发,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密切,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吸收世界优秀的文化成果,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譹?訛,要求我们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本民族的文化,培育与发展好民族文化。其次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同时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原则。最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以鲜明的特色丰富和发展世界文化的内涵,促进了世界文化走向繁荣。因此,无论是本民族的仪式美术还是他国的仪式美术,都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尊重各国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要努力吸收他国的优秀文化因子,从而丰富本民族的文化内涵,为构筑世界文化多样性添砖加瓦。

仪式美术作为在“非遗”领域提出的概念,是近几年发生的事情,仪式美术既是美术的一种类别,又不仅仅具有美术本身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它的发生离不开仪式活动这一场域,同时在某些特殊时刻,仪式美术又是作为仪式本身发挥作用和功能,相比其他的美术形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仪式美术作为文化的构成要素,对于重构社区文化认同、维系民族文化归属、构筑文化多样性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仪式美术是一个新兴的热点概念,对于仪式美术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对国外仪式美术的研究一直处于空白期。对仪式美术进行学术研究意义重大,既能拓展艺术领域研究的边界,又能对仪式活动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尤其是面对当下“非遗”申报如火如荼的情境,对仪式美术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参考文献:

[1] 田兆元.仪式美术:概念建立与非遗保护[J].中原文化研究,2014(3).

[2] 王红伟.闽东仪式美术审美文化寓意及传承保护对策研究[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2016(4).

[3] 万建中.中国民间文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 游红霞.作为仪式美术的圣诞树:多元叙事与节日传承[J].民间文化论坛,2014(6).

[5]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

[6] 费孝通.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J].读书,1990(10).

[7] 田兆元.作为仪式美术的面具:上海都市面具表演的变迁[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16(5).

[8] 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文化认同
论社区档案参与社会记忆构建的作用及路径
在文化认同中让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海外新华侨华人社团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研究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文化认同视角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