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乱世中的逃避与追求

2020-08-24季作义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21期
关键词:采莲荷塘月色月色

季作义

【摘要】  《荷塘月色》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是高中语文传统课文。它的思想内容深刻,主题众说纷纭。本文透过文本所表现的优美动人的景色,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职业爱好,写作背景,去深入探究文章背后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精神境界,分析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精神及其特点。身处乱世的中国知识分子,出于自身的职业特点和弱点,大多选自逃避,或逃于自然,或逃于學问,从而保护自身,保持自己内心的纯真与坚定。

【关键词】  荷塘月色 逃避与追求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21-111-02

0

《荷塘月色》是众口传诵的散文名篇,大家比较容易接受的是人教社删编后的、作为课文出现的版本,它大众化,通俗易懂,比较容易为大众接受。但是,要和朱先生作心灵的沟通,全面把握朱先生的内心世界,弄清朱先生的真实感情,就必须去读原汁原味的、没有经过删改的《荷塘月色》,那才是朱先生的真实的感情世界。而读懂文中一实一虚,一隐一显的两处“荷塘”,又是把握朱自清先生感情世界的关键。

第一处荷塘——荷塘月色

第一处荷塘是文章的前半部分。

作者因为内心的“颇不宁静”而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于是出门,沿着幽僻的小煤屑路来到荷塘,借荷塘月色来排遣心中的“不宁静”,来摆脱现实的纷扰。

这一部分紧扣标题,角度独特巧妙,既写荷塘又写月色,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新颖生动形象贴切的比喻,音韵和谐琅琅上口的叠词,突出淡雅、朦胧、幽静的意境之美。

文章第4段写月光下的荷塘,从密密层层的荷叶到零星点缀着的荷花,从荷香到荷波,不仅写荷塘中的静态,还写出了微风过后“叶子与花也出现了闪电般的颤动”,荷塘瞬间的微妙变化,表现出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出色的表现力。第5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柔和的月光,薄薄的青雾,“像笼着轻纱的梦似”的叶子和花,淡淡的云,处处显示着幽雅宁静,在这里,荷塘与月色水乳交融在一起。第6段接下来写荷塘的四周:各种各样的树,树间漏下的月光,隐隐约约的远山,无精打采的一两点路灯光以及蝉声,蛙声。荷塘周围环境的描写,不仅烘托了荷塘、月色,而且开拓了文章的意境。

这三段写荷塘,写塘中的月色,写月下荷塘的周围景致,营造出一种淡雅、朦胧、幽静的意境。在这个世界里,田田荷叶,朵朵荷花,缕缕清香,溶溶月色,无不让人向往、陶醉。那飘渺轻纱掩映下的荷塘月景,无疑就是作者要寻找的自由自在的所在。这里没有尘世的羁绊,可以“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以摆脱内心的不安宁。在这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不做:这是一个脱离现实的世界,这是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

从文章思路的发展看。一到三段是夜游荷塘的缘起,第四段写荷塘,第五段写月色,第六段写荷塘四周,至此,文意已尽,荷塘月色已经写完,借景遣扰的目的已经达到。六段末尾“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话,已圆满地结束了荷塘景色的描写,嘎然而止,余音绕梁。从行文思路看、从题目看,这里就应该是文章的结束。可是,作者似乎言犹未尽,第七段用“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一句,引出了后面几段,写到了江南采莲的旧事,和《西洲曲》的句子,于是平地又起波澜。

神秘的第二处荷塘——江南采莲

在描写了荷塘月色后,作者用“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作为过渡,开始了第7段,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幅“江南采莲图”。文章由实入虚,通过南朝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洲曲》,神游于千载之上江南采莲的“嬉游”盛况之中。

在“夏始春余、叶嫩花初”的时节,一对对“妖童媛女”,荡着小船,唱着情歌,喝着美酒,采莲湖中,笑语喧天。又有一个采莲姑娘,走到南塘,无心观赏高过人头的莲花,拨弄手上的莲子。莲子失落水中,莲水一色,什么也看不见了……

作者说,这“真是有趣的事”,“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这一部分关于江南采莲的内容就是我们所谓的“第二处荷塘”,这里是文章最重要,最有争议,也是最神秘的部分。

很多人认为,这个“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的联想太过“忽然”,这一部分内容更有些多余。许多文章家大感困惑,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专家们也对此痛下剪刀不已,以致中学语文教材中“江南采莲”一段删而复补,欲补还删。

人教社的编删是有其原因的。一者,《采莲赋》有描写男女艳情的内容,不适合作为最广大的阅读群体的中学生的阅读,按照传统的政治挂帅的标准,男女艳情自然是腐朽的、没落的东西,当然应该删去。其二,从题目看,是写夜间独游荷塘的经历和感受,而江南采莲旧事却是千年往事,还是白天的事,热闹的事,与主旨不合。

其实,这正是作者构思巧妙之处,是文章结构的巧妙之处,是我们解读本文,把握本文主旨的一把钥匙。

第二处“荷塘”之猜想

1.《荷塘月色》是一篇兼具逃避和追求主旨的作品

所谓“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经历,文章的写作背景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的重要方法。作者1925年到清华大学任教后,亲历亲见了军阀段祺瑞和张作霖残酷镇压知识分子、压制言论思想自由的一系列事实:1926年3月,“三.·一八”惨案,段祺瑞执政府军警开枪打死打伤请愿的爱国群众200余人;1926年6月,张作霖枪杀著名报人邵飘萍,封闭《京报》;1927年4月,张作霖以宣传“赤化”罪名逮捕并绞死著名学者、北大教授李大钊……近来,作者又听到了南方的消息:轰轰烈烈的工人农民群众追求自由民主的运动,遭到了国民党的镇压,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在这样黑暗混乱的形势下,像朱自清这样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就陷于进退失据的困境之中。他被“南方这一年的变动”弄得目瞪口呆,觉得所发生的这一切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一封信》),“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朱自清先生是个文人作家,他的逃避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那就是文章。《荷塘月色》就是一篇逃避之作。

从历史上看,历代文人大都是正直清醒的,同时他们又一直处于一种弱势地位。他们虽然忧虑时局,忧国忧民,却又畏于统治阶级的高压。因为时局危险,自身又具有软弱性的缺点,于是他们或逃于山水林泉之下,或隐在醇酒娇娃的享乐之后,或躲在故纸堆的研究之中……这在中国历史上的每个动蕩混乱黑暗的年代,都能见到许多例子。

朱自清是一个典型的传统的文人。时局的动荡,社会的变革吓得他不知所措,从动荡的南方逃避到了北方。可是中国之大,却逃无可逃,朱自清这个文人,这个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文人只能把自己隐藏在文章中,借历史来麻醉自己,来抒写自己的理想。

可以说荷塘月色是朱自清逃避现实的山水林泉,是朱自清的一个桃花源。但是这个桃花源离动荡的社会太近了,根本无法藏身,无法躲避暴秦和时乱,这样的地方在当时社会,在作者生活的周围是不可能存在的。果然,树上的蝉声,水里的蛙声打破了荷塘月色的静谧,于是朱自清只能逃到古代——借助他研究的中国古典文学,他熟悉的古代诗文,把自己暂时麻醉在古代采莲的情景中,逃避到另一处荷塘……

一逃至荷塘而不得宁静,再逃至古代诗文,逃至千年之前。逃而又逃,多么可怜,又多么无奈。

这种逃避是消极的,被动的,但又是无可厚非的。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治少乱多,所谓“宁作太平犬,不为乱世人”,是多么沉痛的经验体会啊!中国的文人已经有了逃避乱世的传统和方法,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举。我们今天读《荷塘月色》,能解读出作者这种真实的情感,朱自清先生在天之灵想必会感到欣慰。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这种逃避的另一面——对理想对自由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毫无疑问,这些内容就表现在江南采莲这第二处荷塘里,这种追求就是对现实生活的否定,从这个意义上讲,文章中的逃避中带着追求,向往中带着否定,也是有积极意义的,这也是文章充满魅力的地方。

顺便要提到的是“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有的论者将此句阐释为作者向往南方革命政府,这是难以服人的。这里的“江南”是为了与“采莲”相联结的。因为江南才具有更多的采莲盛景。历史上,不知多少文人墨客吟诗作赋讴歌江南美景,这里的“江南”是与采莲连在一起的,也是与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对应的,是作者用来逃避现实,陶醉自己,用来与黑暗混乱的现实相对抗的又一处桃花源。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独处”时的“独语”——与其说在观赏景物,不如说在逼视自己的灵魂深处;与其说写下的是他看到、感觉到的一切,不如说他在构造一个他心中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另一个世界”——一个与现实对立的陌生的艺术世界。“(钱理群《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钱理群先生之言可谓确论!

2.行文思路上的巧妙自然之处

为什么要引用《采莲赋》《西州曲》里的句子?为什么会写到江南采莲第二处荷塘?我们了解了文章的背景主旨感情,再来看文章的思路就觉得非常巧妙自然了。

从文章的思路来看,作者心里“颇不宁静”,在白天只能做“一定要做的事”,说“一定要说的话”,连说话、甚至“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自由也没有,这种毫无自由的现实使人不由得产生相反联想和追求,从而逼出了一个到荷塘求解脱的“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但是“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荷塘无法使他解脱苦闷的现实。作者接着写到“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其实这“忽然”并不忽然。由眼前荷塘想起古代诗歌里采莲的篇章,对于本为江南人又是文化客的朱自清而言,更是顺理成章了。朱自清祖籍浙江绍兴,自称“扬州人”,长期生活在江南,熟悉江南风景。1925年8月,由俞平伯推荐到清华大学任教,长期研究教授中国古典文学。想起江南采莲的事情,想起《采莲赋》《西州曲》里的句子,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所以江南采莲一段,是朱先生在黑暗混乱不自由的现实世界中的一次精神漫游,它反映了朱先生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两首古诗的引用固然是承续着作者以香草美人比况个人人格理想的抒情逻辑,同时更深刻地抒写着个人内心灵魂的痛苦于挣扎,而且把这种痛苦与挣扎的真实感情推向高潮。

3.结构上的升华之笔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有极严密的结构。……每篇的布局都十分完整,和谐,虽每每信笔所之,却浑然一体”(屈毓秀《试论朱自清和他的创作》)。《荷塘月色》的结构突出的体现了这一特色,在《荷塘月色》中,“江南采莲”是它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最具思想真实也最有结构内涵的一部分。这部分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安排,它的结构意义也不可忽视。《荷塘月色》对荷塘月色的描画和对江南采莲的联想两部分内容,前者是实,后者为虚;前者是现实,后者是理想;前者是信目极赏,后者是驰骋想象。在这里作者把孤独寂寞和自由欢悦对比,并开拓延伸了文章的思想感情。

[ 参  考  文  献 ]

[1]章桂周.美从何处寻——《荷塘月色》新解[J].语文月刊.2019(11).

猜你喜欢

采莲荷塘月色月色
荷塘月色
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我不要分享你的快乐
养一帘月色,等你缓缓归
荷塘月色
黑暗
对门